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园武术:民国武术回归的经验与价值研究

2018-11-25 14:28:28
武术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尚武体操武术

唐 艳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通过对武术回归学校的阐述,并根据《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回归学校的必要性研究》等文献资料记载说明,对其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和研究。研究发现,以时代背景为视角,进而提出武术为什么回归学校等问题并做出了探索。然而,它只是做了片面的探讨,还没对有对传承方式、思想观念、人才培养等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因此,通过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寻根;现代校园武术开展基调;两者之间相互跨界与聚集关系的开展,对其的剖析进一步具有全新的阐释和启发。

1 逻辑原点: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寻根

1.1 “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回归学校提供先决保障

“兵式体操”是结合大量普通体操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防身健体的促进作用,但它的核心基点仍然根植于军事统治。通过军事元素的涵概,两者之间相互依附并推动其发展,还加强了军队士兵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对军事国防核心力量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由此,多元化军事体操的训练模式被军队所采纳和袭用,在军事国防中广泛盛行和风靡。但是,继续将“兵式体操”模式进入学校体育发展,在民国时期具有几点弊端。首先,训练制度以军事化管理为主,“兵式体操”中的“军事教育以强兵制度带动强国为目标”[1],可以认为,军事定位于强国之争,强兵制度力夺上游引领国家发展。但是,学生未履历过强兵的训练,也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化地位,无法与军队强势化领域相抗衡。其次,训练方式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锻炼,还悖逆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最后,“军事体操”大多以体能训练、耐力训练为主,更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所以,民国时期武术的回归,弥补了“军式体操”在学校发展中的不足,将中华武术的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功能与学校相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调节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当“兵式体操”的存在不适应其学校发展时,只有通过时代的改革和创新,武术回归学校的进程才会不断加快。

1.2 “尚武思想”的推崇对武术回归学校创造有利条件

尚武思想的广泛传播,是清代秘密结社尚武思潮的不断延续。对于百姓在民间秘密习练武术,并组织大量社会团体,这一举动引起学校教育者的重视,并表明民国时期“尚武思想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社会群体或者对武术的习练者和追求者们”。[2]因此,应该立足于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教育者为其提供学校活动等场所,通过对武术的发扬和传播,加速武术回归学校尚武思想的发展道路,“武术回归学校的价值,就是蕴含在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产物,也是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总和,具体是通过武术教育这种方式来培养和塑造人的自身价值归属”。[3]可以认为,行为人的自身价值归属塑造和培养,与尚武思想的推崇密切相关,它不仅催生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念变革,而且教化行为人的思想观念规训,甚至影响国家民族的文化标签革新。

1.3 “西方体育”的传入为武术回归学校加快节奏步伐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武术既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也是民族振兴的代表。“不仅代表着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着丰富的技术内容,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通过武术为载体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4]但是,随着民国时期西方体育的大量涌入,许多学校体育模式的存在形式越来越西方化,中华武术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西方价值取向的牵引。西方体育试图对中华武术也进行西方化,以至于改变中华武术的内涵,使武术的攻防技击的特征转变为西方格斗、搏击,从而失去了中华武术的本质。由此可以认为,通过预防西方体育对武术发展的干扰,结合中华武术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加快步伐使武术进校园,拓宽中华武术传播的途径,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武术的冲击需要我们辩证的去思考。

2 形式转变:现代校园武术发展格局

2.1 师徒传承的口传心授到师生传承的言传身教

以前中华武术的传承方式,基本以师徒传承和军事化传承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武术的回归对学校的传承方式有所改变。其一,以师徒传承向教师传授转变,学生上课的教学形式有所改变。“师徒传承是中国早期通过模拟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传承方式,是古代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5]然而,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师徒传承方式渐渐淡化出人们的眼球,以及从口传心授到言传身教方式转变,剖析出武术的回归为学校提供了师资力量。其二,以军事化传承向大众普及化传承转变。“军事训练是在军事组织和集团中,进行军事理论的传授和作战技能的教练活动”。[6]军事训练中大多以武术动作为基础,因此在军事化传承中武术占有很大比例。但是通过军事化的训练,其运动量度和强度不适合学校武术的发展,对于军事化训练只能提高士兵的作战计划和技能水平,不能与武术进行衔接。因此,为了武术能够回归学校,必须 加强大众普及化的发展。

2.2 武术观念的固步自封到武德精神的弘扬传播

以封建思想向开放思想的转变,表现在爱国主义和武德两方面。第一,爱国主义人士对武术持有敬仰的态度。集中表现在爱国主义人士对祖国怀有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抱负,赋予社会成员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武德从本质上讲,就是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提出的如何做人的价值尺度,这是一个由多重结构而形成的一张反映广大习武群落的道德伦理之网”。[7]武德是以武术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中国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的体现,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完善,武德被赋予新的内容融入到当代社会道德体系”。[8]电影《霍元甲》中以霍元甲为中国武德精神的代表人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通过利用影视传媒的传播,宣扬了武术的博大精深,为其带动了广大的群众。因此,通过影视等方面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武术对学校的回归。

2.3 人才选拔的个体培养到大众参与的多元教育

首先,“民国时期的武术体育赛事不断的空前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武术运动人才”[9],学生是社会未来地最主要的习练群落,当前加强体育群落专业化发展,因此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一时期无论是对专业比赛人才化的培养,还是向大众比赛人才化的培养,都是对武术有好处的。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育学生的概念和认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最后,民国时期如果想要武术回归学校,就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因为这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才能够解释和阐明为什么武术会回归学校这一问题。相反,如果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转变,那么,武术就无法带动学校的发展。

3 寻绎经验:两者之间相互跨界与聚集

3.1 继承与发展的教学方式

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对现代武术进校园之间的相互传承与包容,主要从继承与发展教学方式。首先,民国时期武术教学以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内容,”言传身教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信息,适应过去的应试教育”。[10]但是仅仅靠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这种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由此,应该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基础上,不断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因此,武术回归学校需要不断继承原有模式,还需要对其发展。

3.2 规范与调整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尚武思想在这一时期掀起一股热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尚武精神随之也慢慢褪化。只有不断的规范与调整思想观念才不至于在发展中渐渐隐退。另一方面,外来西方文化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效仿西方文化需要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学生应加强自身对武术的创新性研究,积极开拓大脑思维。

3.3 推陈与出新的人才培养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武术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性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指导,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面对武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灌输创新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以推陈出新的理念改变原来的培养方案,不能一成不变”[11],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动机,并给予学生主体很好的锻炼。

4 结语

通过借鉴与挖掘的视角下,民国时期武术回归学校的经验之谈,不仅为现代武术进校园的发展历程拉开了新的帷幕“人类学视角切入和理论阐释,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和研究元素”,[12]还对其有着适时的转变周期。首先,民国时期以口传心授到师生传承的言传身教,基于教师的强大教育性,使学生汲取知识的规范性得到保障,其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经验得以被现代校园武术所用。其次,以武术观念的固步自封到武德精神的弘扬传播,现代人们更应该大力根植于弘扬武德精神。最后,从人才选拔的个体培养到大众参与的多元教育,现代人更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文武兼备发展。

猜你喜欢
尚武体操武术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代作家(2024年3期)2024-06-29 22:18:20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中华尚武魂
头脑体操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