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安上几根管 产量多了近一倍
开发系统将大棚白天的热量存到土壤里
“我发明的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能够在日光温室低温期让土壤温度提升1℃左右,棚内增温2℃~3℃。同时,这个系统还能使空气湿度有所降低,有效减少作物的病虫害。”
日前,在甘肃省永靖县岘塬镇光辉村,系统发明人杨一坤对笔者这样说道。“在永靖及周边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低、室内温度不均衡、湿度高的问题比较普遍,白天日照时,棚内温度过高,需要揭开棚膜放风,棚内集聚的热量白白浪费了。到了夜间天冷时,种植户又需要生火炉来提高棚内温度。次日清晨,种植户还要揭开棚膜放风排湿,整夜聚集的热量随之排出,再次形成浪费。如果能够把白天集聚的热量存到土壤里,晚上拿出来用,那么就尽可能地避免了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反复琢磨,杨一坤于2013年冬季开始了探索试验。杨一坤说,他当时的做法是用引风机将聚集在棚顶的热空气抽进管道内,然后通过管道导入地下,输送到土壤里或者作物的根部。“这样做是想以空气为载热介质、土壤为蓄热介质,通过温棚热空气与土壤的热交换来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氧量、降低棚内湿度,同时利用土壤热容量大的特点,将热量保持至夜间,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断改良创新 作物增产增效
在光辉村蔬菜种植户张丕习的日光温室里,笔者见到了该装置。笔者看到,在日光温室的后墙边,竖立着一根直径约30厘米的白色PVC材质的主管道,管道顶端为弯管进风口,底端则伸进了土壤内,引风机安装在主管道上部与之相垂直的管道内。伸入地下的主管道,连接了很多根支管。开始试验后,第一年支管埋得太深,第二年又埋得太浅,第三年采纳了种植户的建议,将支管安装在地面上,棚内起垄时覆土10厘米,试验才初见成效。
“以前每天早上,我都要揭开棚膜排一次湿气,安装了这个系统设备后,现在几天都不用揭开一次。”光辉村种植户王文英说。
“安装这个系统后,种植户2015年增产达50%左右,2016年增产率为55%,2017年增产率达到141%,3年平均增产率为82%。”杨一坤说,该系统有效改善了日光温室内蔬菜作物的生长环境,与对照棚相比,试验棚内的地温高、空气湿度低,温度适中,因此试验作物西红柿出苗齐,生育期枝繁叶茂,果穗多,主要根系发达,发病率低,还能提早5天上市。
(吴晓燕 鲁 明)
“网上农场”助力养殖现代化
河北省围场县大头山乡双月村锦源新科畜禽专业养殖合作社,2015年投资1 000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一处,2016年进入市场销售,年出栏300头猪、2 100只鸡、600只羊。
为搭建一条快速、新鲜的销售通道,合作社推出了《木兰农场》手机APP养殖服务软件,为客户提供线上挑选、线上购买、在线服务等。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通过手机APP,让客户直接了解养殖场所环境、幼仔引进、养殖密度、饲料配比、防疫检疫等养殖全过程。”合作社负责人耿晓伟说,合作社重点打造线上预定、线下养殖、冷链运输为主的代养代宰一站式服务平台。
“我2016年在网上购买了一头仔猪,每天可以通过APP云端摄像头了解猪的长势情况。合作社养殖10到12个月出栏,猪肉以每斤15元的价格结算给我。这里的猪肉吃着放心、安全。”日前,北京客户康明介绍,在他的带动下,北京已有30余户通过APP订购了仔猪。
合作社在发展线上销售的同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通过生态养猪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给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一头仔猪,贫困户负责饲养,待出栏后,合作社以市场价格回收,贫困户每头猪可获得纯收入1 000元左右。”耿晓伟说。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5个乡镇30多户贫困户参与到养殖中来,共存栏猪520头,鸡1万只。
为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目标,合作社将合作农户和公司养殖生产的粪便统一收集,进行发酵,生产有机肥,销售给大棚蔬菜种植户。
“现在和我们合作的蔬菜种植户有3户,共6个大棚。农户种植的蔬菜,合作社负责销售。”耿晓伟说,合作社主要负责畜禽养殖、销售,马铃薯、蔬菜、农作物种植、销售等业务。
目前,合作社年可出栏600头猪、1万只鸡、800只羊,带动180户农户从事养殖业,可安排30余人在合作社就业。
未来,合作社将采取“农户抓养小猪,养殖场抓养小猪,自繁自养,传统农作物喂养,粪便统一收集有机化处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带动农户、贫困户、其他合作社、散养成员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增收致富。
(宁利勇)
“丑苹果”网销卖出“靓”价格
近日,在电商直播平台上,李臣果从树上摘下本地种的“丑苹果”,用手擦了擦就吃了起来。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李臣果的电商平台就卖出上千斤“扶贫果”。
李臣果家住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2014年,眼看家乡优质的苹果、腊肉等农产品卖不了好价钱,他萌生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本地农特产品的想法。随后,李臣果选择辞职,投入到电商当中,从此走上创业之路。
2017年以来,多家电商企业先后推出扶贫项目,李臣果销售起了本地的“丑苹果”。政府和企业都给予李臣果相应的支持,他被选派到杭州、南京等地系统学习网店运营、营销推广、品控、售后等电商知识和技能。同时,威宁县政府还给李臣果提供免费办公场地、补贴物流费等优惠政策。
“自2018年1月以来,我们在苏宁、淘宝两家平台上的月均销售额达到20万元,预计今年能为2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800元,破解当地群众种出来的农产品卖难、价低等问题。”李臣果说,电商扶贫逐步打开了群众视野,一根网线让山乡联通大市场。现在,长期给李臣果的电商平台供货的合作社有四五个,农户60多户。
李臣果介绍,过去威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较少,近两年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今后苹果产量会大幅增加。“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团队组织起来、平台建设好,把苹果的销路打开,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李臣果说。
据了解,近年来,贵州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先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企业合作,共建贵州扶贫馆,打造那家网、贵农网、黔邮乡情等地方特色电商平台,电商扶贫成效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已获批4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县级运营服务中心5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69个,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5.17万人次。
(新 华)
自动化生态养殖 一人养鸡两万只
“养鸡场的所有鸡舍都安装自动控温系统,管理上实现自动供料、供水、排粪等,鸡舍里无异味,对周围环境也没有任何破坏和影响。”日前,在辽宁省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的一家家禽养殖基地,负责人仇军哲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他的自动化养殖设备。多年来,仇军哲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通过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养殖设备,科学化的养殖管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走进养殖基地,十几座鸡舍排排而立,从外表上看像是一间间生产厂房。走进鸡舍,墙上的设备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上面的Led屏幕显示鸡舍内的温度、负压以及鸡的日龄等信息。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只要按动上面的按钮即可完成喂料、喂水、清除粪便、调控室温等工作。
鸡舍内,层叠式的鸡笼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每排又划分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装8只鸡。每排笼子前都安装了一条食槽,食料通过大管道传送到一个漏斗状的食料投放车,并分散在食槽中。喂水则更加方便,水管上有特制的饮水龙头,只需保证管道畅通有水就行。鸡舍内,闻不到传统养殖场那般刺鼻的异味。“在这里,鸡的粪便通过输粪带直接送到输送车上进行再次利用,粪便还没发酵就运走了,鸡舍内自然就没有异味了。”仇军哲说。
在其中一间鸡舍内,孙晓微在喂鸡,只见她轻轻按动按钮,食料投放车就开始缓缓移动,源源不断地向食槽内输送食料,小鸡们脑袋一伸一缩,争先恐后地在食槽内啄食。2017年,孙晓微和丈夫来到养殖基地打工,对于目前的这份工作,夫妻二人非常满足。 “我们的工作就是负责给食料投放车加料、定点喂食,然后进行巡视,查看鸡雏以及设备是否有异常。”孙晓微说,此前,她和丈夫在老家从事肉鸡养殖,养殖肉鸡近4 000只。夫妻俩从清晨4点半忙活到晚上九十点钟,辛苦不说,收益也不是很多。在这里,每间鸡舍养两万只鸡,日常的管理一个人就足够了。
孙晓微说,传统养殖方式最难控制的就是鸡舍内的温度。而自动化养殖设备可以根据鸡的日龄自动进行温度调节。鸡舍的一端安装了9台大型风机,四周还安装了多个自动通风换气设备,可按照事先设定的温度自动换气,不仅可以控制鸡舍内的温度,而且也能让鸡舍内的空气更加清新,为鸡雏提供利于生长的环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仇军哲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肉鸡养殖的广阔前景,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养殖场,经过几年的打拼走上了致富道路。致富后不忘众乡亲,仇军哲用自身的传、帮、带,带领300多户农民走上了靠养殖发家致富的道路。2013年,由于肉鸡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行情飘忽不定,加之国家对养殖业环保要求的提高,仇军哲认识到传统的养殖模式必须改变。于是,他成立了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区域内有一定规模、环保符合国家要求的现代化养殖场进行扶持并将其纳入合作社,积极推广先进、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
2015年,家住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窑场村的王金波加入养殖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帮扶下,购进自动化养殖设备,修建厂房和基础设施,打造自动化生态养鸡场。 “实施自动化养殖后,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按照传统养殖方式,5万只鸡至少需要十名工作人员管理,而现在仅需两名。而且,鸡笼设置更为合理,一间鸡舍养殖的数量要比传统养殖至少多3倍。”王金波笑着说,舍得投入,回报也是很可观的,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茬鸡至少能带来8万元的收益。
“目前,养殖合作社有成员15户,规模还在一点点扩大。”仇军哲介绍说,下一步,他计划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更多的乡亲走上现代化养殖道路,让大家共同致富。
(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