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洪秀全用人观的原因探析

2018-11-23 11:30崔莹莹
卷宗 2018年33期
关键词:封建思想

摘 要: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洪秀全的用人观由“任人唯贤”到“任人唯亲”再到“信天不信人”,这与太平天国的失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导致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前后不同用人政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他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多疑、自卑的个人性格以及对宗教迷信的痴迷等等。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能够对我们现在的用人政策有良好的启示。

关键词:任人唯贤;任人唯亲;性格多疑;封建思想;宗教迷信

洪秀全出身在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敏过人,熟读四书五经,由于他四次科举未中,从而走上了反清的道路,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杰出的一位人物。但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导致它由胜利转向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洪秀全用人政策的前后转变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天京事变前,洪秀全任人唯贤,广集人才;在天京事变后,他任人唯亲,滥封王爵,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1洪秀全的用人政策

1.1 任人唯贤,广集人才

太平天国前期,即金田起义到天京内讧之前,洪秀全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对人才十分重视。首先,起义之前,当听说冯云山和卢六被捕后,他立即从贵县回到紫荆山。并赴广州设法营救他,可见,洪秀全是非常爱惜人才的。其次,努力争取其他团体共成大业,洪秀全对天地会进行了宣传和劝说,任用天地会中的首领罗大纲、苏三娘等为太平军重要将领,并让其参与太平天国的军政决策,为太平天国做了相当大的贡献。起义之初,洪秀全一再教育将士“同心同力同向前”,“各宜为公莫为私”,①以此来团结部下,共同杀敌立功,各王统兵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集团,从而带来了太平天国前期兴旺发达的局面。

除此之外,洪秀全还采取了“招贤榜”、科举和举荐的用人制度,选拔了一批人才,为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总之,在准备起义到起义再到天京事变之前,洪秀全选用贤能,奖罚分明,体恤将士,使太平天国革命在前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2 任人唯亲,滥封王爵

在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再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洪秀全任人唯亲,只信洪姓子孙,到最后甚至信天不信人。1856年,洪秀全与韦昌辉结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人才遭到了洗劫。洪秀全邀请石达开回京辅助他工作,主持全国的军政。但是,洪秀全却对他掌权充满猜忌,他封既无功劳、又无才能洪仁发和洪仁达分别为安王、福王,他俩贪污腐败,并有谋害石达开的意图,导致石达开带兵出走。这是洪秀全胡乱猜忌的结果,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骨干力量和精锐部队遭到洗劫,造成了“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局面。在现实的逼迫下,他削去安王、福王的爵位,选拔善于带兵作战的陈玉成、李秀成担任又正掌率和副掌率,恢复了五军主将制度,把对洪氏集团阿谀奉迎、无德无才的蒙得恩提拔起来,封为正掌率,总理国事。洪秀全对蒙得恩的任命反映出洪秀全已经转变了他“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经过调整,太平天國才重建了领导核心,使太平天国出现转机。

但是,局势稍有缓和,洪秀全就对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员大将---陈玉成和李秀成充满了猜忌,当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后,洪秀全重用无功受封的洪仁玕,引起许多将士的强烈不满,洪秀全才不得不先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在这之后,猜忌使他不相信英王和忠王的正确决策,而是一味重用洪姓子孙,滥封王爵,企图使他们彼此牵制,以维护自己至高至尊的地位。正如《李自成自述》所说:太平天国后期,“天王是第一重用幼西王萧有和,第二重用长兄洪仁发、王次兄洪仁达,第三重用干王洪仁玕,第四重用驸马钟姓、黄姓,第五重用英王陈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②1864年天京失守前,封王达到了二千七百多人。这导致了天国内部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各行其事,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败亡。

更可悲的是,在洪秀全晚年“信天不信人”,洪秀全听不进忠言,沉溺在上帝派天兵来救他的幻想之中。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秀全认为上帝一定会保佑他的江山;在城内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他下令让人们吃甜露。洪秀全在临终前,还一直相信“天父天兄”会派兵保卫天京。而他去世一个半月后,天京沦陷,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

2 用人政策转变的原因探析

2.1 洪秀全多疑的性格

一个人性格的养成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分不开。首先,家庭贫寒,洪秀全在青少年时代就饱受生活磨难,对他后来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四次科举考试名落孙山,怀才不遇,其心理、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甚至精神崩溃。他写了一首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表达他了对腐败的封建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愤恨③。再次,在洪秀全发动起义后,洪秀全的出身受到攻击,即“所谓伪天王者,姓洪,深居不出,本广西乞丐。”④在他们眼中,洪秀全仅仅是一个山野乞丐。这种攻击对洪秀全后期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洪秀全的这些经历,导致他形成了的自卑、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他要求部下无条件地服从他,对他的“天语”和发布的“天命”,不容许有丝毫的怀疑,并把这个作为鉴别忠奸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太平天国前期,洪秀全比较注意听取不同意见,任人唯贤,但随着太平天国的节节胜利,他自卑、多疑的心理导致他慢慢远离了“任人唯贤的”的用人原则,与韦昌辉一起谋划了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人财尽失。至此之后,他的猜疑心理更加严重,看见全民拥护石达开,就对石达开猜忌,并重用无才无德的同姓家族,导致石达开出走。迫于“朝中无将,国内无人”,洪秀全又重建领导核心,分别任命陈玉成、李秀成为英王、忠王。但他对他们任然常存疑心。陈玉成二次西征战败,洪秀全借口防溃兵,阻挠英王回京,导致英王殉难;之后,李秀成独撑危局,天王猜忌更甚。李秀成说“那时主见我辖百万之众,而何不忌我乎卫……主见我兵权重大,总计分割我权”。⑤总之,洪秀全对洪氏集团以外的任何人都十分猜忌,想重用而又不信任,且用且疑,只能导致太平天国“政涣人散”,太平天国失败也成必然。

2.2 严重的宗教迷信

洪秀全之前的宗教是对太平天国前期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他毕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脱离实际,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洪秀全在在天京事变后更加相信天父天兄,并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完全痴迷于宗教迷信,重天命而轻人事,并且越来越脱离实除。正如李秀成所说:“自六解京围之后,我主格外不由人奏,俱信天灵,诏言有天不有人也。……我主不问政事,俱是叫臣认实天情,自有升平之局”。⑥洪秀全神气十足地说:“朕做梦都在做王,坐江山”,“普天下都是朕的土,通通要收复”。洪秀全为太平天国的上帝创造了一个大家庭和小家庭。上帝大家庭是太平天国向往的大同世界的基础;洪秀全还构造了一个上帝的小家庭,即以上帝、耶稣、洪秀全和洪秀全之子为中心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家长仍是上帝,他们是亲子关系,以此来证明保卫江山,不必依靠人力,而是依靠神力。他说我天生就是真命天子,不用任何兵力就能统一天下。当天京被围困,守城兵力不足时,他就说:“联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当天京粮草不足时,他就叫“合城俱食甜露,可以養生。”在天京沦陷前,李秀成提出放弃天京,另图发展,洪秀全却固执的说自己就是上帝派下来的,江山坚不可摧。洪秀全痴迷宗教,轻人事重天命,从而注定了天平天国的失败结局。

2.3 传统封建教育的影响

洪秀全7岁就开始上学,长期受到封建教育、传统文化的影响。13岁时,洪秀全就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达到了“经史诗文无不博览”的程度。三纲五常、封建等级观念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这对他用人治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注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在定都天京后,杨秀清独揽大权,左右乾坤,对洪秀全的领导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使的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矛盾加剧,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体现了洪秀全对君权的维护。在这之后,洪秀全认为认为君臣关系就是是天父天兄纲常,“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他颁布《太平礼制》,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他洪氏家天下的礼制。1861年,洪秀全先后进行了两次改政,第一次把太平天国改为“上天帝国”,紧接着又把上天帝改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这两次改政都是洪秀全搞“家天下”、“神权政治”的产物。他要建立一个“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世世相传的洪氏天下。所以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的用人原则进一步贯彻了他的“家天下”的思想,重用洪姓子孙,滥封王爵。在太平天国的高级领导人中,洪姓子侄附马竟多至十三人,其中有些子侄很可能是洪氏家族中新出生的婴儿,也被列入了高级领导人的行列,而且都排在实际做事的领导人的前面。⑦洪秀全为维护洪氏家天下的利益,他“不严章法,不用明才佐政”,造成朝政混乱,腐败横生,太平天国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洪秀全在用人政策上所犯的错误对太平天国的最终走向有着极大地影响,他多疑的性格、封建的思想、狂热的宗教迷信都对我们今天的用人政策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要以此为戒,实事求是,任人唯贤;健全人才选拔、考核制度,让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天命诏旨书》.《太平天国》(一).

②《李秀成自述》

③敢峰.《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洪秀全转》[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1.

④赵璐,乔志强.试析洪秀全的自卑心理和性格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14):73.

⑤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276.

⑥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8.

⑦熊明秀.试析洪秀全的用人政策及其对太平天国的影响[J].襄阳师专学报1995(1):55.

参考文献

[1]《李秀成自述》.

[2]《天命诏旨书》.

[3]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敢峰.《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洪秀全转》[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5]朱雪娜.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宗教政洽思想.[J].四川师院学报,1981(03).

[6]顾朴光.洪秀全与曾国藩用人识才之比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4).

[7]姜维军.从洪秀全的错误看太平天国的失败[J].鞍山师专学报,1993(04).

[8]熊明秀.试析洪秀全的用人政策及其对太平天国的影响[J].襄阳师专学报1995(1).

[9]相启荣.洪秀全的两大失误---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0(06).

[10][赵璐,乔志强.试析洪秀全的自卑心理和性格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14).

[11]魏万磊.十字架下的冲撞与撕裂---洪秀全政治人格分析[J].清史研究,2004(04).

[12]黄海涛.浅析洪秀全的宗教思想[J].保山师专学报,2007(06).

作者简介

崔莹莹(1994-),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封建思想
女性的生存困境:评毕飞宇《玉米》三部曲
看不见的“厚障壁”
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