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孝霞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 意义 路径 策略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战略之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乡村发展取得了很多实效,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工作去完成、去落实。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农业发展不同于工业发展,它具有典型的地域化特征,农业发展的程度与乡村的形成高度相关,乡村是农业发展的平台,是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实践表明,乡村发展好的地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都高。反过来,农业发展好了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的进步,从而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
(二)乡村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举措
乡村是农民生活的家园,没有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生活状态就不可能美好,农民就不能安居乐业,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过去,由于农村的不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教育文化贫瘠、医疗保障不充分、社会治安滞后等问题,富裕后的农民不愿种地、以迁徙到城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的素质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长此以往,必将掏空农业发展的基础,使得农业发展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选择
当前,我国人口总规模巨大,即使将来实现了70%以上的城市化率,也仍然会有3-4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城镇化不可能取代乡村振兴战略,城镇与农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差别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消除。不能把城镇建设的做法简单地套用到农村建设中去,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乡村建设应该保持乡村的特点,这种“和而不同”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吸引城市生產要素对农村农业的投入,促进城乡的共同繁荣。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一)推动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一是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二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三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补贴效能。
(二)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
衰败的乡村烘托不出繁荣的城市。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首先,去除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异,摆脱束缚在农民身上的种种枷锁,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上学、就业、就医、养老和保险,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其次,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在乡村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路、网络、通讯、卫生、垃圾处理等现代生活设施,教育、医疗、银行、保险等现代服务设施,让农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各种现代文明,真正使城乡结成命运共同体。
(三)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和增收潜力。要努力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按照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三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服务。大中城市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政策,完善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服务。要提高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加强保障农民工在劳动合同、工资保障、职业安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四)加强文化兴村
文化兴村,一是要注重乡村物质文化的建设,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固化村民思想深处的文化记忆,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对村庄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凝聚村民加入到村镇化建设中来。二是要不断完善涉及村镇化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制度,尤其是村规民约的制定,同时,要提升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理顺村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吸引村民参与到村镇发展的公共事务中来,发挥村民的集体智慧,实现对村庄发展的有效治理。三是要在村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先进文化的引领,建立起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
(五)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发挥大学生村官、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当前,农村法治建设应着力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提高村民法治认识水平和法律保护意识,教育农民牢固树立学法、懂法、爱法、护法、用法的思想观念。三是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德治就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按照新农民的要求,在农村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