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赵宾倩菡
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档案强国,各级档案部门积极探索,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档案展陈是一种不错的档案开发利用形式,例如北京市档案馆举办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印记——法国文化在中国”,北京朝阳区档案馆举办的“经典老照片,辉煌新朝阳”等各类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这其中不乏受到观众喜爱的展陈精品,尽管如此,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档案展陈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展览策划水平有限、档案展陈精品不多、公众接受度和欢迎度较低、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档案部门加以重视并改进提高。而博物馆在展览陈列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展陈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博物馆之中。从而学习博物馆的数字展陈实践经验,可以给档案馆展陈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
(一)博物馆数字展陈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展陈在博物馆文物展陈与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博物馆数字展陈的发展和推广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英博物馆是较早在博物馆展陈中采用数字技术的博物馆,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欧洲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建筑与雕塑分解剖析,展示古典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结构关系,并向观众展示其建造过程。日本IBM研究所与民族学博物馆联合发起的“全球数字化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计划”,则利用数字技术为博物馆藏品提供网上检索与浏览,为无法到达博物馆现场的受众提供了解馆藏文物的方式,增强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国内学者也对博物馆数字展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谢景卫、于洪滨从数字化展览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对博物馆数字展陈进行了研究,认为将博物馆中的内容数字化能够提升博物馆展陈的互动性,充实展陈内容以及增强展陈的体验感。刘硕认为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故宫展示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并从故宫博物院的宣传工作、参观导览、虚拟体验等方面提出了“以受众体验为中心”的新观点。郝建颖等人对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认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陈列的高真实感的虚拟展示,是21世纪博物馆展陈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档案馆、博物馆相互关系研究。博物馆、档案馆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夏商时期将占卜等用途的甲骨集中放到宗庙里保管,周朝出现了专门“守藏室”负责甲骨的收藏和保管。从收藏本身来说,博物馆与档案馆可谓是同根同源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迁,博物馆、档案馆的职能逐渐分化,不再是一个机构,变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博物馆、档案馆的学者们为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目前国际上比较普遍的观点是两者在职能和性质上相对独立又互有交叉。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档案馆的常设陈列室也可视为是广义上的博物馆,两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同属于科学文化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二者相互渗透,例如一些博物馆和档案馆共同就某个话题举办展览;博物馆收集档案文物;档案馆也保管着一些文物。这些情况都表明博物馆和档案馆有着密切的联系。综上所述,在数字时代里,信息的表达和传递有了更多的途径,除了使用语言、文字或图片表达,还能综合眼耳口鼻等各种感官来综合感受;展览陈列从平面向立体演变,结合数字技术突出展陈主题,配合营造观赏气氛;注重观众的体验感受,设计互动参与环节,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博物馆数字展陈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博物馆数字展陈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档案馆展陈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
(一)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让文物说话”的理念在现代博物馆展陈中运用的十分频繁,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将展柜和文物融合设计,利用全息投影技术组合互动展示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诉说历史。2008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时,在中国馆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传世名作,在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卷上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了更好地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风采,展览方在不损坏原画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原画按比例放大制作成更加方便观赏的巨幅画面,还结合动画、声音效果,让画中的事物动了起来,鲜活地再现了北宋都城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
(二)中山舰博物馆《一代名舰——中山舰》。在策划《一代名舰——中山舰》展览主题的过程中,缺少相关历史照片、史料记载和文物藏品,素材缺乏。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采用3DS Max、FumeFx等数字技术结合史料记载,构建了中山舰模型,模拟了战场环境;运用三维影像技术与历史纪录片相结合的办法,将原有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剪辑处理后与模拟的空间相结合,还原了中山舰昔日的风采。
(三)桂海碑林博物馆《山水赏游虚拟体验馆》。在博物馆展陈中,加强观众互动参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桂海碑林博物馆为增加游客互动,使游客体验古代文人的赏游活动,打造了“山水赏游虚拟体验馆”。该体验馆分为三个主题展览区域,第一个区域在山水实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画面、声音效果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第二个区域通过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原位展示和3D动画介绍了龙隐岩龙隐洞的来历和传说。第三个区域以宋代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为素材制作仿真场景,模拟古代文人吟诗作画、品茶喝酒、游山玩水的互动环节。使游客沉浸其中,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目前,博物馆数字展陈的发展和推广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泛运用在展陈的方方面面。而档案馆数字展陈相对运用较少,学习博物馆的实践经验,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有利于档案信息的传递,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受,从而满足观众对社会历史文化需求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因此,档案部门应树立以观众需求为导向、数字技术为手段、丰富档案展陈内容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档案展陈策划与实施各环节工作。
(一)分析观众需求,准确定位展陈主题。观众群体的年龄层次、地理位置、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对档案展陈的观赏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观众需求,了解观众的观展目前、要求、期望,准确定位展陈主题,才能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有效地开展档案展陈策划工作。目前,按照年龄划分,档案展陈的观众大致分为青少年群体、成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主要是由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展览主题在选择上应当是以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成年群体主要是为了工作而观展,针对该群体的需求,展陈主题应多以介绍地区发展情况、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为主。对于老年群体来说,一般是出于对档案神秘感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而自发前往参观。这些群体都是档案展陈重要的观众群体,因此档案部门在进行展陈策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观众的立场,分析观众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认知方式等,准确定位展陈主题。此外,随着档案在民生工程、社会服务方面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凭证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根据这一主题举办的专题展陈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因此,在确定档案展陈主题时,也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档案的政治属性又兼顾档案的文化属性。
(二)鉴定档案内容,选择进行档案展陈。档案由于其形成和内容的特殊性,并不能如图书、文物一样直接公开展出,这就需要通过分析和研究档案形成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档案本身的内容,并根据相关制度,确定档案是否能公开,是否能作为展陈素材。因此,在档案展陈策划时,一方面要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展出档案述说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要慎重筛选档案,注意保密工作。另外,目前对档案展陈素材征集力度不断加强,鉴定考证工作也有了新的挑战。例如就某一主题征集的数码照片,作者本人不一定能按照《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标明各要素,这就需要展陈策划人员根据照片的元数据、画面等信息进行鉴定和考证,保证照片的真实性、记录性。在展陈时需要配以相应的说明,如摄影者、时间、组题名、文字说明等,避免出现说明与照片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三)采用数字技术,增强档案展陈效果。随着新技术、新概念的出现,档案展陈不再是简单的档案陈列和文本解释,引入数字技术烘托、突出档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通过投影、3D影像、虚拟现实技术等将档案信息通过图像或者动画的方式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加展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灯光、音效营造良好的观赏氛围,增强展示效果。在档案局、档案馆网站中建设网络展厅,也是一种档案展陈的形式。具有展陈不受时空限制、展陈内容易于维护更新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服务将实体展陈有效地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为访问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