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燕,邢晓冬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 028000)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护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于加强对护生进行急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代护理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积极的专业态度、高层次认知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合作与组织能力的护理人才[1]。对于护理专业的人才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的能力、扎实的急救技术以及良好的急救理论知识,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处理急救事件[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更好地提高护生对于急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更好地提高护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决定教师教育效果的关键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3]。该研究通过授课教师对于急救护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综合性教学改革研究和积极探索之后。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教学改革模式,提高了急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将内蒙古民族大学2014级四年制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人,平均年龄(21.6 ±1.8)岁。两组学生均由同一名教师担任理论和实验的教学任务。采用同一教学大纲和相同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两组学生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护生依据教学大纲的标准,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工作。试验组主要加强课前的预习和课上的互动,学生对一些相对简单好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让学生当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增加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应用临床思维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读、议、练”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4]。护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急救护理学的相关文献知识,不断拓展急救护理学的知识面,即“读”的教学模式;针对有争议的急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分小组进行主题讨论,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议”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于急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急救护理学急救技术与技能知识的能力,达到练的目的,即“练”的教学模式。以上综合教学改革的模式,重点培养护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护生能够以评判性思维的方式进行病情判断和分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急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在学期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都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急救技能考核、并且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急救护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生的合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处理急救事件的能力和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程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
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试验组学生在合作能力、处理急救事件的能力、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表2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得出,试验组护生的急救护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80.8 ±6.3)分、(95.2±7.7)分,对照组学生的急救护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74.3±5.9)分、(90.6 ±6.2)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护生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
表2 护生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
组别 例数 理论成绩 技能成绩观察组 6280.8 ±6.395.2±7.7对照组 6274.3±5.9 90.6 ±6.2 t 值 3.7152.873 P 值 <0.05<0.05
通过表3可以看出,试验组的护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为95.16%,对照组的护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为85.48%,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护生对于教学的满意度比较
该次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在护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5]。和传统教学法相比较综合性教学改革的教学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其次,通过引入病例,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另外,该次教学法的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自主的主动学习知识,做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