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11-24 13:42刘辉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对策分析

刘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凭证,两者的相互协调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非遗传承保护;群众文化工作;对策分析

人们在社会职业外参与的娱乐性社会文化就叫做群众文化,从广义上来讲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从狭义上来讲,是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群众组织机构。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质就是群众文化,所以要增加两者的契合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文学、语言、书法篆刻、舞蹈、音乐、喜剧、杂技、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等。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非物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无形性。从字面意思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无形性的特点,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存在的物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果将非物质文化比作果树,那么物质文化就是果树上的果实。

第二,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群众进行继承及开发。我国的劳动人民运用智慧长期积攒下的文化,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文化习俗。它是祖先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很少,部分创始人也是根据前辈的经验和习俗进行创新改进形成的。

第三,口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数都是师徒继承的模式,师传一般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传承模式,其中主要还是靠口头传授的方法,师父以身作则,口头性较强[1]。

第四,可塑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的特点,所以其可塑性极强。可塑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民俗、利益、表演、传统技能等非物质遗产中。不管非物质遗产经过多少时代的变迁,也可以适合各时期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重视度不够

由于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头脑中没有对其的保护意识,群众普遍认为这种保护的意义不大,与自身的生活关联性较差,这种情况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进行。

(二)部分群众不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不同,文化表现形式也不同,很难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例如川渝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川剧、川江号子和民间的其他手工艺作品等等,无法融入群众的生活中,对其喜爱的群体人数在不断的减少,加快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2]。

(三)开展文化活动时,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原度较差

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早,但经常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失真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主要由三个方面:一是,宣传过程中的形式过于商业化;二是,文化传承的不连续造成终止或裂痕;三是,群众的宣传活动场地受限。这三种情况的发生都会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效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过程实施的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经过五千年的发展,集中了前辈的智慧和经验,留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宝藏,它是群众精神家园的建设基础。必须要让群众意识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必须要有文化精髓进行发展支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社会发展赋予群众的新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其他历史遗迹统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两者都是现有的文化精神,但历史遗迹的可见性较强,群众对其的重视性较强,例如:长城、各地的纪念博物馆等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质的物体,留存的只是一些文化记忆,我们必须要重视对这些文化记忆的保护及传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地域不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同,相关部门在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宣传工作时,必须要深度挖掘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一边宣传,一边丢弃,造成精神文化的缺失。所以相关部门先要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的传承保护工作奠定可行性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结合过程中具体的传承保护措施

1.运用新媒体传播形式,做好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工作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群众应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趣味性,使群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新媒體的传播形式主要有网络媒体、自媒体、公交地铁广告、手机移动媒体等等。相关部门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宣传短片、漫画短片等等,将其放到互联网上,使其迅速扩散,幽默、诙谐、优美的短片吸引年轻人观看,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受众群体,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现阶段时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录制软件“抖音”,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运营商给与政策支持,让其出现在推荐的页面中,增加其曝光度,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2.重视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提高群众的认可

想要提高群众的认可就必须要重视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活动策划前,策划人员首先要明确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对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活动策划时,要以群众的欣赏需求为基础进行策划,保证策划出的活动获得社会群众的喜爱,同时可以对群众开展调研活动,结合群众的意见进行设计,让群众从内心感觉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民族财富,继而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例如:策划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现场进行演出,在表现形式上贴进群众,从而增强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3]。

3.在传承保护工作中要保证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出现失真,是传承保护工作的失败。由于现阶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投入较少,大部分的群众文化活动都需要赞助商的支持,赞助商总是想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同时加入过多商业的元素,导致其宣传出现了失真。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同时在城市建设中适当增加非物资文化遗产象征的建设或街道命名,不仅吸引当地的群众参与宣传工作中,同时也可以引起游客的好奇心,增加宣传的知名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完善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在一起,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速度。相关部门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对这种民族文化进行宣传,解决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群众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小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文艺生活,2016 (01):253.

[2]叶凌燕.浅议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大众文艺,2014 (24):3.

[3]尹保权.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开展问题及对策[J].社会观察,2015 (11):118.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工作对策分析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谈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新时期基层群文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