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建初
在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上,虽然各级政府和部门时常下文件、出狠招,但各类事故依然频发。为什么?事故是在动态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失之于细节,事故失之于人的误操作。事故发生在现场,事故发生在车间、工地、道路上。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事故都是管理问题。
事故发生在现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县、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等基层政府和部门。而目前乡镇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是最薄弱的,有的有机构,无人员;有的有人员,无专业。有的连机构也没有,没有形成基层有效的监管体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我感到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安全生产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就是“谁主管、谁负责”。重新定位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在法律上明确各行业、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明确谁组织活动,谁承担安全职责。
二是建立完善县级以下政府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全生产监管体系,配置专业监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基层,在现场。
三是各行各业要分析本行业、本专业的主要风险,制定符合实际的行业标准、规范。不以发通知替代标准。行业监管要系统化、规范化、实效化,避免哪行出事查哪行的被动局面。
四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对下级履职实时监督,一级监督一级,层层落实监管职责,依法依规制定各行业、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
五是借助社会的安全技术、人才资源,弥补基层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和专业技术的不足。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是本级政府的最高、最权威安全组织机构,要体现“党政同责”的原则,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日常安全工作,研究本地区的大安全工作,才能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作用。
其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本辖区内各行业安全生产实时情况,进行大数据汇总、统计分析,找出薄弱点,制定防范措施。事故统计不仅要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和伤亡,还要把所有工业、商贸及其他各类活动中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其三,事故发生在现场,就要着重现场安全管理。政府部门不可能派人在现场进行实时监督,但对现场监督要有手段、有方法。对危险行业,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场所,可通过技术手段、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进行监督。
其四,事故发生在过程中,就要着重过程安全管理。安全检查要靠企业自己、要靠行业进行的专业检查。政府对企业与经营场所,应着重安全法治管理,并对企业运行进行现状评估,对企业不能规范操作的,特别是对危险性高、管理落后、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企业,要暂停或关闭。
其五,要改革安全评价方法。目前的安全评价只是合规性评价,只要考个安全评价证书就可以作评价报告。事故往往不是发生在合规性上,而是发生在设备、设施缺陷与故障中,发生在设计的不合理性和人的误操作上。评价人员不可能对设备、设施性能都了解,评价人员对生产运行过程见也没见过,怎能作出正确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应是对设备设施、工艺过程、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提出控制风险的方法。安全评价要靠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他们才能识别这些风险,并有控制的方法。对高危行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审计制度,组织行业专业人员、一线人员,每年在生产、工艺变更后进行审计,找出风险,控制风险。
其六,任何事情不要太复杂、繁琐、“高深”。复杂了没人做,“高深”了没人懂。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要程序化。安全生产主要面对的是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各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安全生产的重心应在一线、在基层、在现场。
安全管理就是现场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企业的设备安全、工艺安全和操作安全“三驾马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必须建立操作、作业程序,认识“所有操作要靠人,而人是会犯错的”这一基本事实,采取有效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对此本人有8点体会:
事故发生在施工现场、车间现场、装置现场,要对现场的机械设备、设施、工艺过程、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对关键操作(切换流程、开停车等)、危险作业(工程施工、吊装、登高、动火等作业)要制订专项程序,安排人与人的监督措施。
危化企业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误操作,设备设施腐蚀、磨损、故障,工艺失控,仪表失效和现场作业措施缺失所引发。
工贸企业事故主要是由于检维修、改扩建中的高处、起重、拆除、动火、受限空间、用电等作业措施不当而引发。
所以安全管理就是现场管理,所有措施都服务于现场,安全管理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但要做好实属不易。
任何活动都有过程,过程是动态的,事故是在过程中发生的,管住过程,管好动态,事故就会减少。
一个装置、一台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到使用,就是一个过程,每一过程都要从人机工程、工艺工程、设备运行工程来研究其过程风险与安全,最大程度减小风险。
使用、操作是动态过程,风险会伴随整过程,控制过程要有系统思维,如人力资源安排、操作程序执行、工艺指标控制、技术措施落实等都是过程管理要素。
实践证明,任何重特大事故都失控于某一个细节,一个小小的细节能酿成一场灾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被人忽视,而事故就失之于细节,细节管理最重要。我们往往把细节问题看成是偶然事件,但事故就是于某一细节,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连锁反应。对于细节管理我们还无有效办法,各行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研究有效细节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任何事都要人去操作、有人去完成。可惜的是,所有企业管理研究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人工成本最小化、企业发展、企业营销、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为目标,从未研究人是会犯错的这一基本事实,企业不养闲人的观念充斥企业的人事安排,一个萝卜一个坑。企业安全要靠人与人的监督、监护来减少人为失误。企业人事安排要留出监护人这个关键“闲人”岗位。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出门忘带钥匙、手机等经历。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误,都会犯错误,一线员工天天操作同一动作,肯定有失误的时候。但有的失误会是灾难性的,2016年某机场的2架载满旅客的飞机差一点相撞,酿成惨祸,其原因是塔台管制员遗忘飞机动态。
由于大家未认识人的失误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行为没有通过人与人的监督手段来避免人的失误,是事故多发主要原因。我们提倡员工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实践证明任何人在没有监督之下是不可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就像领导干部没有监督就会腐败一样,员工在没有监督下就会惰性泛滥,惰性是人的本性。关键操作、危险作业必须要在人与人的监督下完成。
我们都强调企业要建立规章制度,事实上,所有企业都有制度,只是质量之分,但厚厚一本制度有几个人在看?几个人在学?几个人在执行?也许企业负责人都不会看。所以,每项操作要编制程序(作业指导书),程序比制度更重要,程序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复杂了没人会去执行。从设备性能、工艺要求、操作方便、安全平稳来设计操作程序。
所有生产、施工等任务都由班组来完成,企业设备安全、工艺安全、操作安全最终都要落实在班组,班组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现场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人员管理都由班组执行。班组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是企业安全管理最基本环节,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事故和各类灾害事故切实有效的办法。
根据现有规定,要求企业编制应急预案,包括总则、目的、依据、范围、体系、工作原则、事故风险描述、组织机构、职责、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要素。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时应用,每次的突发事件形态千差万别,突发事件往往是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处置的。作为企业来说,应结合操作程序制定意外事件处置程序。处置程序应针对性强,具有可操性、实用性。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是应急专业部门的职责。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有些事故报告用大量篇幅歌颂领导怎么到现场指挥救援,把事故报告变味成了救援报告。领导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是领导职责所在,某地区发生重特大事故,该地领导应该反思。
各级政府的所有事故报告应依法全部向社会公布,目的是让所有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