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春
11月21日只是每年中平常的一天,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对这一天没有特殊的记忆。相比之下,不少印度人觉得这天比较特殊一点。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而印度输了这场战争。时至今日,不少印度人仍没有走出这种“战争情绪”。
被利用的情绪
56年前,因为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中国和印度发生了持续一个月的边界武装冲突,因为由印度的“前进政策”挑起,在中国称为“对印自卫反击战”;因为失败,在印度则被称为“中国侵略印度”。占据国际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多选择接受印度的说法。
而且,印度在国内也异常敏感地控制着与此不同的说法。例如,1963年印度陆军中将亨德森·布鲁克斯和印度军事学院院长巴贾特准将合作撰写了《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调查了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分析了印度失败的主要原因。但该报告完成后就被作为印度国家的“高级机密”不予公开。战时驻印度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马克斯韦尔根据报告被泄露的部分内容和自己的调查研究,于1970年出版了《印度对华战争》一书,结论是“中国是受害者,印度是入侵者”,但该书长期在印度被列为禁书,直到前几年才解禁。
正因为印度官方的这种“历史叙述”,印度不少人对这场战争有着误解,对中国则产生了一种对抗和敌视的情绪。这种情绪,也成为印度政党之间可以利用的工具。如2014年印度大选期间,作为反对派的印度人民党要求执政的国大党公开《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指责国大党“他们在试图隐晦什么?”“我们有权知道哪儿错了?”。但人民党上台后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以“全面或部分地公开这份报告、或透露任何与此报告相关的信息,都不符合国家利益”为由,排除了公开这份报告的可能性。其实,通过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和报告被作为高级机密,印度精英和国际社会已经能判断这份报告的基本内容,只差一个官方证实。
21世纪的思维方式
尽管历史真相并不完全清晰,但“中国侵略印度”成为印度社会多数人的认知。中国在印度的形象由“中印是兄弟”一度变成“中国对印度的背叛”和“忘恩负义”,加之随后印度的国际声望急坠,塑造了印度社会的悲情和对中国的敌意,形成了印度部分媒体和人士长期炒作中国威胁和反华情绪的社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这场所谓“战争”实际上只是短时间内目标和范围都有限的边界冲突,没有深入对方本土,两国平民没有被波及。中国军队完成反击后主动撤到战前位置,证明了中国政府没有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战略意图,直到今天,和平谈判仍然是中国解决中印矛盾的基本主张,认为中国对印度怀有敌意的判断是错误的。
如果印度民众发现历史真相不是原来认知的那样,将有助于印度社会多数人摆脱历史悲情,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中国和中印关系。是否公开这份调查报告是印度的内政,历史真相可以留给专家学者去探讨,两国政府和社会应本着向前看的精神努力发展友好合作。
洞朗对峙期间,印度有高官声称“现在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他当然是指2017年印度国力已经强于1962年,但这种硬力量比拼思维仍然是1962年的思维。人类进入21世纪近20个年头了,处理中印矛盾,发展中印关系要面对21世纪的形势,应该有21世纪的思维和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印度立志要成为发达国家,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可以说,中印都希望能够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让民众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这是两国的共同点。
中印应全力避免因为误判而发生大规模武装摩擦、冲突,因为这有可能让两国错失国家崛起的历史机遇。中印对抗会让亚洲邻国为难,还会让外来势力离间获利,代价却由中印两国人民承担。
抓住历史机遇
在地区合作层面,印度一些人的“后院思维”实际上与这种“战争情绪”也有着非常大的联系。由于一直把南亚视为自己的“后院”,印度一些人对中国与其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保持警惕,甚至认为中国有“包围印度”的战略意图。事实上,中国与南亚及印度洋国家间的合作都是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包围印度,就像美国没有能力包围中国一样。
在全球化时代,“后院思维”至少在经济上已经完全过时,每一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利益与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经贸合作关系,中国和印度都要尊重南亚国家的主权和发展愿望。为了化解印度的担忧,中国建设性地提出了“2+1”模式,即中国和印度发挥各自优势在其他南亚国家开展合作,与有关国家一道实现互利共赢。相信随着印度自信心增强,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洞朗对峙发生表明中印因边界争议发生冲突的风险没有完全消除,但对峙没有走向1962年式的冲突,还在于55年后中印相互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相互的战略意图有
了更准确的把握。两国军方和政府间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各层级的沟通机制和信任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和升级。
1962年中印经贸往来的规模非常有限。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未来经济将成为中印关系的压舱石。友好的中印关系对彼此意味着机遇,敌对的中印关系则会给彼此制造很大的麻烦。在我国“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布局中,印度是唯一占齐“首要、基础和关键”的国家。今年4月中印领导人在武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就两国关系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对话,表明了两国在各自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印社会应该跟上领导人的节奏。▲(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