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壶”的制作感悟

2018-11-21 11:43张言堂
山东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壶把南瓜紫砂壶

张言堂

图1 南瓜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而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丰收永远是象征喜悦和美好希望的代名词。有很多民间流传的节日庆典,都是从庆祝丰收衍化而来的。在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后,我们的文化中也浸润着种种指代丰收的元素,并将其同收获、丰硕等等的元素联系起来,寻找一些特定的载体,成为表达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及向往。体态丰硕的南瓜正是在民俗文化中经常出现的载体。而脱胎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紫砂艺术,在造型上自然也就有着“南瓜”造型的一席之地,众多相关题材的作品创作即是明证。

南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之一,南瓜的形状人们都很熟悉,但熟悉并不意味着会细致的观察。因为这些东西太常见了,常见到每个人一看到其中的几个特点就可以很轻易的辨认。紫砂仿生南瓜器的制作,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捕捉南瓜几个关键的形态特点,来加以塑造,同时还追求部分逼真写实的制作效果,以这种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南瓜壶自然会在具有十足生活气息的同时,还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产生一种自然朴实纯真的现实感动。笔者认为图1“南瓜壶”的制作是成功的。很多人也许要说,紫砂壶制作背后要有文化的支撑,单单做的“像”难道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南瓜壶的“像”结合其紫砂壶的结构本身就已经蕴含了文化的意味,是传统艺人们反复总结尝试的结晶,类似这样的紫砂创作,我们可以从有限的局部尝试新的创意,彰显自身个性及风格,而不是过多的干涉加入一些所谓的文化符号,那反而会破坏“南瓜”这一造型原本的味道。

“南瓜壶”的制作实际上和制作者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总是会不经意的表示出对美的情趣的审慎选择和接收。南瓜这一造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田园风味,契合人类对于浓郁乡情平淡和宁静的追求。在古代这可能是一种生活状态,在现代则转化成了对古代田园生活的一种美妙想象。而想象中某些事物的形态会自然缩减,某些则让人印象深刻,而紫砂创作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印象深刻的部分栩栩如生,让那些自然缩减的部分维持基本的轮廓,并通过对比更加凸显出栩栩如生的部分。

“南瓜壶”采用泥片分段镶接的方法,但每一片泥片都经过重复拍压形成了大曲线,所以镶接完成后的轮廓会显得特别“鼓”。这种形态实际上比一般的同类作品要夸张很多,可以说更多的向“仿生”的形态上靠拢,这样制作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更加的逼真,能凸显出瓜体,给人一种“成熟”、“饱满”的感觉,但同时对镶接工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了保证结构的强度,在烧制时不至于变形,镶接的部位就需要更多的加强。这在不影响壶面曲线的同时,需要同时使用内镶法和外镶法相结合的手法,并且为了形成形态上的连贯性,与壶身一体的壶盖也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塑造,这也给壶口的盖基,盖圈沿的制作增加了更多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还延伸到了壶钮之上,可以说是将原本人们现实中忽略的细节特点给放大了。

卷曲筋纹合拢而成的桔钮,仿佛是从壶盖顶端自然生长一般,其上的线条是承重后的自然扭曲,这种扭曲感恰恰形成了这件“南瓜”的整体特色。所以在塑造壶把的时候,线条的扭曲同样是遵循着向下承受重量的方向,以一种巧妙的线条走向,模拟了出来,并且这种模拟并非是单纯的依靠粗细体积的变化,而是依靠线条纹路的疏密变化来达成的。这其实是现代美术视觉效果在紫砂壶成型上的实际运用,从壶把合拢的线条上卷曲生成的南瓜叶,以一种常规的方式遮掩在瓜体表面。在这里贴塑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为了增添整个造型的凝聚力,壶面的叶、须装饰都非常的简洁高效,并且紧贴着茶壶表面,这与卷叶壶流所形成的凝练感是一脉相承的,壶流、壶把、壶钮分别构成了从南瓜延伸出来的部分,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它们的作用更多的是用来保持茶壶结构的完整性,用局部的茎屈曲绵衬托出主体的累累瓜鲜。

南瓜壶作为紫砂花货中众多造型的一种,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了,许多前辈大师都做出过经典的作品。但前人的尝试并不意味着没有后人创作的热情,只需怀着返璞归真的心,以美化生活为艺术追求的主旨,古老的题材和类型并不能限制我们创造出更多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壶把南瓜紫砂壶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南瓜灯
浅谈紫砂壶的壶嘴和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