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柠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后发优势的减弱,中国经济增速由峰值水平转折性地回落,进入“新常态”。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以外部需求带动出口的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
特别是近期以来,中国内部实体经济投资信心更有待提振。如何重塑信心,调动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重振经济的动力,问题再次摆在中国经济面前。此时,不妨再次问道供给侧。
民营企业加入混合所有制的很多,但他们越来越不想只当配角,他们希望在某些舞台上是主角。
2011年初,贾康与其他六位学者发起成立了“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2013年9月,贾康等12位学者发起成立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通过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整合经济学家、实业家、金融界、媒体界精英。
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家喻户晓,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年过去了,怎样理解供给侧改革和当前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空间在何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路在何方?如何看待当前改革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顿?带着这些问题,《南风窗》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南风窗:改革开放40年了,这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所说的改革,两者是什么关系?到了现阶段,什么是接下来要推进的改革重点?
贾康:邓小平说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这个自我革命它正是发生在制度供给这个供给侧,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解决制度供给的有效性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九大的报告里,明确地说它是作为我们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在这个主线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制度创新要能够把“硬骨头”啃下来,攻坚克难,打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空间,找到新的动力源对冲我们原来动力体系里那些下行因素。
这样的追求,我认为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继续超常规发展,而这个超常规的发展必然要追求“守正出奇”。当年,我们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时,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只能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现在已经认识到它是决定性作用了。
但只说市场的作用还不够,有效市场后面还要紧跟着解决好政府怎么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有效的市场,必须要结合上有限、有为的政府。政府的“有为”容易理解,而政府的“有限”则需要政策供给管理者的理性程度得到切实提高,这是未来改革的大方向和大趋势。
南风窗:国企改革事关公平市场环境的确立,更影响到全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虽然相比二十年前,国企效率已经有巨大进步,但改革依然有必要。你怎样看待国企改革的方向?
贾康: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需要抓住混改,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怎么理解这个思路?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的文件当时说“1加N”:1个总体的加上各行业。我印象里边总体的后来有了,但是各个行业中还没有按原有改革意图清晰地落到实处。
把全国因行政区划而隔离的众多的“蓄水池”变成全国全社会统筹的一个蓄水池,使它的互济共济功能真正发挥出来,40%多的缴费率才有可能往下调。
国有企业有中央的也有地方的,有不同行业的,按照国际经验,它的分类还要进一步合理化,采取不同的标准,定制化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有少数的国有企业可能就是得国有独资,更多的国有企业要走混合所有制之路,这是主流。
按这个逻辑,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界限其实就是在股份制框架之下更强调融合,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界限。国企混改的形式有控股也有参股,控股里还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现实中,民营企业加入混合所有制的很多,但他们越来越不想只当配角,他们希望在某些舞台上是主角。
南风窗:近来,中央为了提振民营企业信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但许多民企依然面临多方困难,政策性歧视、国有企业挤占生存空间等饱受诟病的现象依然没能很好地解决。在你看来,中国民营企业真正的危机感来自何处?“定心丸”怎么才能发挥药效?
贾康:民营企业投资的下降在2016年就非常明显了,2016年7月、8月间,民营企业投资的增长在同比指标上掉到了2.1%,多年以来从未见过如此低迷的状态。
同时,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不惜工本”在做海外的布局,带有慌不择路的特征。这说明什么?我不认为只作一些技术性分析有多大的意义,要看到这和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有关。后来,中央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略,正是抓住怎么在大方向上、在基本产权保护的安全感上,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希望感引领方面,解决实际问题。
最近,最高层已经高调表态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之前中办、国办就联合发文,对于民营企业强调不要再动不动就追究人家的所谓原罪。到后来,又所强调的民营企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民营企业家在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家精神要得到弘扬,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私有产权等问题。
此外,还在加快编纂民法典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已经落实到长远发展基本的法律制度建设上,还有所指地、针对性地、要解决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
十九大前后这个事情中央是直接部署的,十九大之后我們终于看到张文中案翻过来了,坐了十年大牢,现在宣判无罪,后面还有一系列我们必须拭目以待的典型案件。
南风窗:拯救民企信心,除了打气,从优化制度环境视角还需要什么?
贾康:从优化制度环境视角我有四条提倡。第一,推进“加快编纂民法典”的法制建设工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微观产权保护的法律基础。这一工作的历史、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它至少堪与从马克思到社会科学界一致推崇的历史上夯实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发展微观产权基础的“拿破仑法典”相提并论。
第二,克服困难与阻碍因素,落实“纠正侵犯创业产权的错案冤案”的中央要求。一个错案的纠正,其正面效应可能胜过一打“红头文件”。十九大后终于看到一个好开端,应继续推进,回应社会关切,给民营企业更好地吃下定心丸。
第三,加强部门协调,加快推出“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在法制化轨道上鼓励和规范PPP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发生重要變化,美中贸易摩擦升级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和可能的外部冲击的新局面下,更需要以PPP机制创新,适应“扩大内需”的紧迫需求,更充分地打开我国可用、可观、可贵的“有效投资”空间,更好地发挥政府、企业、专业机构“1+1+1>3”的扩大投资而同时显著提升投资绩效水平的积极作用。
第四,按“负面清单”原则,各地具体地落实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创业创新环境。从上海自贸区的几轮“复制”继续下去,地方应以地方的法规与红头文件,把这一制度因素在辖区真正落实。
南风窗:社会普遍期待减税能释放出更多增长空间,中央减税减负的政策也推了很长时间,但减税政策层层传导后,企业感受却不明显,而且行政性收费还是根深蒂固,减税为什么这么难?
贾康: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正税的减降还有多大空间?我国现在有正税18种,哪些税种还能降低?先说最主要的增值税,可以再往下降的空间确实有限。
在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有一个“财政三元悖论”,就是说“减少税收”“增加公共福利支出”和“控制政府债务及赤字水平”是一个“不可能三角”,三个目标放在一起,不可能同时实现,充其量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项。
在这个制约之下,正税的减降,必须考虑整个政府职能如何履行和整个税制怎么优化。再看所得税,实际上税负再下调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小微企业提高简易征收办法的起征点,不是不行,但对每一家企业真正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
这是迫不得已,但绝对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要维持的常态。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自拆防火墙。
其次,再讨论“五险一金”社保缴费。社会保障40%多的缴费率,其中最大的缴费是基本养老,怎么往下降?现在这么高的缴费率,为什么辽宁这些地方社保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全社会统筹。所以,一定要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把全国因行政区划而隔离的众多的“蓄水池”变成全国全社会统筹的一个蓄水池,使它的互济共济功能真正发挥出来,40%多的缴费率才有可能往下调。
再次,减少行政性收费。全国经过这么多年努力,中央政府层面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已削减60%以上,但去年还有企业家反映说,还有五百多项,发改委、财政部门把能归并的归并,剩下的也还有两三百项,那也是长长一个清单,也称得上多如牛毛。
这是中国很特殊的一个地方。我们认为,其中合理的项目要保留,但是可减降的空间也是很大的。但是要进一步缩减行政性收费,必须在体制上啃硬骨头,那就是机构改革要“拆香火”。好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开始比较大的动作了,这种“大部制”改革还应该配合着扁平化,虽然离比较理想的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然而毕竟能看到有进步了。
罚款方面也是老大难的问题,这哪里是减税能解决的?公路超载罚款已形成恶性循环:载重汽车不超载它就赚不到钱,但是超载又成了某些部门设卡罚款的理由。这是必须把整个吏治真正全盘改造以后,才能解决的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
还有金融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只有把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以及其他金融多样化的机制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好,才能把实际的融资成本降下来。
总之,中国的事情要做好,变压力为动力,就应把减税减负与深化机构改革、部门行业改革、干部作风建设等联系起来。单兵突进的减负,难度很大。
南风窗:最近高层一直在强调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为何社会上还是有一些担忧,觉得我们在扩大开放,但在一些领域却变得更加保守了?
贾康:举个例子,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自拆防火墙的改革势在必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后,官方不得不加强管理,人们所说的外汇管制,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在加强的。
对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这抵御的是外面的游资、热钱,不能够随意通过资本项目的兑换进入中国来兴风作浪。但是,也能限制了我们本土的资本对外投资,即用外汇出去旅游、购物可以,但不能到国外去买房。
这是迫不得已,但绝对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要维持的常态。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自拆防火墙,我们要逐步创造条件,经受住考验,在未来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关是早晚要过的。
应该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60条一推出便好评如潮,但这样一个重要指导文件的落实,现在在很多方面是远远不如预期。怎么动真格?我觉得还是要结合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做一些深刻的总结反思。
我认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抓住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大红利这个认识,要攻坚克难。现在,大家看到了很多困惑、阻力,但也要肯定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确实在实质性推进改革。比如在今年两会上,大部制改革便迈出了多少年没敢动的步伐。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后,养老金的全社会统筹应该乘势实现。
这个养老金全社会统筹的蓄水池一旦形成,“五险一金”从基础养老那个缴费标准开始,就可以往下降,正好适应当下社会和经济的现实需要。这些都是改革将会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