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王桥美
1.普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2. 普洱茶研究院微生物实验室,云南 普洱 665000
养生是指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养生”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养生思想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具有其时代特点。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繁忙的都市生活使人身心疲惫,各种疾病频发,人们的健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养生就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1]
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传统武术养生思想追求人,社会,自然三者内部协调发展,其思想完全符合了现代人追求健康身心的需求,其养生价值充分迎合了人们当前的健康需求[2],自然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一种运动形式,从而成为了现今社会的必然选择。[3]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赏茶、泡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喝茶可以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茶道融合了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其“俭”“清”“和”“静”的精神使人保持思想安定清静,精神内守,达到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武术与茶道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明,他们是不同的文化载体,都可以修身养性,是健康的生活方式。[4]在研究文化载体致用于人的方法时我们发现,茶道与武术作为不同的文化载体,表现出了对人完全相同的文化价值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说,茶道与武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极为相似。[5]那么,两种文化载体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从其现象中彰显其背后养生的实质原理呢?两种文化载体背后所存在的养生原理是否带有人类行为共通的养生理念?本研究通过对茶道与武术在养生上的作用进行的细致解读与剖析,整合出茶道与武术对人养生的共同含义,并对这些含义背后承载的具有生命意义的养生理念进行阐释。
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不仅仅是武术与养生的简单结盟,也不单单表现在传统武术的某一部分对养生学的渗透及表现上,最重要的是武术思想和养生思想的深层次融合。[6]在当今世界,传统武术被誉为最佳的“养生运动”项目,因为它融合了儒道佛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养生运动。[7]其养生价值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健身功效成为了当下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在于指导习武者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建立习武者的道德规范体系。传统武术通过儒家思想去引导习武人的日常行为,最终达到“养德以养生”的目的。[8]传统武术表现的“崇德”思想就具有儒家养生的色彩,技击原则也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一脉相承。道家对武术养生的影响,一方面是导引术的调身、调息、调心方法使人体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分,内家拳的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内在修练,培养人的精神力量,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内家拳就是武术与道家思想结合的典范,佛教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武术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最终达到身心共养的目的,易筋经就是佛家最为常用的修行方法和健身养生方法。
武术与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武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了人与人搏斗的经验总结。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是人类同疾病作斗的经验总结。武术和中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哲学和儒释道等文化的影响,所以也从中吸取了部分精髓,经过不断的整理总结,最终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理论体系。[9]精气神学说是对中医和武术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哲学之一。此外,武术与中医学的理论也有相似之处,大多数武术练习者已经将武术的动作套路演练与人体科学养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总之,许多经验论和现代研究证明,不论从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来看还是从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讲,武术和中医都有“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医学价值。
传统武术养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的特征[10],首先是实践性,表现在围绕解决人的问题而展开的;其次是内倾性,表现在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然后是人文性,表现在人们对宗教异己力量的信仰已被切实的自我修炼所冲淡;最后是统一性,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心身的统一性。作为一种健身的运动形式,武术的独特性是运动幅度和运动量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金钱等的限制。
武术养生文化能延续至今,有其价值及优势,它的运动方式和文化内涵都经过了数千年的检验,才成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并能满足人类需求的运动。当今人类社会不再满足于比赛胜负的强烈刺激,而更在意人的身心体验和高情感活动,重视肉体与精神相统一,因而对重视身心双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武术文化娱乐观与健康观的这种更改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武术的蓬勃发展。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东方武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世人的重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在丰富文化生活、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茶因其高雅精致的品饮方式以及清香沁肺的韵味,而备受爱茶人的青睐。茶叶的内涵和品茶形式都已成为人们品味和格调的象征。饮茶能使人修身养性,“茶禅一味”的理念,使佛教与茶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推动了饮茶之事的盛行。[11]饮茶境界的升华,形成了茶道文化。作为我国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既是以茶作为基本活动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就被视作养性修身的最佳方式。[12]茶道养生,直接对饮茶人的心性有一定的培养与要求。[13]主张由生命之道来解读万事万物,饮茶者在不断的反省与觉悟中,循着人体自身逐层深入递进的规律,让每个人都从精神、从内心层面知道行“道”,从而达到平和容通的高尚境界。
茶道精神中的“和、敬、怡、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茶道汲取儒家的“和敬”,道家的“清净”和禅宗“寂灭”,融合成“和谐雅逸”的精神内涵,该精神注重人与人的沟通和思想交流,从而形成和谐且宁静的生活态度。茶道中“和”表现在以礼奉茶,礼貌待客,增进人间的友谊。“清静”是去除杂念,享受清净安逸的生活。“寂灭”是静中思苦,身临其境,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哲学和佛道同时追求的崇高境界。[14]我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将,茶道在“元气”的生命基础上总结儒道佛的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养生观念。茶道核心精神“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虽然久远,但与当代健康观“加强锻炼、增强免疫,”非常相似,核心都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茶道在饮茶养生的实践中与传统养生学达成了统一,它们一致认为人的“形”是身体基础,“神”是精神内容,“气”是生命源泉。人是天地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所以,养生是“身心德行”结合的整体养生过程,这也是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的境界。茶道的养生思想要求在赏茶、沏茶、饮茶的过程中要做到“身心德行”的共同发展,主张茶事活动的过程要注重修心、养心、正心,以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其中就蕴含着儒家文化的内涵“仁爱”与“修身”。相比现代的健康理论,茶道中的儒家养生哲学已经将心理健康上升到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体现了身心统一的养生要求。此外,我国茶道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变化过程,是其在饮茶的过程中同时达到养护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目的。所以说,中国的茶道文化概括总结了基本的生理问题和养生规律。
饮茶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道是在清静和寂的环境下,通过品鉴过程的启迪,参悟而上升到哲学、美学和人格、宗教的范畴,得到一种意识形态的成果[16],人们在享受美过程中逐渐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之道。[17]茶道精神清幽淡雅,讲求“形动静心”。 武术是一种强健体魄的养生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华武术刚柔并济,讲求“形动心静”,武术可以借鉴茶道精神中的“静心”达到化繁为简。[18]茶道的修身养性精神贯穿于茶文化中[19],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武术锻炼则可以磨练意志,强身健体,因此,茶文化的柔美与武术锻炼的刚硬相互穿插,可以让疗养效果得到很好的发挥。
3.2.1 美——随性之美
茶道讲究人与自然环境相融之美[20],其中要求的茶艺表演要讲究茶、水、火、具的顺序与品茶的道法,体现了顺应自然的人性美。武术正是借鉴了茶道的这种人性美,要求习武人要讲究武艺、器械、服装以及习武心法。品茶,随意而为,随意的时间,地点,随意的朋友之间的一种闲暇享受,追求融合到自然中去的理想意境。武术表演同样体现了这种随遇而安的美,清晨古寺、午后小林、屋顶檐尖、泉旁井口,随处都是练武所在,或一个人,或三五个同行一起交流切磋,心到处,即是武道。茶道与武术虽然是不同的艺术,但都尊重着善始善终的心法,循环往复,圆通有道,均为传统文化的至上之美。
3.2.2 俭——精行俭德
茶道是人文精神与茶的融合。“俭”是茶道的一个特性,既指精简的茶艺,也指俭朴的品德,茶道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因此,在制作工具、用水环境方面都有精细的要求,也有很多可以省略的步骤,因此茶道具有清淡的俭性,不仅要求人的行动具有俭性,还要求人的心性俭,要求内外皆俭,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中国传统武术同样追求“俭”的境界,习武之人与饮茶之人都应是“精行俭德”之人。[21]以俭以精行的规则审视武术,可以发现,在武术的训练以及练习的过程中,精简动作也是一种常态。武术在训练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为此,可以借鉴茶道精神将其动作简化、凝练,从茶文化中找到符合武术发展的方法。茶道使人精细,促进物性与品性的统一,俭以精行可以促进武术的发展,是茶道对武术有益的启示。
俭以养德,武德对于习武之人来说非常重要,拜师奉茶是培养武德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完善德的行为。在拜师的仪式中奉上一杯热茶,这是很自然的一个环节,体现了“俭”的特性,也是对“德”的定论。这是传统武术自我反思并性定的过程,武术是否合理,需要对行为作出性定,但不能忽略习而性定的核心—俭。所以,可以通过茶道中俭的启示,在武术训练中培养习武之人的武德。
3.2.3 和——天人合一
茶道中的“和”即和谐之意,对立的事物互促互进、共同发展。武术与茶道一样,追求“和”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武术是典型的“和”文化的载体,表现在武术追求的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论是茶道还是武术,都能从泡茶的沸水中、从武艺器械的拼击中感受到自然的存在,从而悟出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武术同样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武术的目的不是战胜敌手,而是强身健体,通过武术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武术和茶道在相互包容与启发中,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和谐、包容、谦虚、豁达的情怀。
3.2.4 真——苦而求真
茶道是在饮茶的基础上形成的,饮茶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抓紧性定的习惯,也是求真求实的一个过程。茶道行为的主要目的是品茶善于品茶的人,懂得茶的真实,这种真实绝不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茶道追求“真”,讲究的是真山真水,武术也追求“真”,过程必须真习真练。要想体悟武学的精髓,掌握武学的套路,任何人都必须下苦功夫,以顽强的意志去锤炼自己的身体,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武术作为另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与茶道一样都服务于人,使人渐近于道,具有真实性。不管是茶道中的实践行为,还是茶使人逐渐近于道的真实本质,都是习武之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传统文化流失的今天,许多行为已经背离了人性的真实性,因此,用茶道精神的“真”研究武术,不至于渐行渐远地偏离真理,这是因为历史对茶道精神己经作了验证,证实茶道是真实自然的产物。
饮茶之人说“苦茶,久食羽化”,“苦”不仅是饮茶过程的感悟,也是习武过程的感悟,任何习武之人都会感受到真切的打熬筋骨之苦。武术和苦茶久食,有异曲同工之趣。因此,传统武术的领悟方式,注重的是吃苦耐久的持续练习过程。
3.3 “中和动静”的养生方法
茶道通过饮茶的过程领略万物的规律魅力,是一种感受丰富的交流仪式。其在内动而外静的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表面清静优雅,其实蕴含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茶道主张以“静”养生,除此之外,还要求饮茶者必须注重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提倡运动强健体魄,从而补充了茶道文化的养生内涵。武术是中国历代安家立国的法宝,以“动”而生,可以强身健体,以和平为导向,使人通过武术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武术形动而神静,表面刚硬无比,实则借鉴茶道静的思路,在运动的过程中领悟自然的规律。从表面上看,茶道因茶而异,武术因人而异;茶道的精髓是“静”,武术的精髓是“动”;茶道是一种文雅的生活方式,武术是一种刚强的生存方式。然而无论是武术还是茶道,核心都离不开人。从行为以及心性相合的角度二者,茶道是形动静心,它是从经验心向超验心转化的一个过程。武术虽然动作比较大但是心却是静的,即形动心静,与道相合,是一种十分高超的体悟方式,也是一种很复杂的牵涉到动作与心理的方式,它不是简单的外部的动而产生的静心的体验,它更是一种对道的体验,是对道的一种深刻的认知。
武术与茶道,是中国历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它们的外在表现各异,但内涵追求相同,都是通过纷繁的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从武术学的角度去审视茶道,可以促进人对于“人化自然”的追求与维持;从茶道的角度去体验武术,也可以创造武术文化需要完善的地方。两者相互包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现代养生方式的理想选择。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活动,将武术与茶道的动静有机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更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