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威 朱幸辉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农业信息化旨在为农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其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于农业领域,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生产、消费、市场各项环节的改进,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确保农业发展的高效、稳定、持续。我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国家先后发布多个政策文件,支持规划农业信息化发展。2016年,国家农业部制定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此举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三农”的更深层次融合,为“十三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2018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前景及政策导向》,继续引导农业信息化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物联网等更多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农业生产管理变得更智能化、数字化及精准化,农业线上产业蓬勃发展,信息化将更好地诊治传统农业的各种顽疾老病。
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紧密融合成一体,其涵盖了互联网模式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及两者结合产生的一切活动。在2017年,中国已经拥有超过7.53亿的网民人数,占人口基数的50%以上,移动数据流量消费同比上升162%。2018年上半年,中国又增加了2 000多万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移动互联网约5 h。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领域,并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基础。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追溯困难、交易效率低、农民增收艰难及农业标准化水平偏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传统农业产业链将实现整体升级,并全面影响到农村人口、农村生产和农业区域。互联网带来了农业现代化的变革,加速了农业预测、生产、流通和追溯各方面实现现代化,有效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报告指出,手机拥有普遍性和简便性的使用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能将最新的农业信息传递到农村并推广,这将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带来巨大的农业商机[1]。
我国城乡间存在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公共资源的差异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移动互联网,拥有打破信息不均、优化重组资源、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各项优势,能够低成本地将城市公共服务信息传播到农村区域,提供创新型的跨城乡区域服务,为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等技术进入农业生产,使信息化对农民服务更加精确、农民生产管理更加科学、农村生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建设农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将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同时,针对目前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服务方式、服务通道及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照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构建农业信息分布式协同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对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
目前,农业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尚有数万个村庄没有使用宽带网,农村家庭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比例均不足1/3,另外还有近70%以上的农民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由于网络通信资费、终端使用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农民在手机和电脑端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比率也很低,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似乎没有跟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制约了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3]。
移动互联网在乡村推广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大乡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网络设施的覆盖率,推进移动网络基站建设、光纤入户。鼓励通信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宽带进村为重点提供电信服务优惠制度,降低移动互联网使用费率,逐步提升农民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加强农业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乡、镇、村涉农工作人员培训体系,着重加强农民对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电脑的使用培训,让农民能够掌握最新的农业服务信息,推进农科信息在农村的有效传播[4]。
图1 农业信息化协同服务的三层次目标体系
随着农业电商的快速发展,急需整合现有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构建符合农村中小企业交易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交易管理和销售系统,包括网上交易、网上招商及网上营销等。电子商务系统可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及种养大户等信息重点户提供大量的以市场信息为主导的多元化信息服务,包括产业化的资源、市场信息、生产工具、政策法规、实用科技和人才信息等,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产业市场信息发布、在线交易与订单处理,支持B2B、B2C、C2C等多种交易模式。在线支付系统通过整合银联、支付宝两大电子支付运营商提供在线支付服务,并嵌入可视化物流,减少中间商环节[5]。
21世纪,“共享经济”悄无声息地走进并改变人们的生活,任何传统行业均能借此“东风”实现互联网化的转变,如简单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就能发展共享模式。作为传统行业,农业领域的共享模式让人期待,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让“小农经济”成为“共享经济”。
2017年,国家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海南模式的“共享农庄”应运而生。海南共享农庄的建设思路是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实现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的乡村庄园综合体,并为消费者提供私人订制服务,诸如自行耕种、托管代种、产品认养及生态农业等个性化服务,满足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需求。
“共享农庄”作为移动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的农业信息化最新产物,拥有较大的创新性和推广性,也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变革和新机遇。首先,“共享农庄”将提升农村土地使用率,通过利用农村尚未使用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共享农庄”的推广将解决大量农民就业问题,为农民广开财路,让农村更好地实现集体化经营。最后,“共享农庄”将为城市游客体验农耕劳作带来更加真切的感受,也会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6]。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如建设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协同服务等都将助推现代化农业建设。“共享农庄”的出现验证了共享模式在传统农业应用推广的可行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土地共享、农业设备共享及农业劳务共享都可能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