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学文 王珊珊 王尧 文雯 黄聪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特殊儿童专指残障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虽然现代文明社会让残疾人平等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但是残障儿童在接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在教育、工作,甚至在日常生活当中,残疾人和非残疾人的不平等待遇,社会对他们的保护也并不能面面俱到,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学习现状令人担忧。文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整理了拉萨市特殊儿童生存现状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并从特殊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三个维度来研究,发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就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
1.1.1 学校的生活。2000年12月1日,在没有教学经验、教育资金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成为西藏自治区历史上的第一所,也是目前为止惟一的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1]经过17年的发展,学校现有8个聋班,3个视障班,2个培智班,每个班的人数在10人左右。全校共有来自全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200人左右,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8岁。其中农牧民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97%,全部都享受了免费教育、助学金以及“三包”政策。2016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至新校区(教育城),扩大了规模,学校的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设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老师和学生的配比达到了1:3的比例,配置了15间功能教室,康复器材齐全,但部分设施因为残疾程度和康复课程等原因还未启用。
特殊儿童在进入特校之后,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有较大的进步。比如聋哑生自我保护和自己物品的管理意识都有明显提高;盲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之后,也基本能够自理;但培智班的学生通过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取得了进步,但仍然不能完全自理。
1.1.2 家庭的情况。特殊儿童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牧区,只有暑假和寒假期间会回到家中。因此,学生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远没有学校多,而且,本校的大部分家长都来自农牧区,文化水平有限,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不重视,几乎很少询问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只有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才能大致了解到孩子在校时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特殊儿童家庭情况作了大致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共有约200名学生,我们随机抽取了57名(4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作废)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详见表1、表2。
表1 特殊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统计
表2 特殊儿童家长职业调查
由表1可知,特殊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2.83%,年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占75.47%.由表2可知,5.66%的家长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他主要是农牧民和工人,收入来源不稳定。可见,大部分特殊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在特殊儿童身上所花费的费用也并不多。笔者也在调研中发现,有大部分的家长表示,最开始并不知道特殊教育学校这一机构的存在,后来经乡里和朋友的推荐下,才知道这一机构,这说明特殊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
1.1.3 社会的眼光。有特殊学校的老师提到过,社会大众的眼光往往会对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造成很大的影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因此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表3 阻碍人们参与有关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的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特殊儿童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些人甚至对他们有一些误解。譬如,就特殊儿童的心理状态如何这一问题上,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健康,其实他们的心理状态大多都是偏积极健康的。据了解,超过50%的人认为阻碍人们参加此类公益活动的因素是没有组织者,笔者认为,学校方正是最好的组织者,见表3。
在学习上,学校将班级划分为三个类别:聋部、盲部和培智部。聋部主要是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学生,盲部主要是视力障碍的学生,培智部主要是智力障碍的学生。
聋部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因为他们的视力和智力方面是正常的,相对来说,老师的教学压力较小,但依然存在手语不能很好地表达的情况。有些来自农牧区的学生,经过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习之后,回到家乡还能给比自己小的、正常的孩子辅导作业。盲部的学生由于本身视力的缺陷,尤其是全盲的学生,虽然有盲文的存在,但教学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因为概念不清晰而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譬如一名盲部老师所说的一朵花或者一本书时可以买来让学生通过触摸去感受这个物品的形状,但是对于飞机这种庞然大物或者景色等,却无法拿到他们面前。因此,带来极大的教学困难。每当这种时候就非常苦恼,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给学生讲解。可喜的是,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南京、上海的个别特校有相关合作,每年成绩优异的前五名同学可以到内地去继续完成高中学业,甚至之前还有考上大学的案例。培智班起步较晚,如今第一批学生还未毕业。培智班的学生基本都是脑瘫、唐氏综合症,有认知性障碍,在生活自理上更是有很大的困难。由于师资问题等原因,目前培智班并不能做到一对一教学,所以培智班的学生大部分有家长陪读。在教学上,学习进度十分缓慢,几个汉字都可能会花费一两周的时间才能教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重点也放在了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引导上。
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学生200名左右,在全校学生当中,我们随机抽取了57名学生对其家长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其中有53份有效调查问卷,4份因填写不完整作废。
根据研究的需要,文章选取对孩子康复上的投入比、家庭年收入、政府补贴金额、家庭子女数四个变量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家庭年收入、政府补贴金额及家庭子女数量这几个因素对家庭在特殊儿童康复上投入程度的影响。
被解释变量为对孩子康复上的投入比,即对孩子康复上的投入与家庭总收入的比值,高投入(比值大于等于8%)=1,低投入(比值小于8%)=0。解释变量是家庭年收入为家庭每年的收入情况,单位为元;政府补贴金额为该家庭每年接受的政府相关补贴或资助金额,单位为元;家庭子女数为该家庭中,特殊儿童的兄弟姐妹数量,单位为个。
基于以上解释变量,采用逻辑分布建立度量对孩子康复上投入的Logistic模型。其中,Y为对孩子康复上的投入与家庭总收入的比值,X1为家庭年收入,X2为政府补贴金额,X3为家庭子女数。
利用Eviews对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根据模型结果显示,X1对Y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X1每增加一个单位,减少5.10E-05个单位。X2对Y呈负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X3对Y为正向影响,影响显著。X3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0.267391个单位。经过分析,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方面,与家庭的重视程度有关,家庭年收入越高,在特殊儿童康复的投入比反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大多数家庭在孩子康复上的花费相近,因此,年收入越多,投入比就越小。
文章通过对特殊儿童真实生活的实地调查,深入思考,发现了部分这一弱势群体在生活和教育上的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并不是一发现孩子的病情就开始送到特殊教育学校或者相关机构,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并不知道社会上有相关的机构,之后因为朋友的介绍和推荐才送进了特校。社会大众也认为没有此类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或宣传力度不足。笔者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在一定的时期里到医院儿科这一区域发放传单,并设立咨询点,便于有此类病情孩子的家长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向家长介绍照顾和教育特殊儿童的方式方法,以树立特校良好的公益形象。笔者在去调研的时候发现,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搬到教育城之后学校外部没有任何标志,不便于寻找。因此,建议在学校附近的路口树立指示牌以方便来访者寻找。
特殊儿童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采取住读的方式。在这次的访谈中发现,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家校合作十分重要。在家庭情况的调查中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在和孩子的沟通上存在着困难。可见,家校合作的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合作,譬如,学校可以定期召集家长,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讲述孩子在校期间的情况、商讨更好的教学方式以及孩子在家期间,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等[3]。
对于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来说,拥有60余名老师(包括生活老师),已基本实现老师和学生1:3的比例。可这样一个并不低的比例在经过学科、类别的分类之后,聋部和盲部或许已经足够,但对于培智班这些残障程度大的学生来说,却远远不够。招聘老师可能会存在多方面问题的限制,笔者认为现在的爱心人士比较多,我们可以在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招募一些志愿者,在对志愿者进行简单的培训之后,分批次、一对一、定期地对孩子奉献爱心。献爱心的方式不仅仅是传统的捐献钱财衣物,而是利用空闲时间亲身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以助教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这样,既缓解了师资与学生配比之间的冲突,又可以增加社会大众奉献爱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