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 昆明市晋宁区人大 尤建华
昆明市晋宁区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古滇国的发祥地,也是典型的滇中散杂居民族地区。全区有3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390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92%。彝族、回族、哈尼族3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0%。
昆明市4个民族乡中的2个——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在晋宁。2个彝族乡属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与区内其他地区相比,区位较差,基础较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在晋宁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晋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活动以来,通过上级民族宗教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晋宁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创建了核桃园、大绿溪、一字格、新房子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了小石板河、丫租2个“哈尼族特色旅游村”,创建了新寨、大风口2个“彝族特色村”。一个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示范村,为晋宁民族地区在人居环境改善、生产发展、文明和谐、文化保护方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成为昆明市的示范村建设亮点县(市、区)。
成效的取得,除靠政策引领外,主要体现在“创新思路,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尊重民意,借力发挥”20个字上。
不照搬别人模式,大胆创新适合自己的路子,结合各示范村实际和当地产业走向,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形势,着眼长远,突出示范村的“示范”效应。分别对每个示范村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了“以打造昆明城市后花园为努力方向,以体现民族特色为亮点,以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产业培植的总导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的示范村创建基本原则。明确了“以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要求,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政府引导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运作方式,探索农民能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扶持发展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晋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了“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创建,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整治,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民族关系构建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稳固,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发展,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更加增强,基本形成以蔬菜、经济林果、旅游为主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子,农民收入增幅明显,为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树典型、树旗帜”的工作目标。
工作中始终围绕团结与进步这一总基调,将产业培植,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的重点。形成了短期以发展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中期以发展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长期以发展乡村休闲游为主的旅游业的近、中、远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布局。
在近期产业培植中注重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蔬菜种植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荷兰豆种植为主的农民增收致富产业,示范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核桃园村由10年前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000余元,大绿溪村由9年前的2374元增加到现在的11000余元,一字格村由8年前的2414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0余元,增幅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核桃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村”,全村有汽车113辆,平均每1.5户就拥有1辆小汽车。小石板河在晋宁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搬迁安置,形成了高钙硒米特色产业,成功举办了哈尼春节、六月年、十月年长街宴节日旅游庆典活动。丫租村在全区率先探索发展了梯田水稻、泥鳅、谷花鱼生态共生特色产业模式。
在中期产业培植中,核桃园引进企业承包荒山种植核桃3000余亩,带动农户加快核桃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绿溪在示范村创建中扶持40余户农户发展核桃示范种植110亩,已经成为农民的另一个“钱袋子”。新房子村的创建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种植泡核桃200亩,户均拥有核桃树130棵,现已全面挂果。
在远期产业的探索中,挖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村内环境、保护生态,积极营造乡村旅游的氛围。在核桃园示范村扶持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户9户,开发了部分旅游景点,唱响了敬酒歌,组建了民族文艺表演队。在大绿溪村新建了民族文化展演舞台,从此有了夕阳彝乡火把节庆典活动。扶持夕阳村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户7户,开展“哈尼长街宴”“丰收节”、梯田观光、摸鱼拿泥鳅、捡菌子、露营等旅游项目活动。开发夕阳生态米、夕阳泥鳅、谷花鱼、黑皮花生等农特产品。
建设中始终把握好定位,突出生态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村:核桃园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大绿溪以民族文化展演为特色,一字格、丫租以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为特色,新房子以产业发展为特色,小石板河以搬迁新建体现民族元素为特色。
在生态特色方面,尽量恢复和保持原生态环境,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保护意识,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村容村貌整治中尽量不用现代建筑材料。把握基础设施建设与示范村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如在公厕的设计建设上体现独特性和与村庄原貌的和谐性,在村内道路的硬化上尽量恢复青石板路,确保村容整治的细节都能为生态特色服务。
民族特色方面,保持传统的彝族民居建筑风格,通过规划设计和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推广传统民居建筑,发扬良好的民族风俗习惯,体现浓郁的彝族风情。
文化特色方面,注重民族文化氛围营造,积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为示范村建设服务。在示范村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活动,培养传承人,组建民族文艺队。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开发出大型彝族迎宾歌舞《双河情》《夕阳红火》《敬酒歌》《古滇青铜乐舞》《秧鼓神韵》《白鹇鸟飞来》等一批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挖掘创作出了核桃园大型墙体画《山魂》、丫租历史典故浮雕《唐元苏侠义图》和圆雕《牛引定居》。建成了核桃园、一字格两个彝族文化陈列馆和小石板河哈尼民俗陈列室,在丫租建设民俗文化传习室。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始终成为示范村建设活的灵魂。开展彝族火把节、春节开街、哈尼节日等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
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是搞好示范村建设的关键。制定示范村的规划实施方案时以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方案出台后向村民张榜公示。召开村民会议听取项目实施各阶段意见和建议,做到每个方案的出台都得到大多数村民的赞同,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拥护,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不管是占用村民土地还是旧房改造工作都较为顺利,特别是在村庄道路硬化方面,政府只补助水泥,由村民分段包干出沙石料,投工投劳完成,省下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的实施。同时还制定了特色村《村民事务民主管理公约》,进一步推进示范村的有效治理。
示范村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首先统一了民族团结示范村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除民族专项资金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外,主动争取“新农村建设示点村”“生态村”“扶贫村”等项目支持。在直接投入的2600万元中,除省、市、县投入和乡、村、组配套的资金外,整合其他各项资金1000余万元,占了总投入的近40%。在村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等方面得到了多个部门的支持,使示范村建设壮大了物力和人力,扩大了影响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较好成效。
今后晋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工作将紧紧围绕创建昆明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工作的目标任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增加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为根本,以产业培植为重点,以加强村民素质教育为前提,进一步打造文明整洁和特色鲜明的彝家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