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黎
摘 要:普惠金融事关国计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将普惠金融提到新高度,《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具体措施。探寻现代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是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谋求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当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围绕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银行经营;发展转型
一、研究背景
普惠金融历来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普惠金融被提升到更高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首个专项规划,指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详细制定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金融“三位一体”,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将金融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挤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水分”,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整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稳步推进普惠金融工作,银行卡进一步普及,电子支付在移动互联网支撑下使用广泛,贷款可获得性有所提升。从银行账户和银行卡看:截至2017年末,我国人均拥有6.6个银行账户,人均持有4.81张银行卡,较2016年4.47张小幅增加。企业法人结算账户3792.26万户,较2016年增加11.64%。从电子支付情况看: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业务转型和三方支付倒逼下,银行电子支付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完成网上支付业务485.78亿笔,同比增长5.2%,手机银行支付业务375.52亿笔,同比增长46.06%。从信贷使用情况看:2017年,虽然小额贷款公司、P2P信贷模式迅速扩张,但依然无法撼动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中的主导地位。2017年,我国成年人人均个人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49笔,全国成年人在银行有贷款的比例为39.78%,略低于农村地区的35.86%水平,显示当前农村信贷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另外,2017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7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9.79%。
三、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能力偏弱
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以来,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整体看金融服务能力依然偏弱。一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当前,我国信贷产品虽不断丰富,但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创新,增信措施单一,影响中小企业和涉农主体信贷可获得性。二是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效率低。商业银行虽不断升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线上贷款处理。但其业务能力和使用范围远不及微信、支付宝等方式。
2.主体信息对称性较差
商业银行借贷主体双方信息对称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无法较为准确判断对方经营能力;二是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银行采集借款人信息难度较高,无法较为客观的掌握借款人还款意愿、诚信度、发展规划等软信息。
3.发展普惠金融动力不足
普惠金融要求商业银行在可负担的成本内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发展普惠金融具有天然弱势,具体表现发展普惠金融存在收益低、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在效益原则下发展普惠金融的商业原动力不足。
4.金融意识保守
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中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对现代商业银行和信贷行为认识不足,融资理念淡薄,习惯性以自有积累资金发展和民间借贷方式发展生产。保守的金融意识遏制了金融需求,降低了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四、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相关建议
1.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优势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基础
一是大型银行机构网点数量多、覆盖面广、渠道齐全,有利于商业银行将触角延伸到周围的农户、小微企业、城市社区。二是大型银行资金来源稳定、实力雄厚,通过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可实现全网信贷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普惠金融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大型银行可发挥与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大企业等群体业务合作多的优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获取更多“软信息”,降低风险。四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但庞大的信息系统建设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大型银行则具有明显的财力和队伍优势,通过业务规模有效分摊建设资金投入,形成规模效应。
2.完善政府职能,优化环境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根本前提
普惠金融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推动。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优惠,提高商业银行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力。二是强化中间人角色,普惠金融发展涉及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借款主体多方,需政府积极发挥协调人作用,搭建合作平台,凝聚金融合力。三是深化普惠金融机制改革,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
3.提升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关系
普惠金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需要。普惠金融经营环境复杂且面广,商业银行应结合地区实际,着力普惠、三农和零售。一是多渠道完善支付结算方式,深化“五位一体”服务模式,缓物理网点不足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性。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在信息对称基础上提高弱担保贷种占比。三是狠抓内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商业可持续发展。
4.构建共享机制,信息资源支撑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
信息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多方共享机制至关重要。一是继续以地方信用库网平台为基础,扩充库网数据和准确性,提高信息对称性。二是拓展政府、银行、担保和保险沟通渠道,定期召开普惠金融发展联席会;建立银行定期沟通机制,共享发展策略和风险点。
5.培育合规主体,普及金融知识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要可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培育合规的金融消费主体。一是持续推动“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校园”、“金融知识进社区”等活动,普及金融常识;二是提高小微企业等主体负债经营意识,增强市场信贷活力,提高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动力;三是加强诚信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诚信借贷意识;四是增强维权意识,当遭受侵权时,通过金融消费保护机构及时维权,督促金融机构合法合规发展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张海峰.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體系中的角色和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0.
[3]王树娟.信息不对称与西部地区农户信贷供给[J].特区经济,2005.
[4]刘开华,彭见琼.贫困地区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来自重庆武陵片区的实证[J].西南金融,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