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一戏

2018-11-21 21:03:28管弦
火花 2018年7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剪纸

管弦

皮影戏

皮影戏。

当这三个字跳将出来,那巧兮倩兮的美人儿、咿咿呀呀的唱腔、若隐若现的景色,便翩然而至了。心,仿佛慢慢地经过了一个隧道,古朴、灵动、深远的画面不断涌现着,宛若一场场美梦。灯,一下子亮了。

是的,我喜欢注视那样一团纯净的明亮。这旧称“影子戏”“灯影戏”的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等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燃烧的蜡烛或酒精等各类光源照射下,用隔亮布表演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或方言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投射映到白色幕布上,成为“隔帘说书,一口道尽千古事;影子乱弹,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源于两千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传至西亚和欧洲,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有关皮影戏渊源的最早记载来自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汉武帝悲痛不已,乃至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日出门,李少翁在路边看到一个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他心中一动,回家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李少翁围方帷、掌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李夫人袅娜的身影在幕围后面徐徐舞动起来,汉武帝顿时泪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姗姗而来。”李氏好像还在他身边一样。就此,汉武帝对棉帛影像玩偶爱不释手,身心渐渐如常。

想那比深似海的侯门还要深的皇宫中,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真是令人心生慰藉。棉帛影像玩偶形成了皮影戏的雏形,再慢慢发展成为皮制,配上音乐唱腔,形成了皮影戏。“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温柔缱绻的情感,让皮影戏有了纯粹和简洁的源头,如清流一般,漫过悠长繁芜的历史,源远流长。

到了宋代,皮影戏已在中国城市中普及。宋代学者高承编撰的一部专记事物原始之属的《事物纪原》中,对皮影戏的记载也简单直白,他说:“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讲三国者,或采说加以缘饰,做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焉。”元代和明代以后,皮影戏遍布中国农村。清代,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制作造型、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演出常常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常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的盛景。

在皮影戏演绎的浩荡之风中,人们对皮影的制作工序和材质色调的要求,也始终如一地追求着本真和自然。皮影的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人们最看重选皮这个初始阶段和敷彩这个关键步骤。选皮优质,整张皮影便有了隽永的基础;敷彩漂亮,整张皮影便有了光亮的升华。人们选取的往往是纯天然的材料。

皮影之皮首选的是健康年轻而毛色黑亮的驴皮,因此资深艺人也常常把皮影戏叫做“驴皮影”,将驴皮洗清、刮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开始制作了。驴皮厚薄适中、质坚柔韧、光滑平整、透明度高、容易上色,那高强的韧度,更是让驴皮可以被反复使用。

驴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列在兽部,“兽者四足而毛之总称,地产也。豢养者谓之畜。”驴天性温和良善、无暴戾之气,其肉、皮、骨、蹄等均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李时珍说驴“气味甘,凉,无毒”,能“补血益气,治远年劳损,煮汁空心饮。疗痔引虫”。“有褐、黑、白三色,入药以黑者为良。”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来说,黑色入肾,故食用黑色者,更能强肾固本。

由此足见选用驴皮的皮影制作人的智慧和讲究了,像驴皮这样的温良补益之物,用之于人,有利于调养身心;用之于物,有利于物尽其才;放于空间,有利于气场的平和与风水的顺达。身体气血通畅,周围气场平和,身心气息与周边环境相融相和,便人心俱宁,万物均安。所以,常见皮影艺人身板硬朗,中气十足,长寿者居多。

当然,用驴皮制作皮影,成本较高,因此也有选用牛皮的。牛可以“安中益气,养脾胃”,也具温良之气味和性情,其卦象也体现了这一点。“牛在畜属土,在卦属坤,土缓而和,其性顺也。”牛为六畜之一,六畜为马、牛、鸡、羊、犬、豕,《本草纲目》中把鸡列在禽部,把马、牛、羊、犬、豕列在兽部。禽兽两字经常连在一起使用,也有出于此处的原因吧。六畜中,鸡被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鸡皮面积较小,不方便成为皮影的材质。马、牛、羊、犬被列为中品,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遏病补虚羸。马气味辛而苦冷、羊气味苦有大热、犬气味咸酸,都不是合适的皮影皮选。被列为“下品”的是豕,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豕就是猪,“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所以,哪怕猪是比较常见的,人们一般都不会选用猪皮做皮影之皮的。

进入皮影制作的敷彩阶段,就不仅可以看到人们的智慧和讲究,还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一定要选用天然的本草做颜料上色。例如,从桃花、凤仙花、红茶花中提取红色,从甘菊、黄芪中提取黄色,从侧柏叶、兰草中提取绿色,从杜仲皮、黑芝麻中提取黑色,等等。这些魅力无穷的花草树木,有的可以护肌肤、润颜色,有的可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有的可以化湿、辟浊、醒脾,有的可以健胃、安神、补气。聪明的人儿,知道把这植物精华提取出来,染在驴皮或牛皮上。而身心,也在接触这些天然之物时,充满了安详和欢愉。

于是,把持这样纯正瑰丽的材质制成的皮影,变成了一种享受。

我曾在湖南省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享受过这样的盛宴。那是2011年的12月,株洲市庆祝中国皮影戏申遗成功。在这之前的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六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天,当那一团明亮的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我忍不住登上台,和皮影戏艺人们一起表演。手执把控皮影的竹制小棍,口唱表达情节的诗词话语,脚踩渲染气氛的制动锣鼓。我和艺人们的配合,竟然非常默契。原来,艺术的种子,早就深藏于心,只待明媚灿烂之时,便卓然迸发。我们表演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当音韵缭绕,当手起影落,当蝴蝶飞出,我看到那相爱的男女,执手相伴在辽阔的原野之中,在天高地阔和风轻云淡的风采中,展示着人生的无限风光。

真是美到泪水掉下来。

突然想起电影《大明宫词》里的皮影戏场景了。剧中李治与贺兰氏表演的皮影戏改编自《秋胡戏妻》,故事结尾处,秋胡的妻子不堪忍受调戏自己的居然是离别三年的丈夫,选择自杀。而那丈夫对妻子说的经典台词是“你的错误在于你美若天仙”。巧合的是,太平公主最后也选择了自杀,自杀前,她和李隆基一起,也表演了那场皮影戏,戳中泪点的,依然是“你的错误在于你美若天仙”。

皮影戏,也是“美若天仙”啊。因为“美若天仙”,才会经历种种磨难吧。例如:清代末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人们在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皮影戏、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受到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社会动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皮影行业也万户凋零、一蹶不振;“文革”时,皮影艺术遭“破四旧”等噩运。但是,皮影戏终究还是保留下来了,并依然枝繁叶盛,她的始终不渝的天然、纯净,真的令她“美若天仙”。

听,几声箫鼓,古韵新辞唤起,方寸显坤乾。看,金风敛,幕中影,皆是绝胜。想,云腴里,寻芳迹,美在九重天。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时而,温婉朦胧的女子广舒长袖,尽诉脉脉柔情;时而,厉兵秣马的古时军队兵戈操练,吼出阵阵杀声。

有哪一种美,可以如此大气和广阔?

剪纸

一张纸,可以呈现万水千山、万千岁月,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那天,在湖南省株洲市剪纸艺人周师傅家中,我看到她和她的家人们几刀剪下去,一幅高山流水,一幅花好月圆,一幅春江花月夜,就跃然纸上了。一张纸儿,就是这样,在双手的划拨指点下,承载了宽广的气度和似水的情怀。

我不禁细细端详起纸、剪刀、刻刀来,看着他们在艺人的手中灵巧地跳跃变幻,我思绪如烟,剪纸这样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来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传承延续了多少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啊。周师傅告诉我,在纸张还没有被发明的时候,剪、刻艺术就已经很流行了。

那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树叶上剪刻纹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的故事“剪桐封弟”,就展示了剪刻艺术。西周初期,周武王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诵,次子名叔虞。周武王驾崩后,由长子诵继位,史称周成王。当时,周成王和弟弟叔虞都未成人。一次,兄弟二人玩游戏,周成王将桐叶剪成圭状,并告诉弟弟:“以这个封你到唐地为侯。”圭,古时写作珪,是古代帝王典礼时手执的一种上圆下方的长形玉制礼器,象征高贵,表示信符,用于区分爵位等级。后来,周成王真的将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就是载入史册的“唐叔虞”,晋国的开国始祖。

剪桐这一手法和战国时期出现在皮革、银箔等物品上的镂空刻花一样,都与纸张产生后的剪纸同出一辙,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剪纸的起源。由此,剪纸艺术在平和、友爱、礼让的氛围中展开,并在岁月之河中,始终摇曳着和美的芬芳。

有了纸张后,剪纸艺术自然如雨后春笋,更加生机勃勃了。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公元386至581年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剪折方式和单独成象的处理手法。可见,剪纸最早的表现手段和技巧,在这个时期就比较成熟了。

宋代造纸业的成熟和纸品名目的繁多,促进了剪纸的发展,例如,有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有贴于窗户、门栈、屋顶的窗花、柜花、棚顶花,有刺绣、雕刻的花样,有用于灯彩、茶盏、扇面的装饰等。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如陶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皮影戏皮影制作采用剪纸的形式,用兽皮制作成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用剪纸的阴刻阳刻技法,注重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等,剪纸越来越广为人知。

明代和清代是剪纸手工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皇亲国戚也离不开剪纸,如故宫坤宁宫里,宫殿前后窗的窗纸,宫内墙壁表层、四角的“囍”字角花,顶棚中心的龙凤团花,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外层等处都是剪纸裱糊或贴制的,精致而豪华。剪纸就是这样,一直平稳持续地发展着,从中国走向了世界。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周师傅家中的窗上、门上,也贴着年年有鱼(余)的剪纸,那鱼儿的模样儿真像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飘逸、绚美、丰盈。在鱼尾卷起的海浪中,我想起了安徒生。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剪纸艺人。他创作童话的方式经常是一边剪纸一边讲故事,口传故事和剪纸图形互动共生,他把那颗天才而敏感的心感受到的事物都融入了剪纸,一生创作了一千多幅剪纸作品,被誉为北欧现代剪纸之父。安徒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北欧传统剪纸,主要用于纪念性的人像剪影。而人像剪影式剪纸传统,也是中国乡村妇女传统的剪纸方式。

我开始剪刻简单的图案,捧着那轻盈洁净的纸儿,我满心欢喜。我觉得,用纸儿来承载剪纸的内涵,真是太恰当不过了。纸,是甘、平、无毒的,它最原始最主要的材质是竹子。竹子不仅具备有力有节、刚正不阿、高洁满腹、不落世俗的气度,对于人的身体也很有帮助,它性味甘淡,微寒,可以清热除烦、化痰开郁、镇惊利窍等,美丽、高洁、实用在它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竹子最早是以汗青形式出现的,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其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以方便书写,避免虫蛀,称为汗青,也叫杀青。后来有了幡纸,幡纸是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这些,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得很详细:“古者编竹炙青书字,谓之汗青,故简策字皆从竹。至秦汉间以缯帛书事,谓之幡纸,故纸字从糸,或从巾也。从氏,谐声也。刘熙释名云:纸者砥也,其平如砥也。”

蔡伦造纸选取的材质也环保而健康,“东汉和帝时,耒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鱼网、麻缯,煮烂造纸,天下及通用之。”难怪剪纸这样的全民性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除了延续的始终是和美,代表的是喜庆、进步、发展之外,也是健康吉祥的象征。

我剪出了几张幼稚的图像,和已是古稀之年的周师傅一起,捧在手心里,对着光细细瞧着、品着。我们都像孩子一样欢笑着。快乐,早已经将我们包围。我明白剪纸的技巧,更懂得剪纸带来的欢愉。剪、刻是剪纸中重要的一环,须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密后疏,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以达到“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境界。在这样的过程中,心专注着,脑思考着,手操作着,身心都得到细致的锻炼,愉悦、灵动、从容,便紧紧地与我们相随。

多么安详的剪纸时光。世间所有的烦恼,早就在那一折一剪一刻中,消失殆尽了。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剪纸
我们来演皮影戏
大灰狼画报(2022年6期)2022-08-06 07:39:30
皮影戏
剪纸
文苑(2020年4期)2020-11-22 13:45:55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的来历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