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的轨迹

2018-11-23 01:36安夜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肖像画米勒色彩

安夜明

摘 要:米勒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整个艺术发展轨迹也奠定了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关于米勒的绘画,本文以艺术家早期的绘画题材为观赏视角,试图从一个探索的轨迹中发觉艺术家潜在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积淀,通过对肖像画和故事画题材的解读、形势与内容的分析,更深入的呈现出艺术家艺术成就多面性色彩。

关键词:米勒;19世纪;肖像画;故事画;早期探索

19世纪,米勒深处欧洲美术中心的法国,伴随着现实主义美术思潮的涌现和冲击,“为艺术而艺术”也顺应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温床。可以说,肖像画奠定了米勒绘画道路的起点,是艺术家绘画尝试的开篇,透过特定的艺术题材,艺术家早期绘画的独特魅力与构思也能更清晰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同时也体现了他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寻找着一种情感的归属和自我的实现,20世纪40年代的中后期是他继肖像画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例如,故事画。可以说,他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内心。从早期的绘画题材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米勒在绘画道路上所经历和尝试,可以说是他作为“农民画家”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侧面,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米勒的一生,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我们能够踏着他的足迹体会艺术家从探索走向成功的闪光艺术历程。

一、肖像画时期

在米勒较早创作的的肖像画中,不难寻找到一些程式化的规律,人物几乎都是半身像,并多以四分之三侧面为主要动势,画面的背景比较晦暗,几乎胸部以下的人物轮廓线都隐藏在青灰色的背景中,从而将人物的头部很好地定位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而眼神都极为相似地看着斜下方的某一点,温和又略带含蓄的目光,似乎给凝重的背景又添加了一丝神秘,又仿佛是神秘背后的天窗和出口,《娥贞娜.菲利克斯.勒固图瓦女士》为代表的肖像就很好地彰显了此类绘画的特点,作品创作于1841年,这是一位年轻女孩的肖像画,浓黑中略带斑驳笔触的背景将人物聚焦在人们的眼前,发型和衣着流露着端庄的气质,墨绿色的衣色衬托着女孩皮肤和衣服的高光点,提升了画面的空间,透露心灵秘密的双眼饱含了欲言又止的无奈与渴望,融汇在画面的整体气氛之中,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会呼吸的生命和眼神中流露的情感世界,这也正是米勒内心对农民情感的一种诠释,是他内心情感在画面中的投射和传递,因为人物的透露出了米勒对农民的认同和关怀,也流露出一种农民淳朴的气息,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不难发现,这正是荣格的“移情”和“抽象”学说作用的具体体现,指一种生命的投射并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移到画面中去,实质应该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对象主观内容的灌注或投射,让人不禁为艺术家真挚的内心世界所感动。

从画面的表现技法看,凸显的笔触和较之粗糙的色彩和或粗线条恰恰符合了农民血液里那种粗犷、豪放、自然淳朴的特点,然而却有人评价米勒的肖像画技巧生涩,粗糙不堪,但这样的指责终究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真实让人感动的生命会融化掉所有的一切。此外,作品《华尔顿像》《男人肖像》《费尔登夫人的画像》都以同样的画面韵律感将人物的视线聚焦,汇聚成真实可感的心灵之音。

米勒的肖像画创作也并是非一成不变,1843年之后的肖像画中,画面风格较比之前有了一定改变,色彩开始倾向于明快、轻松的走向,也融汇了明亮华丽的颜色来增强视觉的光感,表现技法也变得细腻、轻盈许多,《镜前的安多瓦涅特.埃贝尔》算得上是米勒后期肖像画的代表作品,可爱的小女孩跪在镜前,微笑地望着镜子里的自己,镜中映出她那天真无邪地脸庞,画面色彩明快、柔和,小女孩头上的桔红色纱巾和肉粉色的衣服以及画面一角露出的金黄色镜框成了画面最抢眼的色彩,并和镜旁灰色窗帘的凝重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幅肖像画中,米勒也借用了光的效果来增强了画面的明快的色彩以及立体的效果,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视觉特效,从中可以看出米勒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画面色彩的借鉴和学习,同时也透露出意大利风格的绘画特点,同时,1844年的《抱狗的少女》《米勒夫人卢梅尔画像》也都呈现出肖像画的全新面貌。

40年代的肖像画成为了米勒早期作品的主要题材,同时也作为他绘画道路上探索轨迹的重要阶段之一,是他艺术经验的积累过程,到了1845年以后,米勒几乎丢弃了这类画作,并在绘画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进。故事画是米勒40年代的中后期继肖像画之后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他用画笔去描摹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对艺术的渴望,也在执着与努力并存下不断开拓着自己追求艺术的道路,试图找到与自己最契合的焦点。

二、故事画

米勒是一个在宗教气氛颇浓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祖母总是叮嘱让他牢记自己是一个基督教徒,从小就翻着圣经连环画长大的米勒从认识的懵懂到逐渐成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他宗教的情怀,可以说《圣经》也的确在幼年米勒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塑造着他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使他成长的世界观中也滲透着宗教的气息。

他早已将圣经所传达的精神高度概括并融汇贯通到艺术的创作中去,并在《圣经》中寻找画题,

特有的宗教和道德情怀也让米勒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1845年米勒创作了以故事画为题材的《祭品》,作品中虽依旧保持着肖像画那种特有的意蕴和内涵,但同时画面的形式语言以及构成要素却在探索和尝试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色彩中所投射出的神秘感,画面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一位少女像自己祭拜对象献祭的情景展开,虚黑的背景透露着一种阴郁的基调,如天边堆积的云朵带给人们心中无法消散的神秘感,同时在画面一角透出的光亮不仅为画面打开了一扇天窗,也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生机和希望,使画面呈现出无限延伸的视觉空间感,女子那曼妙的身子也在这光亮下显得维美动人,使得沉寂画面变得灵动、富有活力,她面向祭拜的对象虔诚地祭奠、礼拜,好像世界瞬间安静了,似乎只能听见心灵的对话,从而画面也暗含了米勒内心对宗教的信仰和崇尚,流露出他真挚的艺术心灵和宗教情怀。

虽身处农民家庭,生活贫穷清苦,但在知识浩瀚的海洋里,米勒享有的精神富足甚至远远超过贵族富有的生活享受,从小米勒也拜读大量诗人文学著作,莎士比亚、歌德、维克多.雨果等代表性的作品都给米勒引发了文学对文学的狂热,他还欣赏维吉尔、但丁、荷马的诗作,喜欢感受诗篇中阳光般的普照,喜欢深处诗中意境的美感,可见米勒不仅就有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更全身心地感受和热爱。文学像雨露般滋润着他的心田,充盈着他的思想,让他沉浸在一种清新自然的精神世界里,仿佛如阳光般沐浴着他的全身,使他的绘画艺术都散发着文学的光彩和气息。

从表现手法来看《祭品》也透露着米勒对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风格的借鉴,特别在色彩和画面造型方面较比之前的作品更加细腻、维美、富有感染力和生机,充满了情节和内涵,厚重的笔法和人物造型也使画面更加富有视觉意味和形式美感,这样的构思和情节的表现,不难看出米勒在艺术道路上的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在随后的1847年,米勒又创作了《黛夫尼和克罗埃》,同《祭品》一样引人入胜,情真意切。

肖像画、故事画虽然不是米勒成熟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但是透过他的作品和艺术题材,使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艺术家的早期艺术情怀和艺术呈现。他用画笔去描摹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对艺术的渴望,也在执着与努力并存下不断开拓着自己追求艺术的道路,试图找到与自己最契合的焦点,除了肖像画、故事画外,早期的艺术还包括历史画、圣经题材、劳动者为主题等绘画题材的尝试,都印证了艺术家的绘画积淀和探索的轨迹。使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待米勒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冷杉.米勒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凌继尧.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天津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肖像画米勒色彩
七月恒星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