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奠基贡献卓著 为新时期科学春天到来奔走呼号鞠躬尽瘁

2018-11-21 12:47王渝生
中国科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郭沫若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

今年6月12日是郭沫若(1892.11.16—1978.6.12)逝世40周年。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科学文化教育家。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本科,接受了良好的科学教育。后弃医从文。他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也是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49年),第一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8年),并一直担任到1978年他逝世为止。

郭沫若是创建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1949年7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周恩来到会讲话,提出必须成立科学院,希望与会者参与籌划。中共中央为中国科学院的人事安排作准备,特意要郭沫若到会讲话。

郭沫若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建立自然科学的精神基础》的演讲。他说:“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社会,加以一百年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以及军事侵略,破坏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却又扼杀了新的社会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无法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他又说:“在中国共产党及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正确的领导下,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费了8年时间,打败了侵略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基本上打垮了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政权,中国大部已经获得解放,中国人民已经翻了身。因此,中国的科学界也获得解放,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也翻了身。此后,科学界的工作,一定能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蓬勃发展开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决定由郭沫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签署政府令,向郭沫若院长颁发中国科学院印信。政府令全文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令 颁发中国科学院印信

郭沫若院长:

一、兹颁发中国科学院铜质印信壹颗,文曰“中国科学院印”,希即具领。

二、希将启用日期并拓具印模壹份,报府备查。

主席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郭沫若院长接到毛主席亲自签署的命令,立即写下“遵办”二字。1949年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14日,郭沫若在北京对中国科学院同仁讲话,指出:“科学院的任务是执行共同纲领,发扬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与大众的方向,反对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国家施政有缓急轻重,我们的国家现在必须要尽速恢复战争疮痍,因此,现在的政治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建设方面。提高发展生产需要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现在人才太少,我们得赶快训练大批人才,掌握住进步的技术以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

在1951年1月号的《科学通报》上,郭沫若发表了题为《光荣属于科学研究者》的文章,文中指出:

“科学研究自然是应该和实际配合的,但其中有种种不同的历程。有的研究和实用的历程很短,成果立即可见诸实用;有的却有相当长远的历程,一时看不出成效来。例如原子能、宇宙线及其他纯理论的科学研究,不能期待今天从事研究,明天就见诸实用。”

“一件重要的发明发现,不知道要费多少年月、多少人的心血才能完成。而各种科学部门的研究都是有机地联系的,某一部门中的发明发现,也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同一水平的成就以为条件,才能获得。对于科学研究,无论内外行,怀着急躁的心情期待是不妥当的。”

“眼光要看得远一点,算计要打得长一点。科学家自己要成功一门研究,有时要经过许多迂回曲折的道路,要把自己的生命放进科学研究里去。国家的科学行政也应该把比较长远的算计放进科学研究里去。”

“中国科学家们逐步由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一方面渴想和实际配合,另一方面也渴想把水平提高。这可以说是一年多来,中国科学界的一项重要的收获。但无可讳言,对于科学和科学研究,无论内外行,都还不够十分重视。眼光有时太短,而算计有时打得太紧。”

他的这段话不仅当时,在今天,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郭沫若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郭沫若书写了大会会标,并抱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3月31日,郭沫若在书面闭幕词中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诗一般的语言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6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郭沫若追悼会,追悼会由叶剑英主持,邓小平致悼词。邓小平说,郭沫若“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郭沫若中国科学院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1977年工作会议与全国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
天上的街市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山茶花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