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征 龙岳林 刘颖弥 蒋 苑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所谓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就是在乡村中选择自然山水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优越的区域修建的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兼顾老年康养和科普教育功能的微小城市(新型聚落模式)。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建设以自然山水作为基底,以果园、菜园、药园、花园和草原作为微城市的大院落空间,院落之外是种植经济作物的田园。既然是微城市,其面积必定不会太大,指导原则是在微城市里的居民能够以舒适的步行距离到达微城市的任意一处为宜。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通常按200~600人居住生活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生活便捷、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文化深厚和功能齐全的山水城市和花园城市,使之能吸引外面游客来微城市居住、消费,老人能在微城市安养天年,乡村居民也能够在微城市幸福生活[1]。
我国对于乡村建设的模式设计做了许多探索,如家庭农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其规划体量或小或大,如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作为单元来经营一个农场做接待功能使用,而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是以一个村或者一个镇作为单元来进行产业规划。从规划的体量来说,对于中等体量建设模式的探索几乎没有。中国国情复杂多样,当前建设模式并不能为所有的乡村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基于尺度上的考虑,提出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这种中等尺度的建设概念,必然会对一部分乡村建设活动起到引导作用。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根据调查显示,许多乡村的房子建设后无人居住,房屋主人在城市工作,只是为了能够在退休后有一个养老住所而提早把房屋建好,这些房屋可能会被闲置几年甚至十几年,因而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如果提前规划好一块资源优越的区域建设微城市,引导村民集中建设房屋。如果房屋主人暂时不住,可以以房屋作为股份,入股微城市,获得对应收益,同时便于管理,这样一方面能够利用好闲置资源,另一方面能够给房屋主人增加一份收入。
从大区域功能来看,乡村的功能性区域建筑不像城市一样集中分布,可能是分散在乡村的各个角落,如医院、超市等需要可达性强的建筑并没有那么强的便捷性。如果利用微城市模式建设产业平台,将部分居民聚集起来,用高水平的运营方式经营一个微城市,集中建设医院、超市、休闲活动等建筑,将会大大方便乡村居民,也能够通过微城市这个平台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从建设尺度、资源利用和功能规划的角度来分析,未来中国乡村振兴必然需要更多的建设模式作为参考,而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的建设模式能为乡村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建设参考模式,以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和相关的第二三产业,也方便乡村居民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因而微城市模式有其出现的必然性。
城市周边的乡村不同于城郊,其是发展到一定水平且紧邻城区的山林自然生态系统,故其区位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在哲学上,城市周边的乡村属于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人类改造的第二自然范畴的空间,经过人类改造后的农业生态系统依附于丰富的山水自然环境。整个生态系统非常稳定,又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广袤乡村区域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区域经过合理的开发能够对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
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第2版中这样描述:城市周边乡村地带的优势巨大,包含:自然美,社会机遇;接近田野和公园,地租低,工资高,地方税低,有充裕的工作可做,低物价,无繁重劳动,企业有发展余地,资金周转快,水和空气清新,排水良好,敞亮的住宅和花园,无烟尘,无贫民窟,自由,合作,等等[2]。就如霍华德在很早之前所预见的,我国现如今这样的乡村同样具备诸如上述的优越条件,因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及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建设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一方面可以优化乡村的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之成为年轻人也愿意在这里打拼的产业平台;另一方面,微城市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形成亮点,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短期休闲度假,也让城乡老人愿意来这里养老,带动当地乡村经济产业转型,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1999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针对城市居民在城市以外周边环境的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该理论涉及环绕大都市周边活动频发地区,包括居民、市民乃至游客常去休闲、度假和游憩的区域。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其学生将该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将大城市这种限定条件改为城市,扩大其适用范围,使其能够普遍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城市,并进一步提出旅游休闲游憩环状带的四层模型(见图1),即以城区中心为起点,向外辐射扩展,分别形成娱乐型游憩地、度假住宅型游憩地、乡村休闲型游憩地、自然风景型游憩地4类休闲游憩圆形环状层。在这些游憩环内又分为5种类型的游憩地:以主题公园为主的娱乐游憩地,以度假别墅为主的度假住宅游憩地,以休闲农业产业为主的乡村娱乐休闲游憩地,以郊野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游憩地,以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游憩地。
通过解读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和内涵,本文所提出且倡导的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应当属于在城市外环区域的度假住宅型游憩地、乡村休闲型游憩地,主要的服务人群是中心城区的居民,根据城市居民所希望的乡村休闲活动行为提供给他们这方面的活动场所和需求。整合乡村的旅游资源和各种其他的资源,以自然环境和乡村文化为空间特色,以城市的微缩模型为功能指导,建设功能完善的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
图1 环城游憩带空间分层
从宏观尺度上说,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是致力于服务村民生产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改进乡村产业结构并进行自然村落改造升级的一种体系模式。其内涵可以从3个角度剖析。
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的建设能整体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具体表现在优化乡村基础服务设施、丰富乡村居民业余生活、缓解乡村活动空间稀缺等问题。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微城市建设最基本的意义,使当地居民在乡村也能够享受到城市一样便捷、丰富的生活方式。
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的建设模式改变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模式,使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在乡村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由于微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齐全、自然风光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周边城市居民也很愿意来乡村感受田园风情,体验当地的本土休闲活动。
产业结构调整相应地带动了就业率的提高,增加了村民的整体收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最终提高村民对自身及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乡村家乡的归属感。
许多休闲农庄、家庭农场是以单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为单元进行经营的,其经济储备、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都相对较弱,而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是整合了全村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村民可以以建造房屋入股微城市,这种方式营建的房屋一方面可以村民自己居住,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微城市的接待用房。以专业的规划团队营造精致的环境,以先进的管理团队打造优秀的运营体系,使之能够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休闲,使城里的老年人愿意来微城市颐养天年。
将微城市以自然山水大格局和作物生产大环境包裹,微城市中心是大花园院落空间,每一户房子都有舒适宜人的小院落空间。这种嵌套式院落空间使得微城市的空间类型丰富,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和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自己想要的活动空间。
微城市的中央花园是供城市所有居民和游客使用的大花园,将花园、果园、菜园、中草药园和草原经过艺术的手法和科学的规划手段合理布局在中央花园,村民和游客能够在其中享受到独特的富有乡村气息的美丽花园。
为了满足村民和游客的日常需求,微城市应规划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设施或区域,如超市、餐厅、棋牌室、影剧院、会务中心、运动场、医院、停车场、居住区和服务中心等。这种功能齐全的微城市服务设施或区域不仅限于服务微城市的居民和游客,而且辐射到微城市周边的一些散户村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
微城市内部一般是不允许机动车辆行驶的,居民以步行方式为主,以一条风雨长廊联通整个微城市,人们能够通过长廊到达任意一栋建筑,即使雨雪天气也不影响人们步行。在长廊一些环境好的节点设置放大的平台供人们休息使用。中央花园的交通以一二三级道路进行合理系统的规划。
本文首先阐述乡村山水田园微城市的定义,并且论证该理论实施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得出其概念和建设模式,为中国村落产业平台的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模式,最终能够对乡村振兴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