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富强:交通领域改革助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8-11-21 08:03张旭东
今日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青藏铁路交通改革开放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旭东

“道路通,百业兴。”这句精炼的话语,道出了交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紧密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路通,百业兴。”这句精炼的话语,道出了交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紧密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几何时,中国通往世界的空中航线十分有限,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出行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水运受制于船舶陈旧和港口吞吐能力的制约,公路建设更在巨额投资建设资金的门槛前徘徊不前。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件”,还是经营管理的“软件”,抑或是推动交通发展的科学技术,再或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国交通领域都有太多的薄弱环节,而这些短板也成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努力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交通可谓旧貌换新颜。如今,C919大型客机和AG600大型水上飞机翱翔于天际,中国人自主发展大型客机和水上飞机的梦想得以实现;宁昆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条条铁路干线的建成,尤其是高铁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铁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源源不断为国家强盛提供动力;中国水路航运的崛起,以青岛智能港等为代表的中国港口,成为自动化和信息化时代物流业世界顶尖水平的代表。中国船舶工业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梯队;刚刚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强心剂,中国的桥梁和公路建设继续跨上新的台阶。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一句话,然而让改革初期的人们接受这一理念并不像今天这样看起来易如反掌。交通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先行领域和战略支撑。交通领域的改革,是中国改革进程的缩影,而总结交通改革40年的经验,回顾这一不平凡的历程,对于建成世界领先、人民满意、有效支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管齐下:“软硬件”须同时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总体上相当陈旧,管理上也有诸多不足。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交通的制约瓶颈效应就显得十分突出。看待交通领域的发展,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看到中国交通发展相对于自身的显著进步,而且要进行“横向比较”,对比交通发展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

交通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条件。没有充分发展的交通设施和服务提升,改革开放就很难扩大下去,经济发展就缺少足够的支撑。交通也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外国政治家、企业家和游客来到中国,首先会接触到中国的机场、火车站、港口口岸,会比较各方面的设施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水平的高低,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吸引外资和推动国际合作有直接影响。

以民用航空为例,尽管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民航的现状与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内旅客时常抱怨、国外来访者的批评甚多。实际上,这并不简单是哪一方的责任,而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结构失调的客观反映。在高速的经济发展压力下,民航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软硬件方面的建设跟不上急速发展的节奏,就容易酿成更大的事故。

1992年发生的“南京空难”是刻骨铭心的教训。当年7月31日,中国通用航空公司由南京飞往厦门的GP7552次航班2755号雅克42型飞机,在南京机场起飞时冲出跑道,撞向机场的防护堤,起火爆炸,机身断裂成三截。机上12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死亡107人。此次飞机失事并非偶然,与航空公司长期以来管理混乱,甚至部分负责人渎职不作为密切相关,一些主管部门在接到来自基层的反映材料后也没有引起重视。

民航存在的问题,铁路、公路、水运等各交通领域都一定程度存在,在结合国家财政情况和发展规划,投资资金和人力物力兴建基础设施,对老化运输工具和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同时,必须非常注重安全事故的防范、服务质量提升、干部和人才培养、经营管理体制革新等方面的工作。令人欣慰的是,2017年,民航全年实现运输飞行1059万小时、436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0.1%,年运输飞行总量首次突破千万小时,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各项安全指标均好于预期。近年来铁路也没有再发生令人痛心的重大安全事故。

然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使中国各方面的建设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中国改革指明努力的方向。包括民航、铁路在内的各种交通服务,都应该以国际高标准为目标,而不能沾沾自喜于自身取得的进步。例如,中国航班的总体准点率还有待提升,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舒适度与其他交通的接驳便利度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应该努力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和运输服务的质量,革新经营管理制度,降低运行成本,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应狠抓科学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在生产核心关键技术上争取不断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生产,提升各项交通领域重点产品的国产化水平和能力,为建设交通强国夯实基础。

战略支撑:配合国家重大决策规划

对于中国而言,交通设施尤其是铁路,不仅要助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算好“经济账”,同时更要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规划,算好“政治账”。在这方面,青藏铁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范。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巩固边疆、发展边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铁路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青藏铁路的修建,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对西藏的繁荣发展,巩固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海拔高、空气稀薄、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如何能使西藏与内地连通起来,让中央和内地各兄弟省份帮助西藏快速发展,让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仅事关边疆和少数民族的繁荣振兴,更关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战略安全。1958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建设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重要决策,历经近三十载,1984年5月,这段铁路终于建成通车。然而,从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铁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的制约,只能等待更好的时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科技水平也大幅提高,具备了继续修建青藏铁路的条件。中共中央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局出发,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提出了修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宏伟目标。

青藏铁路的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可以说,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中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施工难度之大,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在世界铁路建设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就是在如此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中国用5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这样一条长1100多公里的高原铁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工程建设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大量科学实验,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连接广西和云南的南昆铁路。作为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干线,它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至贵州盘县红果镇,全长874公里。这条在艰险山区修建的大干线,全线修建桥梁达到447座、隧道共计258个,从1990年12月正式开工,1997年12月开通运营。这条铁路的建成运行,对支援广西和云南两省份的少数民族发展、开辟西南通路,意义十分重大。例如国家脱贫的重点攻坚地区的广西百色,90%以上是山区,当地民众生活十分贫苦,人均收入很低。通过修建铁路,各种农产品就可以运出去,工业品和物资产品就能够运进来,脱贫也就有了希望。在当前国家脱贫减贫的攻坚阶段,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领域,要用强有力的改革和战略性的投入,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铺路,促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交通领域,中国的交通事业虽然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在运输服务、科技创新、绿色交通、开放合作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设交通强国,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未来的交通发展,要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继续努力提升效率,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广智慧交通,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国。

深圳盐田区盐田港

猜你喜欢
青藏铁路交通改革开放
青藏铁路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