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辉
摘 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艺术品参差不齐,而购藏界出现的声音更多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市场。分析张晓刚艺术作品的创作思维来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走向,从而引发中国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市场;张晓刚
“当代艺术”,于时间概念讲指的是今天的艺术,是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的艺术,是基于艺术家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同时也是为了和已经过时的“现代派艺术”进行区分。
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概况
20世纪末,西方思潮对中国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中国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阶段。西方现代主义带来的冲击使中国艺术家不断向其靠拢,此时的艺术家不断尝试用新的手段、新的材料、新的手法去创作表达,即使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艺术家也可以通过模仿和自我感情的表达去创作艺术作品。于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艺术家,他们开始关注人类自身,关注现实,关注个性,关注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其绘画思维和绘画题材多样,不再局限。这一转变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中国的艺术市场变得趣味化、多元化。
中国的艺术市场一直是围绕前人的艺术作品而展开,远之唐宋,近之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绘画等,都是中国艺术市场最为活跃的主流艺术作品,而当代艺术作品则在市场上不著见效。追其原因是因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缺乏系统的創作题材,风格多元化,材料多样化,艺术手法淡化,作品文化内涵不足,艺术水平层次不一,艺术家本身知名度低及艺术作品缺乏“艺术眼光”的衡量。这也就牵扯到购藏者的艺术鉴赏能力,多数购藏者在艺术市场中充当盈利者,不为收藏,只求作品升值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因此这也导致当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低迷,很多购藏者不愿涉险去进行收藏或投资。随着西方思潮的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当代部分中国人有能力、有鉴赏力去关注当下的艺术市场,尝试购藏当代艺术作品,或为了装点居室,或为了陶冶情操,或为了经济收益,但是从客观上看这些转变刺激了当前艺术市场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带来了生机。但是纵观当前艺术市场,活跃的依旧是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等人的作品,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反馈依旧处于低温状态,成效低微。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市场走向又将是何方呢?“随着近年来艺术品的过度挖掘,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紧缩的影响,自2012年高点以来艺术市场呈现出疲软的状态,2016年中国艺术市场进一步萎缩,总成交额退居全球第二。”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品才能够被社会认可呢?下面以张晓刚的艺术作品为例去探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市场走向。
二、张晓刚艺术思维起源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受聘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工作和生活于中国北京。
“张晓刚在校期间,国内油画学术界正由伤痕现实主义过渡到乡土现实主义,追求对重大社会责任的表达……由于近距离的接触乡土现实主义,张晓刚发现其中的不足,由于模仿甚多,许多画家把这种流派需要的朴素感觉变成了纯商业、较为机械的风情画。”而张晓刚自身有喜欢表达个人感情的绘画方式,因此与当时的主流艺术不符。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进入中国,张晓刚的视野也随着知识的储备开阔了许多,虽然这一时期的主流艺术是乡土现实主义,但是西方现代派艺术也慢慢渗入到人们的日常中,渐渐开始被大众所接受。
由于社会的动荡,西方思潮的兴起,整个时代处于蓬勃且激昂的状态,为张晓刚的艺术思维奠定了浓厚的时代素材,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得他开始反思社会,出于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去进行艺术创作。整个艺术创作的阶段“从创作的题材上他经历了从个人感受到个人记忆再到集体记忆的挖掘;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他经历了从内心独白到理性描绘的转变;而在其艺术精神追求上,他的作品强调感性、关注人性”。这样的艺术行为转变使得他的艺术作品从艺术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从而占据了艺术市场的主流艺术作品,成为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翘楚。
三、张晓刚艺术作品的市场演变
谈及张晓刚的作品,除了天价一词,很多人说不出张晓刚艺术的价值所在。张晓刚艺术之所以“天价”,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艺术内涵决定的。张晓刚自己也说过:“越是有学术内涵的作品越有市场,如果为了市场而创作的艺术,艺术迟早要消亡。”因此张晓刚的作品是由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所转变的,而这一转变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化的趋势和主流。张晓刚的作品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崛起,也是当代艺术市场化的具体表现,是时代的印记。
1982年,张晓刚的毕业作品“草原组画”由《美术》杂志编辑予以肯定,并且《草原组画:天上的云》在《美术》杂志发表了,之后这幅画受邀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举办的四川油画展。这一契机使得张晓刚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
80年代初,由于受到展览的影响,张晓刚开始去尝试各种样式,用不同的风格去作画,这种出于对于艺术无限的追求与探索,使得张晓刚陷入不断的情绪高低潮阶段。随着自身身体原因,他开始热衷于“死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不断追求“死亡”,每天去画恐怖的魔鬼,《黑白之间的幽灵——住院日记》素描组画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被称之为“幽灵时期”。这一时期为他埋下了黑白灰的种子,成就了后来的艺术风格。“1989年天安门政治事件之后,死亡和哀悼再次打击了他的心灵,成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画中纪念碑似的残骸一样的头颅、四肢等人体的部件,被绘制成像祭坛上祭品一般,充满着一种悲剧似的肃穆,这类作品一直延续到1992年。”
1993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张晓刚从自己的梦世界醒来,开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绘画不再以‘绘画的身份出场,而是以表达观念的一种视觉方式介入人当代问题。”张晓刚突破了个人情感的限制,趋于理性,此时“大家庭”系列作品也渐趋成熟。“大家庭”系列作品以中国近代的摄影作品为素材,从全家福中寻求历史色彩,寻找历史背景,他认为家庭照不仅仅代表着家,同时象征着不可抹去的血缘关系,亲情的、文化的、社会的、集体的等难以摆脱的情节。张晓刚将中国工笔重彩的技法和油画结合,形成了一种平涂式的样式风格,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大家庭”系列作品蕴含着国民集体记忆,呈现一种伤感的历史经验和身份反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唤醒大众,引起公众的共鸣,从而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记忆式的创作手法一直持续到后来的作品中,形成了后来的创作风格。
此时的张晓刚作品已经具“中国符号”,而且是独创一格的家庭老照片式的中国符号,充满着文化感和个人风格。而这种中国符号正是当代艺术没有去照抄照搬的部分,因此才能够被海外市场所操持,进而将张晓刚作品推向高价市场。
“从2005年至2007年3月,张晓刚的黄色婴儿系列作品开始在市场上呈上升趋势,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油画《黄色婴儿系列》从151万元升到320万元,涨幅高达119%,同样一幅画,在同样的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卖,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其市场价值升值度是惊人的。”2006年佳士得秋拍“亚洲当代艺術专场”的成交价目表中,张晓刚的作品在前十名中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对于这一市场反馈,艺术家本人和批评者都大吃一惊,甚为诧异。市场中出现了“齐白石不敌张晓刚”的惊呼,收藏界开始重新去思考何为中国符号,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真正领跑当代艺术市场?
四、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需要具有“文化符号”的作品
张晓刚的作品受到市场的追捧不是偶然。“张晓刚的油画充满了人文关怀,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备受追捧。”
中国当代艺术要具有“文化符号”才能够立足于国际,才能够真正跳出当代无艺术的怪圈。艺术市场是出于资本运作需要的经济行为。在当今迅猛的消费时代,火爆的拍卖场和连续刷新的价格记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购藏的自主性和多元性。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依旧受到很多限制,从张晓刚艺术作品的海外市场价格刷新至现今火爆的国内市场,可以看出,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缺乏市场,而是市场缺乏好的当代艺术作品。
只有像张晓刚一样,拥有对于整个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从我们内心产生对于生命的崇高敬畏,立足于中国文化,为作品赋予文化符号、学术性、社会责任等文化内涵,才能够立足于当代艺术市场,被市场所接受,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走向。
参考文献:
[1]晓风.学术性越强的作品才越有市场[J].市场聚焦,2007,(01).
[2]陈美珍.四川画派的常青树:张晓刚的艺术追求[J].文艺争鸣·视像,2008,(03).
[3]周岩.张晓刚油画思想解读——以“历史性”的主题,确定自己在艺术史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3,(11).
[4]张晓刚.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蒋丽.张晓刚艺术作品市场研究[J].黄河之声,2009,(15).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