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打好资源基础、技术基础、人才基础,同时做好规划与布局,才能实现我国地热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地热利用大国,地热直接利用长期以来位居全球前列。但作为能源大家族的后起之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企业生产布局、产品结构和利用方式不合理,重开发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我国地热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强调,规划与布局是关系我国地热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细致的深度去系统思维、综合考虑。
中国石油石化:曹院士,您好!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但为什么目前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水平并不高?
曹耀峰:有数据显示我国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吨标煤。但是,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工作整体滞后。
“十二五”之前,国家针对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基本没有任何投入。“十二五”期间,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增大,国家共投入4.3亿元用于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然而目前的资金投入仍达不到开展全国性的地热资源详查需求。因此,目前全国地热资源总量是个概数,用于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数据基础与地热发达国家存在重大差距。比如,虽然中美两国国土面积相当,但美国已经取得了17000多个大地热流数据,而目前公开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还只有1230个。
因此,为了发展我国的地热产业,近期应积极开展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查明我国主要水热型地热区(田)及浅层地热能的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提出区域地热资源开发方案及产业布局建议,为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资源基础。
中国石油石化:除了资源勘查评价投入不足外,您觉得我国地热产业发展还欠缺什么?
曹耀峰:地热在我国经过10余年的开发利用,虽然已经形成了勘查评价、采灌均衡、高效换热、智能监控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地热勘查利用技术体系,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我国地热产业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还应下大力加强技术攻关。
从体制上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创新的体系;从机制上出台激励和惩罚措施,确实做到奖优罚劣。工作重点上,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抓紧关键技术攻关及配套技术研发。在干热岩钻井及压裂改造、砂岩经济回灌、井下高效换热、中低温地热发电关键技术、低成本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防腐防垢、热泵关键部件国产化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与装备研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技术转化,实现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现代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性更强、更富于挑战性。国内地热产业急需建设一套人才培养体系,为地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未来应加速建立我国地热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力度,加大本科及研究生培养,培养一批高水平团队和人才,同时加强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
中国石油石化: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短板还比较多,能迅速发展吗?
曹耀峰: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已经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现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地热供暖制冷市场不断增大;随着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呼声日益高涨,地热对燃煤锅炉的替代不断推进;随着夏热冬冷地区日益增长的供暖需求,地热取暖在这一地区也是前景光明。可以说,我国地热产业发展无疑正面临着大好时机。
中国石油石化: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一时机?
曹耀峰:规划与布局是关系我国地热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细致的深度去系统思维并综合考虑。
从思想认识上,要明确地热开发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提升社会各界对于地热产业的认知度,并转化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行动。
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不同时间段要安排不同的工作重点。
2035年以前,把握北方地区清洁供暖、雄安新区规划等重要发展契机,以地热供暖为突破口,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助力雾霾治理。抓紧攻关干热岩勘探开发利用技术,为今后地热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可以在个别地区率先试点突破,形成示范工程,待条件成熟后再大范围推广。2035年以后,随着干热岩开发技术的突破,地热供暖与地热发电要齐头并进。
从空间维度上来说,要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出发科学布局。
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所处的六省市中深层地热资源年可采热量达8.67亿吨标煤,浅层地热资源年可开采1.76亿吨标煤。未来应重点发展地热供暖,替代燃煤锅炉与农村供暖散煤,助力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西部地区的藏南、川西、滇西等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水热型高温地热资源。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脆弱,供给稳定、绿色环保的地热能提供绝佳机遇。未来应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抓紧在青海、西藏、川西等地建立中高温地热发电工程和干热岩勘查开发示范基地,保障西部清洁用能。
夏热冬冷地区浅层地热资源丰富,特别是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系发达。未来应以长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川渝等地为重点,整体推进浅层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建设,保障人民温暖过冬、清爽度夏,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国家正着力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土耳其、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位于全球高温地热带上,高温地热资源丰富。未来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开发利用方面的交流合作,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石油石化:做好产业规划无疑是促进我国地热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您认为应该把握哪些重点?
曹耀峰:首先一个重点应该做好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区域发展。尽管我国的地热直接利用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但资源利用还比较粗放、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优化,仍然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在此时期,应通过一系列地热开发示范工程引领相应区域地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例如,通过雄安新区地热的开发利用可以驱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地热利用,进一步辐射推动华北地区地热产业整体发展。
再一个重点是将地热产业链多向延伸。通过纵向延伸地热产业链,实现地热资源集约化利用,大力推进地热梯级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地热项目效益水平。通过横向延伸地热产业链,倡导“地热+”,推广多能协同供能模式。对新城镇、新产业园等新增用能市场和现有产业园区,大型公用建筑、居民区等集中用能区域,因地制宜实施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发展。
具体来说这种横向延伸,一方面将地热与其他非化石能源协同,取长补短,减低成本,并实现较高的能源使用效率,进而提升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与传统化石能源协同,享受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系统配套、相对完备的开发利用技术、相对先进的运营管理水平、相对优越的政策支持力度,积累经验并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借势加速地热产业快速发展。
还有一个重点是要充分利用各类热源。如今地热开发利用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利用城市污水余热、采油污水余热、工业余热、煤矿井下余热等非常规热源,采用热泵形式加以利用,可为周边地区提供清洁、可再生的电力与热力。各类非常规热源应该作为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扶持,加速推广。
中国石油石化: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地热产业有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
●●要发展我国的地热产业,应尽快摸清地热家底。● 供图/视觉中国
曹耀峰:我国地热产业资源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趋势良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规划布局的落地实施,将有效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从而产生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地热产业规模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贡献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十三五”期间,地热产业将拉动直接投资4000亿元,并带动地热全产业链总投资超1万亿元,至2035年将带动地热产业链总投资接近5万亿元。
地热产业规模发展将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至“十三五”末,地热能年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7000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46%,占非化石能源比重9.7%,对应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至2035年地热能年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2亿吨标煤,对应减排二氧化碳4.86亿吨。
地热产业规模发展将带动地质勘查、建筑、水利等上下游产业全面发展,促进就业容量不断增加,加速相关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助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促进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我们有信心从源头上谋篇布局,做好地热产业的规划,走科学化、高端化、智能化的路子,把我国的地热建成一流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