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后高考心理”,可别“大意失荆州”

2018-11-24 03:17张全林
甘肃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考状元失利考试

张全林

对“后高考心理”,你怎么看

有资料表明,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高考之后的两周,被认为是心理问题高发期。考生在经历几个月紧张迎考之后,各种心理需求在高考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井喷”现象,加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考后心理不像考前那么关注,因此,很容易出现“后高考心理”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压力山大的高考扛过来了,未必会感到轻松。高考是人生的机遇,但也会造成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考得好,欣喜若狂;有的考砸了,悲观失望。各种心理障碍“井喷”,烦躁自责,甚至自残、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悲剧。据心理专家介绍,考生心理危机发生率甚至会高于考前,这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高考结束后,考生容易进入心灵“真空”,在等待的煎熬中,既要承受成绩落差的焦虑和自责,又要面对周围人们关心的压力。这些会让从考试压力下解放出来的考生,旋而陷入另一个心理压力峰期。如果不及时调整矫正,就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高考后的心理疏导任务并不轻松,有两类情况尤为值得关注。一类是高考失利的考生。对高考失利的孩子,家长尤其要有意识地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作为考试的过来人,家长要自觉地向孩子输入信心的能量。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和他们会一起面对未来。鼓励孩子把失败当成是人生的历练,把挫折转化为应世的财富。用成功者的真实故事,让孩子认识世间因果、成败变通的道理,明白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决胜点,条条大道通罗马,高考的失利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绝望。凭实而论,无论高考成绩优劣,都是人生考试链上的一个节点。一次考试,发挥超常也罢,失常也罢,胜败因循,都属正常。

另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孩子,容易产生放纵心理。这类孩子简单认为,考完了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出头了,应尽情弥补自己多年的艰辛付出,于是拼命地玩,毫无节制地狂欢、喝酒,或一睡好几天,或连续几天几夜上网玩游戏。这样自残性地消耗自己,也会“大意失荆州”,乐极生悲,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考得好的孩子,未必就不会诱发心理问题,家长更应该注意防范,适当引导,适时“浇冷水”,促使孩子保持清醒,理智面对现实,正确规划人生。

面对“后高考心理”,除了家长尽开导护理义务外,社会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影响广泛的媒体,不能拔高高考的作用,追捧“高考状元”。其实,“高考状元”因后来放松努力,最终没能成为“职场状元”的大有人在。在这个节点上,应多宣传一些高考失利者通过发愤图强成功成才的案例,以帮助高考失利的学生重拾自信。有关公共部门应及时搭建平台,利用心理热线、微信公众号、QQ等新媒体,接受考生的心理咨询,帮助考生走出心理阴影。最了解学生的是老师,最能把话说到心里的还是老师。学生虽然毕业了,师生的天然联系并没掐断。在高考后的人生关口上,当老师的留心学生的精神狀态,多给一些交流指导,更能体现师生温暖。

猜你喜欢
高考状元失利考试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东风二号首射失利之后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
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以军为何失利?
英军考文垂防空战为何失利
砥平里战斗失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