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君
【摘要】勘察设计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对于行业“主力军”的设计院而言,人才就是设计院发展的生产力。人才争夺,成为了每一家民营设计院在发展中遇到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民营设计院在行业转型中遇到的人才发展困境,使其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本文从民营设计院普遍存在的人才发展困境出发,引入“共享人力”模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民营设计院新的人才发展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民营设计院 人才发展困境 共享人力
随着勘察设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民营设计院在改革的大潮中快速成长,而此时由国有设计院、外资设计院、民营设计院组成的“三分天下”的行业格局,己经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状态。正如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所言: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而在很多民营设计院中,由于依赖传统的“师徒制”的模式,老员工的专业知识趋于老化,新员工的专业经验不足,新老员工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加之,员工们长期陷入日常工作之中,学习能力普遍无法跟上行业、专业发展的节奏,导致最终交付的技术成果与服务水准参差不齐。民营设计院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处于人才发展的困境当中,生存状态可谓是“内忧外困”。
一、浅谈民营设计院的人才发展困境
(一)人力资源处于低效能状态
随着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在未来发展不确定的诸多因素作用下,民营设计院普遍出现了业务量不稳定的情况。而由于业务量的波动,直接导致了员工的流动性加剧,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很多民营设计院都出现了“全员招聘”,随时以备不时之需。而由于员工忙闲不均,导致员工之间收入差距加大,相当多的员工都产生了工作懈怠。作为民营设计院,如何有效的控制合理的员工数量,组建高效的员工团队,己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二)员工能力转型遇到阻碍
由于民营设计院普遍存在的企业规模局限,使成长型员工的持续发展及能力转型都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人才提升中极需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问题也随之突显,无法为员工创造更多的资源支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转型中遇到的人才成长困境,如何在现有的企业规模基础上,为员工创造多选择的平台,是民营设计院在发展中普遍极待解决的问题。
(三)管理人员能力与企业发展进程不匹配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民营设计院中原有的管理人员己经很难适应目前的发展节奏,管理方法滞后,管理水平极待提升,还一味的将自身定位于后勤服务职能部门,而无法起到高效管理的作用,无法实现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使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也随之下降。
(四)被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民营设计院发展的掣肘
作为非业务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民营设计院中,往往由综合管理部或者传统的办公室所替代,杂而不精的定位,无专业人员配备,导致长期处于被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面,致使人力资源的实质功能无法发挥,更无法上升至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支撑民营设计院发展中的需求。
二、共享人力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一)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概念
《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本身有工作或者有自己的主业,但是有闲置或者空闲的时间通过提供劳动或者技能进行服务。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源概念已经不再停留在,单纯雇佣制用工模式,而是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专业定义:“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身兼数职的从业者,贡献了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一部分,真正拓宽了人力资源的界定范围。
(二)共享人力”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
共享经济的核心观点是“分享产生价值”,这里的分享,指的是分享使用权,即跨企业平台的资源共享。美国阿彭斯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分享经济型公司分为促进财产或空间交换和劳动交流两个方面。在此,我们谈到的就是劳动交流方面的分享。基于平台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打破了以往企业对某一人力资源的单一所有权的格局,形成了开放的人才吸引模式,在此基础上,企业将获得更多的人才引进渠道;同时,员工的工作也将更为高效。充分整合共享经济模式的人力资源,从招聘、薪酬等模块,都实现了平台化模式的完成。
三、民营设计院“共享人力”模式探析
(一)民营设计院向平台型运营模式转型
近期不断出现的以分享平台形式诞生的企业,通过平台汇聚人才,并不断的整合有效资源。作为民营设计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平台型企业逐步转型。作为平台型企业,例如海尔的“创客学院”,就是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转型,员工通过“竞争上岗”的机制重新组成新的经营体,各经营体间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重组,客户的评价直接关系到经营体的生存,就此,改变了原有的人力资源体系下的绩效考核模式,也高效的优化了人力资源。
民营设计院在向平台型企业转型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做好专业基础平台的搭建,这是后期企业平台运转的基础。单纯依赖原有的设计院OA系统等很难满足平台型运营的需求,需要将未来“共享人力”的整体诉求借由平台功能实现,搭建更为专业的基础平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素。
第二,平台的搭建,要将互联网技术与行业特性的充分结合。不要盲从于现有的其他行业的平台模式,而是应该准确的分析行业特性,将其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
第三,平台在分享的同时,确保企业内部机制的有序运行。平台企业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企业,只有建立合理的运营规范,维系运营秩序,才有可能保证人力资源的最优合理配置,并确保平台化转型的顺利过渡。
(二)提升人才合作多元化模式的规范性
传统的业务分包模式,在勘察设计行业由来已久,但传统的运作模式欠缺规范性,而“订单式”的服务方式,实现了传统分包模式的延展,进一步的将其扩展至整个行业去选择“接单人”。2009年“零工经济”的概念被提出来,它是以“劳动”的视角定义了“共享经济”:在线的雇佣,即人们通过社会化平台获取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工作机会,劳动者只在某一时间段内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而不再长期受雇于某一组织或者机构。德国法中“自雇者”与“雇员”区分的核心要素就是人身从属性。也就是要逐步健全‘共享人力”平台上,“零工经济”背景下的“自雇者”的规范化管理。当“零工经济”遇到“共享人力”,尤如完成了乐高玩具中的“拆分”到“重组”的过程,通过“零工经济”,将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士,引入到不同的客户订单中,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进行匹配,并兼顾专业人士的最大利益。
(三)超越现有共享模式的人力综合服务平台
现有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大致包括“招聘平台、应用软件、人力外包公司”。单纯从传统的招聘及人力外包的范围去实现共享人力,是很难实现精准匹配的需求,共享的本质是便利、高效;脱离了客户需求,也就偏离了“共享人力”的本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目前的市场需求下,已经不单纯于需要满足客户的技术需求,而是要求具有极高的服务意识,必须充分消除原有的固步自封的经营模式,通过共享新模式,搭建超越现有共享模式的人力综合服务平台,才能为民营设计院的人才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结语
只有打破壁垒,引入资源,对共享经济的规制实现从填补性到建构性的升级、从经验性到创新性的突破、从规制性到协商性的转型,这是我们需要为之探索的。随着共享经济进一步的成熟,民营设计院需要更具兼容性的开放平台,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推进“共享人力”模式,优化行业人力资源,使民营设计院冲出人才发展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美]罗宾·蔡斯.王芮译.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馬化腾等.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方案[M].中信出版社,2016.
[3][德]曼弗雷德·魏斯,马琳·施米特,倪斐译.德国劳动法与劳资关系[M].商务印书馆,2012.
[4]马长山.互联网时代的双向构建秩序[J].政法论坛,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