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421001)
在经济全球化、产权结构日益复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却与现实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教育理念的滞后,培养方案的不合理、实践教学弱化等都是影响会计人才培养不足的因素,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众多教学改革模式中,本文试图根据CPA考试所涉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实践能力考核等特点,提出高校应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发展与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课程形式,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严重失衡,教学内容不够深入,专业课之间的内容逻辑性不足,无法形成体系。另外,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比如:专业课税法与选修课税务会计存在重复内容;中级财会与高级财会基础部分内容大部分重复。这样一来,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充分进行交流,很容易导致重复教学。
如今,我国会计准则正趋于国际化,会计本科教材内容却没有与时俱进,相对滞后;教材的编写和选用都缺乏系统性,未形成与培养目标一致的教材体系;目前几乎所有会计类课程的教材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的,这些教材大多知识结构单一,且偏重于理论讲述,忽视实践应用,并没有做到结合实际,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高校会计专业教学重理论,忽视对实践与应用操作能力培养。目前,高校会计实践环节主要有两种: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这两种方式均有缺陷,不利于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校内实践主要通过课内模拟案例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过于简单且内容单一,没有体现出整个经济体系的融合性和交叉性,很难把财务、会计、审计、税务、财经法规及公司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处理;校外实习则放在毕业前,由于大家毕业后的选择不一样,对于致力于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来说,校外实习基本上就是走个形式,并不能达到实践效果。
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修改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规定,改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会计证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证的取消有利有弊。一方面,取消了会计行业的“门槛限制”,为广大的未取得会计证的会计专业人员甚至是非会计科班出身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取消会计证后,用人单位在评价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时候就会用更高的标准,对于那些手中仅有毕业证的高校毕业生,难以形成竞争力。在这样的形势下,部分用人单位可能以初级会计职称或其他更高端的资格证书取代会计证成为新的会计职业准入门槛或衡量标准,增加职业准入的难度。
其他的资格证书还有中高级会计职称、CPA、注册税务师(CTA)、注册管理会计师(CCMA)等,这些证书均从不同层级和角度对会计专业技术知识进行了考察。其中,CPA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取得CPA证书证明考生具备会计、审计和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因具有高权威性和高含金量,为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所热衷。
会计专业教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会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CPA考试的目的是成为一名具备综合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并从事独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两者的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出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应用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CPA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两个部分,其中专业阶段的考试包括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战略风险管理六个科目,这些考试的科目内容均是会计学专业应重点掌握的课程体系核心内容。这说明将CPA考试与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两相融合,既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又能为学生通过CPA考试及其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1.CPA考试代表较高的职业胜任能力。众所周知,CPA考试是当前我国会计水平最高的专业考试,知识法规最新,理论观点最前沿,与企业实践联系最紧密。随着审计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CPA考试也在不停地更新升级,意在通过考试更好地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满足财务行业更高实际需求的能力与素质。新时期财会行业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最新的财务、税务、会计、审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这些内容均纳入了CPA考试制度,从而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更好地满足财务行业发展的需求。
2.CPA考试科目与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课程重合。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核心课程。CPA专业考试阶段的六门课程涵盖了上述课程的大部分,并进行了更为专业的细分。如会计可分为中级财会和高级财会;财务成本管理可分为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或者直接开设这门必修课程;税法、经济法、审计、战略风险管理均可以直接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予以开设。这些课程都是作为一名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应该要具备的法律、会计即管理战略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3.CPA考试教材比较权威。CPA考试辅导用书由中注协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内容在会计专业界具有权威性。CPA考试用书年年更新,按最新的法律法规及准则规定进行多次修订,使得最新的会计专业知识准确地反映在教材内容中。另外,CPA考试用书自成体系,注重案例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
4.CPA考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性。CPA综合阶段考试主要是考核会计人员在实际执业环境中是否能够有效的运用和发挥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考核之后,通过理财实务、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等相关经验来实现分析判断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为财会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以证促学,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开设CPA专业考试阶段六门考试科目的课程,按教学课程嵌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并作相应的细分调整:将会计科目分为中级财会和高级财会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内按照难易程度连续实施教学,循序渐进;将财务成本管理科目分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实施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联系和区分。其他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单独纳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合理的嵌入。这样一来,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CPA专业课程的课堂上,让学生在考证的同时,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了解各科目专业知识,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另外,课程设置要随CPA考试内容的调整而作相应的调整,最好是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每学年都对课程进行总结,如果出现不适合的地方要及时修改和替换。
2.统筹规划,形成完整理论体系。CPA考试的每一个科目都对应着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如: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以审计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论体系等。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按照知识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衔接性,可在大一阶段开设经济法课程,并同时开设基础的法学选修课程,中级财会课程的学习须在掌握会计学基础课程之后再安排学习;财务成本管理和税法课程应安排在中级财会甚至高级财会之后再进行学习;审计课程应在学习完会计系列课程之后再行开设。这样一来,就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经济法、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审计为顺序的较为科学的课程衔接体系。至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应在学习了管理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财务管理等基础课程之后再开设。当然,在贯通各个课程学科体系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课程之间的冲突,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学以致用,构建职业思维方式。CPA综合阶段考试并不是对专业阶段考试知识的重复测试,而是考核会计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对经济业务进行深入分析及处理,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清晰地阐述观点。在高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同时,应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与CPA综合阶段考试方式衔接起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例如:在中级财会课程中“财务报告分析”这一章节的内容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上市公司年报资料的详细内容进行分析并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又能增加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田学功,2018)。在高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启发式、双向教学法(陈琳、刘文丽,2015),如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学习经验交流与研讨会、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小组讨论等。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提供实际学习机会(包括海外学习、公司实习、社会研究等)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内容,如公司访问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荣莉,2006)。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消化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自我的职业思维模式,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