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写熟

2018-11-23 01:36邓心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吴冠中

邓心宇

摘 要: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古镇题材;吴冠中;艺术思想

和西方相比,中国艺术家在描绘室外素材方面,时间跨度似乎更长久些。据说早在隋代,山水题材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了,不总是为人物点缀背景。《游春图》大概算一个例吧,但沈从文做过考证,认为不是展子虔手笔,年代也要偏后。而到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王维诸人的成绩,总没有那么多疑点了。撇开五代、宋、元、明、清、民国不谈,当代的我们,“产量”也足够惊人。反观西方,风景画真正独立成篇的时间要晚得多,在19世纪的巴比松画派手上,才格外可观起来,而当代,像大卫·霍克尼这样坚持风景画创作的艺术家,并不多见。当然,风景画和山水画不能完全划等号,但勉强可以算作同一门类。艺术成就上孰高孰低,姑且不论,单单比较时间和作品数量,称得上悬殊(在人物画上,中西方艺术家投入的精力则恰好相反)。假如不追溯到各自文明的源头,就很难理解这种对比的趣味。另外,更直接的原因是,本文后面所涉及的古镇题材以油画为主。中国人画油画,根基自然由本土、外域两种底子组成。

一、吴冠中作品的艺术特点

其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风格化。首先,尊重自我的真实感受,深切感受的景色氛围直接用画笔营造在画纸上。其次是惰性的选择,也就是画面的留白部分,也自然形成了他的作品风格。

(一)融入西方傳统文明精神

正式讨论“古镇写熟”(古镇油画)这个话题之前,先谈谈吴冠中。西方文明的风景画源头之一在古希腊。古希腊的史学家修昔底德写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面提到:“现在所称为希腊的国家,在古时没有定居的人民,只有一系列的移民;当各部落经常受到那些比他们更为强大的侵略者的压迫时,他们总是准备放弃自己的土地。……他们相信在别处也和在这里一样,可以获得他们每日的必需品,所以他们对于离开他们的家乡也没有什么不愿意的……”这是更早时期的古希腊的状况,此后的动荡要少得多,但仍旧不够太平。海盗、波斯人的远征军、对立方的城邦的海军势力等因素,都侵扰着定居人民的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出于慰藉的需要,信仰的发生必不可免,也必不可少,其时,人们认为奥林匹斯山上存在着诸神,他们为此兴建神庙,并献祭祷告。比起拥有广袤土地的农耕民族,例如当时的中国人,古希腊人对信仰的需求更迫切,更虔诚。他们既认为人性脆弱丑恶,而吉凶祸福又和神祇的意愿有关,就难免自省,催生出特有的文明:荷马弹唱着史诗,米隆镌琢着掷铁饼者,索福克勒斯编织着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一无所知”,热衷于和人们探讨各类问题。当一个民族因为地域关系向客观世界探索,并在诸神的严格审视下向精神世界反思的时候,与之对应产生的文明就生出两条腿,步伐稳健,不存在太多的惰性。“向精神世界反思”这一说法不够准确,应该说,这是一种直面自我并深入挖掘的品质。它更在另一源头《圣经》里得到体现。我以为,最有力的两段体现在耶稣自身上。在客西马尼那地方,耶稣对门徒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他捱着,伏在地上祷告三次。后来给钉在十字架上,又大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两段叫人瞠目,耶稣竟也有脆弱的一面。这样的脆弱显示出一种带有悲剧感的坦诚,马丁·路德大概为此受过感动。也就是说,尊重自我的真实感受,是西方人的传统精神之一。而吴冠中的的作品中体现出尊重自我现实的一种感受。

(二)“惰性”画风的由来

惰性,以及失意者的避难所,正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点,也就是画面中的空白含义。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展现了一个谦卑的提问者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面对苏格拉底的层层提问,声名卓著的希庇阿斯的态度由自负转为恼怒,以掩饰慌乱。由此,柏拉图暗示了自己择师的取向,和老子的取向有共同之处:苏格拉底像水,“利万物而不争”“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但到底不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入世,老子和庄子出世。在中国,入世而影响最深远的一派当然是儒家,而孔孟“好为人师”,姿态颇高,和苏格拉底又大不相同。据说孔子死后,弟子们失掉了偶像,竟从同门中选出一个样貌和老师相近者来参拜。而孔子自己修《春秋》,就有点类似的意思。中国古知识分子喜欢讲“尧舜禹”“孔孟”“朱程”等先贤的习气大概是从这里开始的,为的是给对方指一个榜样。做官的向皇帝进谏,战战兢兢,从“臣闻”开始,在遥远的过去捞出一个反面教材纣王,以衬托正面教材武王,无可厚非,而秀才们坐席吃酒,来的也是同一套说辞,这是一种惰性。前面说过,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因为地域关系向客观世界探索,并在诸神的严格审视下向精神世界反思的时候,惰性会少一些。我们是农耕民族,不大有扩张的欲望,书面话是“安居乐业”,俗语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秉性,向外探索的行径罕见;诸神的严格审视,也不存在。张爱玲在《中国人的宗教》里说得准确:“仔细一研究,我们发现大家有一个共通的宗教背景。读书人和愚民唯一的不同之点是:读书人有点相信而不大肯承认;愚民承认而不甚相信。”有了惰性,中国人“就小心地留下了空白——并非懵腾地骚动着神秘的可能性的白雾,而是一切思想悬崖勒马的绝对停止,有如中国画上部严厉的空白——不可少的空白,没有它,图画便失去了均衡。不论在艺术里还是人生里,最难得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歇手。中国人最引以自傲的就是这种约束的美”。儒家的现实主义色彩,使这种惰性更深切地扎根下去了。道家、佛家的汪洋恣肆、想像奇崛的气质,被稀释掉许多,它们只作为在现实中碰壁的失意者的避难所而存在。

二、吴冠中作品流露的情感

与那些循规蹈矩的艺术家不同,吴冠中是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现在工业复制时代的绘画作品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难以流传下去。当然,吴冠中的作品立体,丰富。他画过高楼,但有种粉饰感。还有一部分“立体、丰富”,体现在《春如线》之类的作品画。对比他常态下的作品,在我看来他有点实践西方理论的动机,中国风与西风相结合,大概是他累了,想放松几回,看到他那些生了苔的线团子,总觉得像是开中餐馆的老板,偶尔也做几个西式汉堡。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一)反工业的抵触情绪

提到古镇素材的油画作品,吴冠中绕不过去。吴冠中是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他笔下的江南水乡,属于此类范畴。看他的作品,明确感到一派湿润明朗,这是构图、设色、用笔融合的结果,还得说,离不开画家自身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受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难以数计的画家或学生,外出描绘古镇(在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大邑县的新场古镇,雅安的上里古镇),无论直接间接,不论是画风还是构图,多多少少都受了点吴冠中派的影响。粗看起来,他们好像和西方的巴比松画派或印象派,有所传承,而安逸的画风,又与马蒂斯的安乐椅理论相吻合。然而,都不过是表面罢了,内里迥然不同。上述西方这些画派或大师,骨子里是前卫甚至激进的,具有反叛精神,而以吴冠中为首的画家,则表现出农耕民族对于工业、科技革命的抵触情绪。我們面对古镇,尽管画的是油画,但审美情趣还是基本源于传统的山水画。翻一翻《道德经》,有大量的理论靠山,而众多理论靠山还有坚固的屏障,比如那句著名的“老死不相往来”,听起来就很硬气。工业革命以前,时间的流动速度远没有现在迅疾,人们的口味偏向恬淡的山水风光,或农家野趣。中国文学就有大量赞美的篇章,单单看一个陶渊明,就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等作品。

(二)反映真实的现实情绪

20世纪的齐白石想起5世纪的陶渊明的意境,还这样津津有味、毫无隔膜,可见一千五百年(其实更久)以来,我们变化甚少。齐纯芝是旧时代农民出身,对种地和刨木头念念不忘,起了个别号“白石山翁”,合情合理,但在当代,西装革履、乘飞机飞往各大城市的“山人”,也着实不少。听起来很怪,仔细琢磨也不怪。我们农耕民族崇尚自然,深受这类思想影响的现当代画家以及业余画家,面对工业和自然的冲突,不愿意费心理解,容易走上和工业文明撇清关系的路,犯下过分分化的毛病。不愿费心理解,就是惰性,换句话说,是保守态度。因为保守,面对汽车、轮船、飞机、高楼大厦,无力接受,更无力欣赏。可惜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一类玩意,于是,失意了。一旦沦为失意者,就想回到传统当中去,寻找避难所。从某个角度上看,无论是到青城山上做道士,还是去伪古镇描绘景色,本质都一样。我们可以试着玩一个游戏:邀请两组人,一组是若干个英国人或美国人,另一组,若干个中国人,向两组成员给出同一个物体的名称,例如“桥”,让他们展开联想,“什么样的桥,意境是美的”。英国人可能会想到伦敦塔桥;美国人可能想到金门大桥;中国人呢?因为爱国,十个人里,或许有那么三两个想到卢沟桥,多数情况下,大家脑海里盘桓的无非是“小桥流水人家”。顺着这个脉络捋下来,吴冠中既有美学上的理论靠山,又有受众群体,市场上自然大卖。前面我给出种种依据,无非是为了证明吴冠中作品的本质。这是怎样的一种作品呢?矫情、甜腻、肉麻。他这一类画家的情感体验,在相当的程度上,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又不能把控。因而不顾一切地唱着田园赞美诗,赞美诗里包裹着的,是无法言说的苦闷情绪。宣泄在宣纸和画布上,就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捏着点线面的命运,控制欲强烈。而强烈的控制欲有无必要,是个问题。控制欲和强迫症,至少在绘画上是两回事,可能都源自相同的理论,例如“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或“疏不容针,密可跑马”,但心态上不同,后者在意更深层次的准确,以至于忘我。

三、结语

不得不说吴冠中油画作品风格是中西结合,这与他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的中西结合是取长补短,在一张纸上完美融合,这或许就是吴冠中画作对人内心的启迪,一幅好的作品不一定非要有多么浮夸的绘画技巧,不一定非要有绚丽多彩的色彩营造,但可以融入情感的宣泄和温暖如水的阐述,也是恰到好处的。本文论述的吴冠中艺术作品的中西结合特点,画面留白的意义与尊重自我感受的几个部分的论述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水天中.吴冠中和他的艺术[J].文艺研究,2007,(03).

[4]方舟.吴冠中的艺术观[J].文艺研究,1991,(04).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吴冠中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的水墨游戏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看花花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的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