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苏清 范苏洪
[提要] 本文剖析商业银行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流动性状况,介绍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着重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从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扩张能力、有利于满足监管要求增加自有资本、有利于配置银行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商业银行应如何借助资产证券化工具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转型升级。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金融去杠杆
本文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2018年院级科研项目立项课题(课题编号:KYJX1804)
中圖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13日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以及信贷总量管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寻求经营模式转型升级,积极开展以同业、理财、委托投资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业务;同时,随着资金链条的加长,短期内资金需求量的加大以及杠杆的提高,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遏制经济过度金融化,监管机构从降低金融体系内部信用创造入手,在“去杠杆”大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步入强监管阶段。自2016年起,理财新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资管新规等政策接连落地,金融去杠杆力度逐步加大。在当前形势下,去杠杆和强监管是大势所趋,信用违约潮袭来,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受阻、资产端收益风险加大,所以必须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那么,在当前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当前资产证券化是如何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
(一)近年来表内外理财产品增长迅猛,理财流动性存在不匹配现象。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报告,2011~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16年增速为23.63%,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29.54万亿元。在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委外投资”的模式下,从负债端的结构来看,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为4个月左右;理财资产端在2015年股灾以前以股权产品为主,股灾后在转向以债券投资的委外业务,信用债和非标债权平均期限都在3年以上,期限长,流动性差,远高于负债端期限。同业和理财业务的膨胀,一旦发生外汇流出、债股汇市场冲击、时点性干扰、非银机构卷土重来的加杠杆破裂和情绪性问题,或者有形之手不这么呵护,流动性危机再次出现概率非常大。
(二)央行MPA考核和银监会强监管,“金融去杠杆”政策频发,同业资金市场居高不下,且敏感波动,造成同业负债和同业理财资金来源成本高企,且供应不足和不稳定。通过“紧货币和强监管”方式将银行高杠杆以免疫的方式刺破。2016年以来,央行对理财产品以及通道类、非标投资类业务监管持续加强,取消零容忍度,加大惩罚力度,鼓励资金脱虚向实,金融去杠杆进程加快推进。2017年4月份以来,监管层对银行同业、券商资管、地方融资平台等先后提出监管措施,加强对“三套利”、“四不当”等行为的监管。强监管政策落地后,我国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总量自2017年开始回落,在流动性收紧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出于流动性供给的顶层,其资产规模大,并且在吸收负债的渠道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流动性收紧过程中,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弱;而城商行和农商行作为流动性的中下层,由于之前年度投资等业务发展以来融资规模较大,在整体流动性偏紧环境下,维持原有投资规模的负债端收紧明显,受到流动性冲击较大,极易发生流动性风险。
(三)信贷资产质量低,信用违约事件频发,信贷资产质量不匹配。去杠杆政策的逐一落实,融资环境全面收紧,影子银行萎缩严重,委贷新规、银信合作新规从供给端压缩,资产新规从需求端制约,使非标业务萎缩。2018年5月以来,就有中安消、盛运环保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从而造成银行贷款资金收回的可能性降低,不良资产率增加。这部分信贷资产一旦大规模难以收回,银行势必会出现流动性危机。此环境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不可避免遇到流动性干扰,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运作流程以及运行产品。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其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支持,以担保或信用增级等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行可以进行交易流通的资产支持证券,用来募集资金的业务形式。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涉及多方经济主体的系统工程,主要有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管理人等。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首先由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予以打包组合,交由特设机构SPV,然后由特设机构SPV将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重组和等级评价,向投资者发行以该信贷资产组合为抵押标的的证券,最后SPV将所获得的利润偿还债务。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
1、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扩张能力。在强监管去杠杆大环境中,商业银行融资能力势必减弱,但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流程实现。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首先要选择需要进行信贷证券化的资产,将符合标准的资产汇集到资产池中;其次,通过特殊目的机构SPV为其建立发行渠道,SPV与银行、资金托管机构等签订证券化的相关托管合同,再与承销商签订相关承销协议,并进行信用评级;最后,SPV在市场上销售证券化产品,获得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归SPV所有,另一部分按照与银行签订的协议支付给银行。这笔资金就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融资来源,提高了流动性扩张的能力。例如,资产证券化的品种——担保抵押债券(CMO),它是通过将抵押贷款获取资金,进行证券发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银行实现流动性扩张,获得现金流,缓解银行流动性不足风险。通过图1可以看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不同。(图1)
2、有利于满足监管要求,增加自有资本。中国银保监会在2018年7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最新监管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6%,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及巴塞尔协议III要求。但是在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框架下,各大银行均面临着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资产证券化不仅扩大了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来源,同时减少了银行对自有资本的消耗。例如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过手证券,就是证券发行人将银行的贷款资产以证券的形式卖给证券投资者,而购买该类证券的投资者将其资金注入到资产池中,增加资产池的流动性。过手证券以出售的方式售卖给证券持有人,银行将抵押贷款债权出售之后,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删除这部分债权,所获得的资金作为资本利得,根据相关政策不用与存款所得资金一并缴纳存款准备金,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增加了银行自有资金。并且资产证券化将资产从银行资产负债表里转移到SPV,实现资产表外化处理,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部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将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降低核心资本需求,这样资本市场就有空间用于实体经济发展。
3、有利于配置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不断地转存,而资产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而无法流动。资产证券化为盘活长期稳定的资产提供了一个途径。一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了贷款等非流动资产,缩短了相关资产池的久期,扩大了银行的融资渠道,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回笼。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期限错配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并且还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循环式流动性扩张,从供给的角度看,资产证券化提供的资金是流动性较强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大的现金流又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扩宽市场资金规模的流动性资金,将会提高市场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两者互相交融,互相提高;另一方面银行作为发起人将自己持有的期限长、利率低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部分利润的提前兑现,并可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更具经济效益的其他投资,银行借助资产证券化对分散的资产现金流、期限、信用等进行重构,有利于改善资产周转率,进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一)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中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法律法规尚未建全,急需构建完整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对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法律约束和保障,完善市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其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还有待于加强,应该将做市商制度引进,完善做市商制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还需要商业银行自身提高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把控,必须建立一套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控体系,对资产证券化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设计风控体系,以便及时进行风险预防,切勿风险交织。
(二)应多样化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多方面地去保障和实现资金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分散流动性风险,提高风险防御能力。商业银行对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动力不足,应适当扩大证券化基础资产范围。在去杠杆背景下大型客户信用风险预警增加、不良贷款化解方式较为单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盘活存量资产,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所以商业银行应借助于证券化工具,将集中于采矿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部分非优质贷款转移出表,调整信贷结构,将资金投放转变为公共设施管理、新兴产业等行业,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缓解流动性风险。面对不良贷款和非标资产,商业银行都可以借助资产证券化方式将其转移出表,可以改善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化解非标困局,化解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
(三)应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资产配置、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金融服务,多样化、综合性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商业银行作為间接融资非常重要的主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客户资源,做好项目带头人;若是作为监管银行和托管银行,也应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角色;作为银行间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也应积极作为投资者,认购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优先级份额。商业银行深入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在资产证券化链条当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借助每一个环节的职能,积极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拓宽收入渠道,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主要参考文献:
[1]牛润盛.金融加杠杆形成机理与去杠杆对策研究——基于银行视角的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8(1).
[2]郭红玉,高磊,史康帝.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基于流动性缓冲视角[J].金融论坛,2018.23(2).
[3]梁红梅,李晓荣.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6(3).
[4]赵慧敏,苏雪艳.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18(4).
[5]郑世浩.浅析“去杠杆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7(14).
[6]李佳,黄雪宁.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路径与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