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8-11-25 14:28:28张江龙淳友忠
武术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张江龙 淳友忠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贵州 凯里 556000

这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柱。武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延绵数千年,历经风霜雪雨,经久不衰,见证着华夏民族的起落沉浮,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因,由此被深深的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华武术成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名词。然而现阶段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华武术的发展屡屡受挫,甚至倒退不前,各种武术的负面信息比比皆是,各类所谓“传统武术大师”被现代搏击秒杀的视频、新闻渊源不断,大众对武术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甚至为武术扣上了“骗术”之名。中华数千年的武术如今为何面临着如此尴尬的处境,归根结底是现阶段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武术本体价值体系而忽视了武术的对人所产生的作用,即忽视了武术的文化效应。文化是中华武术的血肉,新时代,我们亟需深入挖掘中华武术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武术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 现阶段中华武术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华武术逐渐被它国接受认同,武术技术不断创新,武术产业不断发展,武术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然而,看似表面繁荣的中华武术实则发展举步维艰,竞技武术屡次申奥失败,国内习武人口连年下降,武术技击功能的弱化,武术商业化盈利化模式的加剧,武术文化涵养的丢失,外来武技文化的冲击等致使中华武术的生存空间不断受挫,国人对武术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度,原本该学习中国武术的少年、儿童热衷于跆拳道,原本该修炼中国散打的青壮年痴迷于综合格斗、泰拳。学校武术形同虚设,传统武术无用武之地。

1.1 竞技武术精英化

竞技武术是现代武术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为了与西方竞技体育思维模式接轨,力促中华武术进奥运而专门改良的一类武技体系。竞技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武术为母体,以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理念为标准,以高、难、美、新为目标的一种精英化体育武术。竞技武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观赏性极强,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融于西方体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动作难度之高、训练周期之长、成材率之低,使许多武术爱好者望而却步,让许多竞技武术运动员半途而废。当今竞技武术只是少数人的武术,是精英化的武术,也是体育届、武术届全力发展、耗巨资打造的高贵武术,然而对新时代全民武术、体育强国建设意义不是太大。竞技武术虽然对中华武术向外推广、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领人类走进了思维的误区,让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武术就是高、难、美、新化了的竞技武术,但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相差甚远,无法企及,逐渐失去了中华武术的喜爱度。

1.2 传统武术边缘化

传统武术可称之为中华武术的正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基因。传统武术是古人保命护身的法宝,每一招、一式均是先辈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可称得上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武力斗争工具格局的变化,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弱化,让原本人的格斗变得不那么重要,以保国、护家保命为核心的传统武术逐渐被以强身健体、人前显摆的花架武术取代,传统武术失去了应有的地位[2],再加上传统武术的封闭性,保守性、难练性,促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传统武术传人越来越少,打着传统武术传人的幌子招摇行骗的“大师”越来越多,结果出现了“太极雷雷、咏春丁浩数秒被KO”的事件,传统武术在这一系列事件之下,被赤裸裸地拔掉“美丽诱人”的“绫罗绸缎”,而抛洒在阳光之下,变成“一文不值”的文化笑柄。[3]如今的传统武术发展举步维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代需求的变革、自身发展的残缺、小众事件的丑化等促使传统武术发展的边缘化。

1.3 社会武术利益化

社会武术是指除学校和官方之外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武术活动,包括社区武术、协会团体武术、武术俱乐部、社会武术赛事等,社会武术对促进全民建身、建设体育强国、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武术的初衷是全民参与、全民习武、以武会友、以武强身,以武修心,然而现阶段,在利益的驱使下,社会武术远离初衷,成为部分人获利赚钱的工具。 社区、协会武术名存实亡,缺乏专门的武术教练和组织管理者,经费筹资困难,难以长期正常运转;俱乐部武术急功近利,为了吸引生源,想法迎合学员们的需求,不为一招精,而为千招会,成就了一批批舞术人才;大多社会武术赛事无极限的夸大、做假,为了利益最大化,特意夸大武术赛事名称,如“国际的”、“世界的”武术争霸晒、状元赛、拳王赛等,特意安排剧情,无极限的包装抬高参赛选手、买卖获奖证书等一系列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失去了武术比赛的应有价值。

1.4 学校武术两极分化

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与武术相关的所有活动。学校是武术发展和传播的主阵地,学校武术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学校武术的受众群体是少年儿童、中、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代表着中国未来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该群体对武术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中华武术未来发展、传承的方向。由此,学校武术在中华武术的传承、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部大力力促武术进校园,各大体育院系专门开设了武术教育专业,武术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身份位列体育学四大子学科之列。武术研究不断深入,武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体育院校、具有武术专业的师范院校在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丰硕的成果,发达沿海地区中小学也积极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如佛山市西樵民乐小学多年来以打造飞鸿武术文化为核心创造了一次次的奇迹。[4]然而,在学校专业武术、沿海发达城市学校武术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院校公共武术、中西部中小学校武术却倒退不前,举步维艰,甚至到了难以正常开展的地步,高等院校的武术公选课成为学生、教师的累赘,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原本对武术带有一腔热情的学子们通过一学期机械的、乏味的、繁多的武术套路学习后对武术不在那么激情了,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武术在中西部中小学校园内的开展更不尽人意,普及率极低,大多中小学将武术从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中剔除。学校武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两级分化现象的突出直接制约着学校武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华武术的普及、发展、推广。

2 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

进入新世纪,在获得经济长足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的民族将促使社会进步、强国固本的源泉指向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来。[5]因为,在过去曲折的历史探索中,我们民族逐渐意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制度的效仿是无法实现强国富民夙愿的,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才能使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之林。[6]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又回归到文化中国的疆域,也正是在这样强大的文化回归、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被称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武术发展的问题再次被提及、思考才更有意义与价值。因此,把握历史赋予中华武术发展的良机,构建并提出适应新时代武术发展的策略,以解决当前中华武术发展和传承的困境和迷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1 弘扬中华武术的当代价值,必须文化当先

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国强民的历史转折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积极践行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有力保障。中华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冷兵器时代退出历史舞台、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华武术逐渐褪去了应有的技击、教化功能,以保家护身、教化育人、武以载道为功用的中华武术成为体育场上竞技比美、观赏娱乐的体育项目。武术的文化属性逐渐被体育属性取代,“天人合一、万物相克相生”的中庸搏击智慧被西方“天人相争、人尽其能”的抗争体育理念冲击的荡然无存,当外来武技入侵之时,中华武术失去了应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催生了当前武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这是重视武术体育属性而忽视武术文化属性结果的体现。中华武术的发展必须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上来,以文化当先为准绳,深入挖掘中华武术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并将这种文化思维贯穿到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社会武术、学校武术的教学、训练、竞赛、传播之中,以实现中华武术育人、正人、载道之本源功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武术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2 焕发中华武术的永久生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反求诸己

面对如今中华武术的发展现状,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在上个世纪到新现阶段来,中华武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确实不尽人意,传统武术不断流失、竞技武术屡屡申奥失败,学校武术两级分化、国内武术人口远远少于外来武技人口,外来武技压倒性的侵蚀着中华武术,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在于我们这个民族一个世纪以来的“崇媚扬外”情结和自我“鄙视”心理。

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就曾指出,从“清末民初到‘五四 ’、再到后来,骂自己的文化、骂自己的国家、轻贱自己的民族,一切都维西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7]在商品经济时代,国人始终认为只要是国外进口就是高端的,国产的就是低端的,即使在国货已自强的今天,“进口”仍然成为高端的代名词,“国产”依然成为低廉的符号。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体育届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中华武术在西方竞技文化的主宰下完成着“削足适履”“去本求末”、非“东”非“西”的改良和革命。[5]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成为比拼、高、难、美、新的体操艺术;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因为“西化了”的竞赛规则驱使而成为边缘化的表演艺术;社会武术因为利益的驱使和迎合大众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崇拜而成为虚无化的娱乐艺术。原本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技击论英雄的中华武术如今成为竞技化的表演艺术, “高、难、美、新”是其评判优劣的全部标准,导致中华武术失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严重阻碍了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当自身文化难以适应当前形势时企图通过西方文明来弥补自身文化的缺乏,将原本的资源进行改良、拼接,积极的建立一种碎片化的、多变的文化身份。[8]中华武术近数十年的发展始终是求助、模仿、适应西方化的体育文化理念。实践证明,中华武术从外发展的思维是不成功的,中华武术要想焕发永久的生命力必须从内突破,跳 出 异 域 理 论 的局 限,跳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范式,坚定文化自信,反求诸己,回归传统。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武术的根,只有通过固根才能立本,中华武术才能去除虚无主义。

2.3 实现中华武术的繁荣发展,必须开发武术文化空间,重构中国形象

新时代是中华武术转型发展的绝佳时机,中华武术的发展必须重新思考,依附西方体育文化发展中华武术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得,中华武术的发展必须摆脱西方体育文化理念的束缚,追根夙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中华技击思维模式为切入点,以新时代需求为落脚点,继承与创新,大力开发武术文化空间,构建中华武术真正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在推广传播中华武术技术的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爱国情怀贯穿始终,始终坚持文化当先原则,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传统武术传人,培养中华传统武术社区指导员,促使传统武术文化在社区深入的开展,大力推广传统武术文化进校园工程,开展传统武术文化课程,培养传统武术人才,各省市建立传统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广泛的举办真实非利益化的武术赛事,普及全民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和技能,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深入人心,健康人身,凝聚民心。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属中华武术的中国立场,发出中国武术自己的声音。

3 结语

中华武术被称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过之而无不及,武术亦将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垫脚石,这就要求中华武术必须认清当前的位置和历史使命,转变身份,跳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思维范畴;建构文化主体,重塑中国形象,彰显民族活力,真正实现从模仿型向自立型转变的自身的扩容。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10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