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萌柱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梅州 514247)
铜红釉是我国古老名贵的颜色釉之一,随着颜色釉及烧制技术的发展,铜红釉生产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难得的是制备出极高鲜红度的铜红釉。本实验以陶瓷行业常见的钾长石、钠长石、高岭土、方解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制备青白釉,以钾长石、钠长石、高岭土、方解石、石英、滑石、骨灰为主要原料添加化工原料制备石灰-长石质铜红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制得色彩极鲜的红色釉。
本实验所用坯体为青花瓷和陈设瓷常用坯体,于1250℃~1350℃瓷化良好,适用于窑变鲜红釉。经检测其化学组成如表1。
本实验以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高岭土、石英为主要原料制备青白釉,以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高岭土、石英、滑石、骨粉为主要原料添加BaCO3、SnO2、CuCO3、Fe2O3制备石灰-长石质铜红釉。各原料组成如表2。
2.2.1 底釉
为了得到色泽纯粹的鲜红釉,本实验以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高岭土和石英制备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青白釉,有利于面釉流淌和分相,具体配方如表3。
2.2.2 面釉
表1 坯体的化学组成(wt%)
表2 釉用原料的化学组成(wt%)
面釉基础釉主要以长石、方解石、高岭土和石英组成,以CuCO3为呈色剂,Fe2O3为助色剂,SnO2为还原剂,BaCO3为强助熔剂,以骨灰为分相剂制备面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就能得到效果较好的红色釉,经反复实验,最佳配方范围如表4。
底釉工艺:
(1)釉浆细度:360 目筛筛余 0.2~0.4%;
(2)料∶球∶水=1 ∶1.5 ∶0.8;
(3)釉浆水分:45%~47%。
面釉工艺:
(1)釉浆细度:360目筛筛余小于 0.2%;
(2)釉∶球∶水=1 ∶2 ∶0.8;
(3)釉浆水分:40%~45%;
(4)陈腐 4~6小时。
(1)用浸釉法先施一层底釉,厚度为0.5~0.8mm,经 600℃素烧。
(2)将素烧好的半成品先泡入清水中数秒后取出,再施一层面釉,厚度约为 1.0~1.2mm。
(3)喷一层薄薄的青白釉。
烧成分五个阶段,分别是氧化阶段、强还原阶段、弱还原阶段、中性焰保温阶段和冷却阶段,烧成制度见表5。
底釉和面釉都属于长石-石灰釉,基础釉主要成分为钾、钠长石和方解石。在窑变釉中,长石-石灰釉有较多的CaO、K2O和 Na2O,有助于铜发出鲜艳的红色。方解石和BaCO3是强助熔剂,能有效降低釉熔体的高温黏度,增加流动性。SnO2能加快CuCO3生成胶态的红色Cu2O。骨灰中的P2O5和Fe2O3是分相成分,使釉熔体发生液相分离,较多的胶态Cu2O聚集在一起形成较深的鲜红色,较少胶态Cu2O聚集的部分为极鲜的红色,而胶态Cu2O少的地方则呈青白色,也就是常说的“落口”或者“脱口”。用CuCO3替换CuO是因为本身能够分解出CO2气体,可当作一部分还原剂使用,且CuCO3更容易生成胶态Cu2O。
表3 底釉青白釉配方
表4 鲜红釉面釉配方
表5 鲜红釉烧成制度
本实验采用三层施釉的方法,底釉、面釉和一层薄薄的盖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釉层厚度,使釉的中间层能迅速生成胶态Cu2O,玻璃质感更强。施底釉后需要经过素烧再施面釉,能有效降低釉面针眼和气孔的出现,防止釉面缺陷。素烧过的底釉需要先浸一次清水,可清除灰尘和补充半成品水分,有利于施第二层釉。施釉总厚度约1.5~2.2mm,能使釉层具有厚重感,发色浑厚效果更佳。
烧成温度对鲜红釉呈色影响较大,过低的温度呈色比较暗沉,不鲜艳,温度过高则形成过多的“白口”,红色部分较少,而且容易出现釉面起泡、针孔等缺陷。最佳烧成温度是1280~1300℃。在高温阶段保温30min能优化釉面质量,防止釉面缺陷,降低窑内温差,颜色更均匀细腻。
烧成气氛条件是鲜红釉呈色的关键一环,强还原过早或者气氛强弱直接影响Cu2O的生成,过强的还原气氛使釉呈暗红色,色调不明亮。太弱的还原气氛则转为浅红色调,还原阶段如果出现严重的氧化气氛则使产品变成青绿色。
要得到极鲜的红色,除了基础釉配方,CuCO3最佳含量为0.5~0.8%,施釉过程釉浆水分把握要合理,施釉总厚度控制为 1.5~2.2mm,烧成过程中气氛把握是关键,在烧成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烟气测定仪实时测定CO含量,及时调整燃气和空气比例,氧化阶段转还原阶段时加燃气不能过急,整个烧成过程保持窑内气流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