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宇 周梁玉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人们交流沟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代汉语也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汉语中的某些音节在一定的语流中会发生一定的变调现象,本文将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变调现象进行梳理。
关键词:现代汉语;变调现象;高校;现代汉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现代汉语已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中,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一同成为现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部分。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近年来更是受到学者重视。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7),汉语传统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母和韵母,再就是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但是,一些音节的声调在一定的语流中会发生变化,与单独念的时候的调值并不一样。本文对这些常见的变调现象进行梳理,主要列举出以下几类。
二、“一”的变调
在现代汉语中,“一”在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用在序數中,声调保持不变,仍是阴平,调值为55。例如:
①一、二、三
②六十一 三七二十一
③第一 第二十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序数仅限于“一”作为数词紧跟在前缀“第”之后,或者“一”成为某个多位数的个位数字且这个多位数出现在前缀“第”之后。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的变调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
1.“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调值为35。例如:
一片 一个 一座 一定 一样 一见如故
2.“一”用在非去声字前,念去声,调值为51。例如:
①一支 一桌 一边 一般化(用在阴平字前)
②一轮 一年 一成 一言为定(用在阳平字前)
③一首 一亩 一匹 一笔勾销(用在上声字前)
3.“一”夹在相同的动词中间时,念轻声。例如:
推一推 谈一谈 走一走 试一试
现代汉语中的“一”兼有数词和助词等多种词性,因此这三种变调方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相当普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母语并非汉语的人群,若能使他们把握这些变调规律,我们的汉语语音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三、“不”的变调
现代汉语中的“不”在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或者用在非去声字前时,念去声,调值为51。例如:
①“你是医生吗?”“不。”(单念)
②“我不。”“偏不!”(用在词句末尾)
③不安 不曾 不忍 不可理喻(用在非去声字前)
但是,“不”出现在去声字前时,就发生了变调,变为阳平,调值为35。例如:
不去 不对 不让 不共戴天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不”夹在词语中间,或作为否定标记出现在可能补语中时,也均变为轻声。例如:
①走不走 行不行 差不多 用不着(夹在词语中间)
②写不好 跑不掉 来不了 打不开(与补语搭配)
结合现代汉语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就语义而言,上面第②组中的“V+不+补语”结构多表示主语没有能力完成“V+补语”的动作或行为,或者该行为完成或实现不了。
“不”是一个重要的否定副词,因此在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一直颇受重视。鉴于“不”在词语中的变调现象比较复杂,我们还需进行具体分析。
四、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1.单音节形容词
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为“AA的”,如果重叠部分又发生了儿化,那么,不论这个新词语(即“AA儿的”)中的第二个音节原来是什么声调,往往变为阴平,即55调值。例如:
高高儿的 多多儿的 长长儿的 圆圆儿的
扁扁儿的 好好儿的 大大儿的 胖胖儿的
2.双音节形容词
汉语双音节形容词AB重叠后,新词语“AABB的”会发生变调,其变调方法一般是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个、第四个音节读阴平。比如:
整整齐齐的 老老实实的 高高兴兴的
五、变调的标注
现代汉语教学是促进汉语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渠道,高校开设现代汉语课程需要突出其在日常交际沟通方面的实用性。在书写方面,我们要遵循简便、统一的原则,因此在标注变调时,一般的原则是只给变调字标本调。
六、结语
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多音字,但多音字不同于这里的变调现象。多音字是一个汉字有多个读音,而这里的变调是一种共时的语流音变,即在一定的语流中,个别音节因连读等原因而发生变化。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常见的音变现象除了上述列举的变调外,还有轻声、儿化等,如“桌子(zhuōzi)”、“花儿(huār)”。
声调使汉语的音节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了抑扬顿挫的特点。通过对汉语变调现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语言的多变性,从而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邵燕梅.关于普通话上声变调的教学问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