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松
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是什么催生了低龄化审美焦虑?
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在暑假,不少孩子都进行了外貌上的“改造”。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外貌的完美,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低龄化。
班里“流行”割双眼皮,家长直言“为将来做好准备”
“我们班一共32个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现在班里单眼皮只剩下七八个人。”成都高二学生小曾说,今年暑假,她也终于去割了双眼皮,“完成了一个心愿”。
“有的同学已经是双眼皮了,但是觉得左右不太对称或者不太明显,也重新做了。”吉林艺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艺术类院校女生比较多,而且颜值都很高,大家都很关注自己的外表,“别人割了我也要割”。
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期间,不仅割双眼皮手术火爆,隆鼻、削下巴等整容手术也受到学生群体的青睐,有的是孩子要求进行整容,有的是家长主动带孩子去整容。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记者看到,不少学生是由家长带着来做整容手术的。在该医院医学美容科门诊室外的走廊里,一些家长和孩子在讨论具体的整容项目。据介绍,整个暑假期间,该科室整容手术比平时增加了40%。
“我孩子上半年期末考试成绩好,我打算让她把鼻子垫高一点,更好看。”一位正在门诊室外等待的家长说,她孩子虽然只有16岁,但是,“美丽是一种早期投资,要趁早。”
“在我们班,割双眼皮是一种流行了。”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大四学生小含告诉记者,她身边微整的同学挺多的,班里十几个女生有一半做过“微调”。“家庭条件好的,投入几万元,到韩国去整容;有的人把生活费省下来,专门等假期去做。”
吉林一位带孩子整容的家长直言,“上学期间比较清闲,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恢复,为毕业找工作和将来找对象做好准备。”
整容逐渐“低龄化”,孩子的审美观被带偏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整容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折射出日益蔓延的社会审美焦虑。
——盲目跟风整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美容科主任叶飞轮说,整容项目最好在18岁之后做,年纪太小孩子发育尚未完成,除了一些由于先天畸形确实需要修复的,不建议过早做相关整容项目。
“一些孩子和家长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叶飞轮说,在门诊中,有的孩子向他咨询整容,他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其不要过早进行手术,但是孩子却很执着,有的居然去一些小作坊整容,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
“别人的孩子都做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不然以后会吃亏的。”成都一位家长坦言。
——过度自我关注。长春市心理医院催眠研究室主任医师尹洪影认为,从心理层面来讲,整容“低龄化”是年轻人过度自我关注的一个表现。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自己身上、脸上有个小小的瑕疵,就会认为大家都能看到、觉得大家都很在意。”尹洪影说。
——价值观单一。“我从小就发现,如果长得好看,你就会得到更多的优待。长大以后发现,如果长得好看,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如果长得不那么好看,就需要后天去修补。”吉林一名大四学生小于说。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李云歌认为,当前娱乐圈整容的明星不少,一些直播平台的主播通过整容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成为被年轻人追逐的“流量”。这种“靠脸吃饭”的单一价值体系容易让部分年轻人迷失,以为“照搬”整容就能获得收益。
在一些人眼里,出众的外貌是就业、升学、找对象的“敲门砖”,提早做好容貌上的“改造”,以便将来能在竞争中胜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吕方说:“这暴露出一些人的焦虑心态,折射出价值观的单一。”
整容之前先正心,理性对待拒绝盲目
近年来,我国整容产业发展迅速。学生群体对整容的需求日益旺盛,从追求单一器官的美化到追求多方面的改善。
尹洪影说,如果孩子过度在意外貌,是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表现,需要通过“去中心化”的治疗方式来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人群中的焦点,减少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如果出现整容成瘾的现象,则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种强迫行为,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例如,如果孩子总认为自己胖,反复去抽脂,这样的强迫行为是和厌食症相关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疾病。”尹洪影说。
“外貌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让人幸福的,还是内心的修养。一个人的格局、涵养、品格等,是决定其是否生活幸福的长久关键变量。”李云歌认为,家长应该端正态度,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叶飞轮说,但也要理性对待。家长和孩子考虑整容之前要先正心,不要被社会上“整容要趁早”的错误观念所俘获。
(选自2018年9月13日新华网)
学生整容低龄化:爱美人之常情,审美莫失初心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在暑假,不少孩子都进行了外貌上的“改造”。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外貌的完美,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低龄化。“我们班一共32个人,以前是单眼皮的女生几乎全都割了双眼皮,有几个男生也去割了,现在班里单眼皮只剩下七八个人。”成都高二学生小曾这样表示。
近几年,几乎每个假期和开学季,舆论场上都会出现“学生整容”的话题。现在,学生整容低龄化再现江湖,无非是上演固定戏码。但这种情况也折射出了当下学生整容的现实普遍性,以及公众对其的较高关注度,仍需重视。现在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便是,学生整容的趋势仍在现实蔓延,也延伸出了一些青少年在心理和价值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整容”本质上没什么问题,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丽也是每一个个体的一种正当权利,应当被尊重。而且,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明,现实包容度的提升,整容本身也变成一种很正常普通的事情,并不值得过度大惊小怪。
不过,这只是宏观层面的考量,但“整容”这事聚焦到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时,可能就没那么简单和洒脱。毕竟青少年心智还不够健全,价值观还处于成长阶段,“整容”若在这一群体过于泛滥,又没有什么科学合理的引导规范,确实容易对这一群体产生实质性伤害。
对于整容,如果青少年过于追逐,家长过于支持和放纵,学校和社会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和价值传递,那确实会问题丛生。正如有媒体总结所言,现在青少年整容的现象,带来了“盲目跟风整容”“过度自我关注”“审美观被带偏”和“伤害身体健康”等问题。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整容在青少年群体中继续泛滥,大家所追求的都是那“千篇一律”的审美倾向和状态,不仅会导致审美疲劳,也会使得“个性缺失”的情况出现。如此,对于一个追求多元和崇尚多样的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这无疑也是一种灾难,会让我们的社会失了颜色,失了魅力,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景象。
这些问题和影响叠加到一起,不仅凸显了整容泛滥带给青少年的痛,还进一步触痛了青少年的价值观,甚至是未来,不仅如此,整个青少年群体的现实风气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审美逻辑,都会受影响,甚至被带偏带歪。所以,对于青少年整容,还是需要理性对待,警惕对待。
疏解这种现象的关键,不在于整不整容,而在于整容本身有没有“灵魂”。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让青少年明白,整容不是变美的唯一,其只是一种辅助品和调剂品而已,可做锦上添花,而不是变美向好的全部。从而对整容的定位以及其本质,有一个准确而实在的认识,莫被“重外貌轻内在”的坏逻辑理念所侵蚀,进而迷失了双眼。
像“高中一个班几乎全割了双眼皮”这种奇葩现象,就确实有些扯淡。每一个个体还是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认知和判断,要坚守并追求相对主流正确的价值理念。若纯粹从审美角度来说,便是不能陷入“只重面貌不重内涵”的思维误区,莫被社会上“整容要趁早”等片面激进的错误观念所俘获,最终还是要回归内心世界的澄澈。对此,学校、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引导,都不能缺位。说白了,“爱美可以,但莫失心”,这就是面对学生整容低龄化问题的最有力武器。
(选自2018年9月 12日光明网)
对校园“整容热”要有冷思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少量应届毕业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11位受访者中,6.81%接受过整容手术,而没有做过整容手术的受访者中,30.74%表示有整容意向。校园“求美”群体的不断壮大,折射出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整容从“不光彩”变得“无可厚非”,不仅年轻人热衷整容,不少70后父母也在为孩子的“求美”行为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还有人把整容当作给孩子的“开学礼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微整形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很多父母主动给学生作后盾,校园“求美”掀起热潮。那么,对校园“整容热”该怎么看?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看脸时代”,所谓“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相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帅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流行段子的背后折射出一种社会风气。现在还流行一个新名词新指标——“颜值”,用来衡量美貌度。普通人在求职、晋升、恋爱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看脸”压力。因此,选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物质日渐丰富之余,民众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先进医学技术,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颜值,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本身无可厚非。而以此悦己悦人,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宽容,也折射了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然而,“看脸时代”也是快速、浮躁社会的缩影。社会节奏急促,人们来去匆匆,无暇深交,一张美丽的面庞便是一张亮眼的名片,或可留下惊艳的关注和关照,而当美丽成为人们受教育、求职、爱情、婚姻的至关重要的砝码时,从“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到“整容改变命运”,以貌取人的“关卡”重重,一些人“畸形”的美丽观催热了整容市场,社会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重大偏移而失衡。
实际上,整容是门医疗科学。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些临床整形门诊的第一关是和心理医生接触,以判断需要调整的是容貌还是心理,但在国内,鲜少这道程序,很多人似乎闻所未闻。就拿学生整容来说,很多父母支持子女整容,却没有弄清楚究竟是容貌有瑕还是由于对自我不认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此外,整容一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医学科学规律进行。生病期间、有重大病史或正在成长发育的未成年人等不能接受整容手术;一定要选择有资质、医疗设备技术过硬的正规医院;不要贪图便宜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都是学生整容前必须知道的知识储备。
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尤为关键。一味追求“明星脸”,可能失去个性特点与自我认知,陷入疯狂整容的泥潭,给稚嫩的身心造成永久伤害,得不偿失。而无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语,还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现代流行语,无不说明,美丽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内在的素质、学养、才华、能力才是永不凋败的花朵,历久弥香。
针对校园“求美”热,一方面社会各界要积极开展健康美、自然美的宣传引导,消除就业、教育、恋爱等多环节的以貌取人的歧视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修正变异走样的美丽观念;另一方面,民众也要端正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提高自我的才干和学识,力求健康与美丽并存,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这当是校园“求美”热下不可或缺的冷思考。
(选自2018年8月28日光明网)
对“学生整容”的反思时下,整容似乎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不仅是爱美的女白领,如今连“校园一族”也成为整容大潮的生力军。近日,华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市内各大医院和整形机构咨询整形美容的就诊人数比平时增长了1倍,整形手术量增长了50%以上,而其中大部分是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医疗技术发达,对自己的容貌有不满之处,随时可以花钱整容。但是,学生利用暑假扎堆整容,不仅高中、大学毕业生,甚至于连小学生也忙起了“面子工程”,这恐怕不是一个好现象。
学生热衷整容,社会应先反思。不可否认,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就业环境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而美貌又确实可以为人赢得一些竞争的资本。有些单位 招聘条件非常苛刻,不仅要求五官端正、容貌姣好,甚至对女生三围也有一定的标准……在这样的境况下,很多人都难以摆脱焦虑,在社会普遍焦虑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就必然会被异化。
然而,整容只能为一个人寻求到“外表认同”,却不可能帮一个人提升内在素质。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陈独秀为《青年杂志》写下的创刊词《敬告青年》,就对青年一代满怀强烈 期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可以说,青年之可贵者,不只在于年轻美貌,更在于胸襟和怀抱。而青年有什么样的胸襟和怀抱,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我们的孩子,能够修炼好自己的外在美,更要多看书、多交流、多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真正的价值所在。也希望我们的整个社会能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选自2016年7月18日《陕西日报》)
【解 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整容来实现外在美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盲目从众或想通过整容来达到在某些方面一劳永逸的目的,非要外在美承载太多超越其本身的内容,则注定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失落或危害,而且学生整容泛滥带来的危害还会向国家层面延伸。因此,社会各界很有必要形成合力引导学生整容者理性思考,合理选择。以上四篇文章都将问题引向了深入,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均逻辑清晰,思辨性强,很有现实意义。
第一篇文章《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是什么催生了低龄化审美焦虑?》通过醒目的标题,将学生整容这一常见的现象评价为“低龄化审美焦虑”,将其上升到心理分析的高度,并通过标题的这一问暗示文章将详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般读者可能从未想过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样唤起读者阅读期待的标题引起了读者高度的阅读兴趣。首段语言高度概括,由现象的描述到对现象的评价在一小段文字中完成,用词准确,如“痴迷”“盲目”等词,即作者并不反对正常的整容,而是对超出一定限度的学生整容现象的分析。
文章用三个小标题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小标题“班里‘流行’割双眼皮,家长直言‘为将来做好准备’”看似只是现象的描述,但包含了对学生和家长盲目跟风的否定态度,暗示整容之风的盛行是学生和家长共同推动的。作者所列举之现象,非常具有典型性,非常充分地表现了学生追求完美,盲目跟风,家长也相信整容能为将来找工作和找对象做好准备的现象,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整容个体的“众生相”:有盲目跟风的,有追求更完美的,有不惜代价了,有微调的,有花代价去韩国,甚至节省生活费去整容的。所指出的现象涉及对象也不断扩大,由做双眼皮到重新做,从双眼皮到隆鼻、削下巴,从学生到家长。所列举的群体从高中生到大学生,整容的人群在扩展,内容在扩大,总体上给读者一种情况日渐严重,渐渐超出范围的趋势之感。第二部分在内容上紧承第一部分的现象列举,适时指出了学生整容泛滥的三个原因:盲目跟风整容,过度自我关注,价值观单一。每一原因都引出权威人士的分析,三个原因的分析几乎涵盖了低龄化整容者的心理特点,可谓切中要害。第三部分小标题为“整容之前先正心,理性对待拒绝盲目”,其实是为解决低龄化审美焦虑开出的药方,这也是此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前两个部分的充分论述,使得第三部分更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全文提出现象,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水到而渠成。
第二篇《学生整容低龄化:爱美人之常情,审美莫失初心》是对第一篇文章所涉及内容的进一步解读,因此对学生整容的现象列举更为简略,达到引出话题的目的时即止,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也和第一篇不一样,主要侧重分析整容所延伸的青少年在心理和价值观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整容给青少年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第一篇也不一样,似乎更为简单,但是也更为根本更为有力,即引导学生回归内心的澄澈,让他们明白“整容不是变美的唯一,其只是一种辅助品和调剂品而已,可做锦上添花,而不是变美向好的全部。”本文深入浅出,将可能出现的结果和盘托出,孰重孰轻,一目了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此外,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在分析问题时想读者之所想,又总能在读者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牢牢牵引读者让其沿着作者的思维轨道渐渐深入。
第三篇《对校园“整容热”要有冷思考》着重分析校园整容热背后折射的社会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指出现象,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并给予了整容者以理解,更多地将整容热的原因归咎于“看脸时代”的社会环境,甚至还对整容者体现的积极的一面给予了评价:“也折射出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再笔锋一转,批评学生整容热产生的土壤——“看脸时代”,认为“看脸时代”是快速、浮躁社会的缩影,认为是一些人“畸形”的美丽观催热了整容市场,社会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重大偏移而失衡。作者紧接着对我国整容业作为一门医疗科学缺少必要的程序进行批判:和心理医生接触,以判断需要调整的是容貌还是心理。这样对整容热产生的社会环境进行批判,可谓是釜底抽薪,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个人的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的原因派生出来的。
第四篇《对“学生整容”的反思》和第三篇类似,也重点关注引起学生整容热的社会原因,只不过,本篇文章将国家与学生群体看成是命运的共同体,更强调了学生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这无疑更能起到警醒读者的作用。文章认为“学生热衷整容,社会应先反思。”是社会异化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应有更多的责任担当,而学生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未来,因此社会更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逻辑严密,文章内容简洁,论证有力。
当很多人愿意顶着经济压力,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整容,往往就不单单是个人的原因,背后可能还有被其他因素绑架的深层原因。这四篇文章都没有浮于事情的表面,而是据此进行了深挖,因此这四篇文章至少能给我们在如何深入思考方面以如下启示:对一种社会现象要有全面深入的思考,就不能满足于表面,要知其利弊,要多方联系,由表及里,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