顾文清 郭新全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带有文化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但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员,中国式摔跤和其他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同样,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强势渗透和现代国际新兴体育项目不断涌入的情况下,中国式摔跤的生存境遇已发生极大改变。因此,中国式摔跤必须寻求新的生存土壤和发展路径,第一,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不被历史湮没;第二,在新时期继续体现其文化价值。
中国式摔跤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显示了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表明这项运动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校如火如荼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将中国式摔跤定位在全国各高校、大中专学校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课,列入高等院校教学大纲必修课程[1],符合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顺应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将中国式摔跤引入高校体育不仅是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更是中国式摔跤得以振兴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文字记载,中国式摔跤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才逐步形成的,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始源自然的“角力”,“上古之人淳素,以食饱饮足,或以前肱为格击,手亦未取胜负,别若鸡犬斗敌而已”,既为各种体能技巧的较量,也系徒手的原始搏斗[2],与射御一起同为先秦时期的军事训练项目。秦汉时期,角力改称“角觝”“角抵”或“角抵戏”,角抵在社会上更是大为盛行,尤其在宫廷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武帝元封三年,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足矣窥见角抵戏在当时的盛况;魏晋以降,人民之间已把角抵通称“相扑”。据吴自牧《梦梁录》载:“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到了唐代,帝王喜欢角抵,尤其到了晚唐, 宫中设有“相扑朋”,出现了蒙万赢等一批摔跤名手;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繁荣,民间相扑活动极盛,还出现了关于古代摔跤运动的专著——《角力记》。[3]相传,宋代的相扑比赛,规定相扑手要袒露身体,比赛期间还要擂鼓助兴。也就在此时期,相扑传入日本,并在当地生根发芽,衍生出柔道、日本相扑等对抗类运动项目;元代,疆域辽阔,促进了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宋代的相扑、辽金时期的拔里速戏和蒙古式角力逐渐糅合。当时以蒙古式角力为主的摔跤与今天流行的自由式摔跤相像,倒在地上仍然继续比赛。来自白山黑水的女真人统一全国后,也将生活习俗中的“演布库”(撩跤)带到了中原地区,清廷在严禁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的同时,对民间武术的传习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态度。[4]“善扑营”的布库技艺和中原地区的传统相扑技艺在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互相融合,清代的布库的招数,实融合了隋、唐、明的相扑,和辽、金、元的拔里速戏于一炉。[5]既体现了摔跤运动在清代时的空前繁荣,又为中国式摔跤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清末,内忧外患空前严重,极大刺激了民间的武事活动,加之清廷的衰落,“善扑营”中的布库手失去了官方的依赖,开始步入民间,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摔跤技艺,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国跤技的传承。[6]民国时期,摔跤与传统武术等一道统称为“国术”,北京、天津、河北及山东等地尤为盛行,形成了以中原跤为主,多种地方跤并存的繁荣景象。1953 年国家制定的了“摔跤比赛规则”,1957 年正式定名为“中国式摔跤”,使其成为一项原滋原味的“国产”现代体育竞技项目,以区别于代表西方的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从此,中国式摔跤伴随着各级赛事及文化活动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1980年,国家体委提出了“以奥运会为重点,兼顾一般,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显然是针对奥运争光而言的,非奥运项目均遭到冷落,这无疑给势头大好的中国式摔跤当头一棒。伴随着1999年全国中国式摔跤比赛的停办,中国式摔跤便很少有人问津了,呈现出在民间散漫发展的历史形态。而此时在国际上,通过袁祖谋、赵文东、常东异等人在国外的推广,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为中国式摔跤存在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搏击与格斗项目发展格外关心,多次表示“中国式摔跤是好东西”。2014年,习总书记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勉励青奥健儿时表示,摔跤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最古老的项目之一,中国式摔跤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还是我国很多地区的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7]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式摔跤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中国式摔跤运动健康发展与提高,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和潜能,使这项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运动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中国摔跤协会中国式摔跤发展委员会于2016年1月16日在廊坊正式成立。中国式摔跤犹如“原上之草”,历经一波三折,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体育健康素养是指人们掌握与健康相关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并通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达到提高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8]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中国式摔跤具有健身性、安全性、民族性、趣味性、对抗性和观赏性等特点。中国式摔跤对健康极为有益,规则规定只许摔,不许蹬踹、击打,不许使用头、肘、膝冲撞对方,不允许使用勒绞颈部或反关节等危险动作。由于具备“点到为止”的规则特点,学习、训练、比赛时运动员的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据了解,全国学生总体有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各项指标不稳定,更为突出问题包括: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近视率明显上升,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9]二人在摔跤对抗过程中思维敏捷、手脚并用、闪展腾挪,使得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韧带能够得到充分的活动,对提高练习者的体适能大有裨益。中国式摔跤在我国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务实的风格、科学的训练、精湛的技术、深邃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展现的潇洒肢体语言,还有在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价值方面,都为人们所称赞。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博士 Kobase提出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压力的观点,根据健康信念理论模型认为,健康信念是个体采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预防观念,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等,进而调节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而这在改善个体心理问题及心理发展方面极其关键。[10]可见,参加中国式摔跤运动对于大学生良好的个性、正常的智力、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健康的心态、适当的行为表现等心理素质的培育方面,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内,呈现出的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是师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文化氛围。[11]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提倡体育道德、弘扬体育精神的历史任务,而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几千年来摔跤技术积累之集大成,历经“角力”“角觝”“相扑”等称谓变更,后来与辽金时期的拔里速戏、蒙古人统治下元代的蒙古式角力和满清的演布库交互演化,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式摔跤已发展到极高水平,是我国汉、蒙、满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窥探其在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安土地、崇人伦、尊祖宗、重礼仪、尚道德”的价值观念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借力打力”“以巧破千斤”“点到为止”等特点是中国式摔跤的精髓之所在,把握住其运动规律的活的灵魂,对使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作用,还有助于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促进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数量庞大与所需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因为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由场地资源不足而导致各体育选项班之间的争执屡见不鲜,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心也都放在如何让高校体育课程更高程度的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突出体育课程的身心参与、从事练习并承受相当的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实现“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目标。中国式摔跤运动对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要求不高,简单易行,特别适合在高校体育课堂的开展与普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高校体育场地等资源匮乏的窘境,化解各体育选项班因场地问题而争执的消极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体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身体活动形式丰富与内在体验的精彩,是内外融合、身心一体的教育。[12]西安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西北武术院中国跤主教练朱永金老师曾讲:“中国式摔跤传承了摔跤运动的精华,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练习摔跤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还能塑造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品质。”可见,中国式摔跤还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彰显我国优秀文化魅力。中国式摔跤运动一旦进入高校必将助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高校体育注入新鲜血液,有效实现体育课程所承载的、满足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13],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在高校教育中的效用。
中国式摔跤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它既有与现代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竞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也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14]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式摔跤,它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丰饶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中国式摔跤是以我国数千年来摔角实践为背景,以京跤为基础,吸收各民族摔跤技术之长,并参照现代国际摔跤规则,经过长期整理、磨合而演化形成的独立运动项目。另外,中国式摔跤进入高校体育是其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途径。与民间传承相比,它的发展更易从原始体育形态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和普及化,作为“高才生”,大学生视野宽阔、思维活跃、血气方刚、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等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可以认为高校体育是中国式摔跤进一步传承发展的良好土壤。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学校应该积极因时因地因宜进行体育课程内容拓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做好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中国式摔跤规则简单、技法多样、安全性高、趣味性强、对场地要求不高,其内容也具备“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满足参与者本人的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等多种需要的本质功能”[15]和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它进入高校体育完全可以与篮球、健美操等现代体育项目并驾齐驱,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多选择,使高校体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式摔跤属于我国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体育范畴之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奥运争光计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遭到冷落,中国式摔跤也不例外。首先,除了少数民间传承人在坚持训练外,相关部门及社会各阶层便很少有人问津了。加之我国的官本位意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中国式摔跤能否进入普通高校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运动项目能否为本地区或本学校提高知名度。因此,高校在对体育教师选拔、培训和考核的时候,自然不会把中国式摔跤放在重要位置。再者,中国式摔跤和武术毕竟有着较大的区别,大多数体育教师对公体武术选项课能够胜任,但是对于中国式摔跤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接受过中国式摔跤培训的教师寥寥无几。目前中国式摔跤运动隶属于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高校主要以几个知名体育类高等院校的半专业化开展。从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获悉,全国现有高校2824所,许多高校欲开展中国式摔跤课却因为缺少专业教师而选择知难而退。
中国式摔跤不仅具有健身性、对抗性、艺术性、娱乐性,而且还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集儒家、道家、兵家等思想于一体,是一种对手双方相触相争的,具有浓郁东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多年淡出全运会等全国赛的大舞台,中国式摔跤俨然“远在深山无人知”了,不仅相关部门领导不熟悉,就是广大师生对中国式摔跤也不甚了解。相关部门领导和体育课程工作者还未充分了解中国式摔跤的特点及价值,观念上还没从“唯奥运项目是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而,中国式摔跤在学校的发展空间还有特进一步开拓。如果相关部门领导能够予以重视,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根据高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合理导向,中国式摔跤肯定能在高校得到较好的普及和推广。
将中国式摔跤纳入我国高校体育,除了需要专业的中国式摔跤教师以外,还需要有专门的中国式摔跤教材。然而,我国高校目前不仅擅长中国式摔跤项目的专业教师紧缺,而且有关中国式摔跤的教材建设和其它运动项目相比同样相当落后。即使是开展中国式摔跤较多的体育类高等院校,其教材的选择性也少之又少。目前在用的教材主要是2004年苏学良主编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国式摔跤教程》,2012年毕建明主编的《中国式摔跤教育》和2014年胡玉玺、陈胜利主编的《中国式摔跤教程》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虽然已经出版发行,但还未被采纳为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回溯中国式摔跤的源起,就军事化方面来讲,双方斗智角力的身体对抗是其主要特点。后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人们不断的经验总结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使中国式摔跤的文化底蕴逐渐厚重,出神入化的跤技也日臻完善。然而,竞赛体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中国式摔跤各级竞赛体制缺位现象明显。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血气方刚、乐于接触新鲜事物,同时也乐于竞争赢得荣誉。如果将中国式摔跤纳入高校体育课,却不给年轻人施展技能的舞台,势必会打消他们学习和专研的积极性,中国式摔跤在高校进一步传承发展的良好土壤将遭到破坏。再者,跤谚有云:“要想摔人先学挨摔”“脚步乱,章法乱”“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等,这里讲的是摔跤,又何尝不是在说为人之道!在摔跤的训练和竞赛中,“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缺乏完整的竞赛体制,中国式摔跤独到的教育作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彰显。
中国式摔跤进入高校体育必然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所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能力等,对中国式摔跤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师资角度来说,主观方面:首先,建议相关领导应当解放思想,深入体会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和民族的特殊意义,以及中国式摔跤所特有的功能和价值。其次,高校体育教师也应当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客观方面:在师资建设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结合,即在强化现有体育教师培训班的同时,以高等体育院校为对接窗口,加大对中国式摔跤项目人才训练、教法研究、资质考核力度,开放宽松自由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力争使中国式摔跤项目早日加入高校体育大家庭。
各高校团委应该发挥其有效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有效凝聚青年的积极作用,根据201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之精神: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将一部分在中国式摔跤方面具有兴趣浓厚、运动天赋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中国式摔跤运动项目协会或俱乐部,专门进行中国式摔跤的课余训练,力争促成课堂教学、课外锻炼及项目代表队建设系统化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需要,还能为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提供平台,俗话讲:“懂得越多越感无知”,更能促进学生虚心学习,还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另外,随着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互动新媒体技术的日臻进步和智能手机、电脑等装载软件APP应用的便捷,据腾讯公司调查,目前“微信”用户多以年轻人为主,其中又以大学生为主[16],完全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堂、课外学习中国式摔跤的完善和补充。如果中国式摔跤能够进入高校体育,必将迎来中国式摔跤在新时期的高歌猛进。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依据学校教育的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所必需的途径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尽快统一召集专家、传承人和一线教练员等组建科研队伍,成立多级中国式摔跤教材编写委员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总结自身多年中国式摔跤教学、比赛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再借鉴相似且发展较为成熟的项目如: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柔道等教材精华内容,融入到中国式摔跤项目教材中。根据科学化、标准化原则,突出中国式摔跤运动“巧破千斤、点到为止”的项目特点,逐步形成以重文化内涵、重技战术、重训练方法、重趣味游戏等多侧重点的多种教材读本,以增加教师、学生等对于不同偏好的选择和认知渠道。
目前,中国式摔跤的技术体系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在当代社会,中国式摔跤欲作为一个竞赛项目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逐步形成独具中国式摔跤文化特色的竞赛规则和赛制体系。另外,竞技体育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学校体育的竞技契合学生群体课余宣泄和欣赏的需要。积极举办各级各类院系间或校际间的中国式摔跤比赛,既能够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还能为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光添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式摔跤的有效普及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知名度。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独具东方哲学魅力的文化符号,是一项人们喜爱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经一波三折,但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式摔跤的社会、文化、健身、娱乐和竞技价值日益得到认同, 社会各界复兴中国式摔跤的呼声日益强烈。国家体育总局决定恢复中国式摔跤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其功能, 让项目科学、稳定、长远地发展。[17]中国式摔跤运动如果能够进入高校体育,必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