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峰
农历八月份的那轮月亮挂上天空的时候,桂花花团锦簇,花香在空气里如一枚枚小炸弹,时不时爆炸几颗。一炸,便把香气嘟哝出去了。这花香宛若一双婴儿的小手,温润着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多么适意。
彩英阿婆围着布襕,拿着佛珠,身边放着家箜篮,坐在桂花树下,每念完一遍心经,便东嗅一下西嗅一下,自言自语道,“香,真香。”孩子们经过她家门口,推开虚掩的墙门,张望一下,看看阿婆在干吗,有没有在念经。或者孩子们进去,向阿婆讨一枝桂花,回家置于瓶中,养养鼻子。
这时节的鸡鸡狗狗也雀跃起来,见了面互相招呼,嗅嗅头嗅嗅脚,琢磨对方是否已经享受过主人家的油水。比鸡鸡狗狗们更欢喜的是孩子们,每天晚上仰望着月亮一点一点圆起来,终于圆成了一枚咸蛋黄,哦,八月十六到了。
母亲先于半个月前就准备了几卷筒头的苏式月饼,一筒六只,每只月饼嵌着红丝绿丝,裹着冰糖、花生仁、核桃仁,母亲用一只果篮高高悬挂在屋梁上,反复告诫孩子们不要干坏事。
那天的伙食特别美味,早上父母分给孩子们每人一块水溻糕当早餐,那是一种三角形的大糕,咬起来又厚实又松软,甜的,又分了一只月饼当点心,用油纸包起来。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拿出来吃,月饼坐在手掌上,一层层薄如翼的皮,一片片地揭一片片地吃,腮下托着,一点点的月饼碎屑都不放过,用舌尖卷得干干净净。馅儿甜腻腻的,那个时候,每个孩子都喜欢吃甜,只怕不够甜,吃完了,把油纸夹在书页里,几天后书页油油的,有一股子饼香会渗出来。
鸭子芋艿是八月十六的当家菜,母亲做得得心应手。芋艿是芋艿籽,不是芋艿头,先把鸭子焯去血水,从下午开始炖,炖了一半时辰后,放进芋艿,再放进羊尾笋,芋艿和笋吸纳了鸭子的肥腻,要油有油,要肉有肉,要笋有笋,还可放几颗嫩嫩的小菜芯,母亲把当家菜端上桌后,撒一把晾干的桂花,哇,味道有了,颜色有了,香气也有了,要多好吃就有多好吃。鸡鸡狗狗们闻到了鸭子芋艿的香气,围在桌边,鸡负责转圈,狗负责甩尾巴,瞪着鸡眼狗眼,一眨也不眨。我把吃剩的鸭肉骨头扔给狗,转眼不见,欢奔着咬着骨头躲到角落啃去了。鸡还“咯咯咯,咯咯咯”抖着羽毛毫不羞赧地等待着,我只得不好意思地把吃得光滑干净的骨头也扔一根给鸡啄啄。
晚饭后,父亲端出桌子,置于道地,月亮亮如白昼,桂花散发着幽香,一人两只月饼,手掌摊着,吃着聊着,月亮上的嫦娥和吴刚砍桂花树,孩子们听得都起了耳茧。那次父亲告诉孩子们,为什么家乡的中秋节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八月十六呢?据说,明朝中叶年间,戚继光率军在家乡沿海平倭寇,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大获全胜。第二天夜里,军民同庆抗倭的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此后,家乡的百姓便将中秋节改期至八月十六。
等到后来,筒装的苏式月饼花样也多起来了,苔菜、五仁、核桃、芝麻,又有了广月,莲蓉、火腿、蛋黄、水果。有一年的八月十六,我去城里的同学家做客,已经想不起做客的原因。露天的阳台,月华如水,远处飘来桂花的香气,若有若无,同学的姐姐拆出一只硕大的月饼,好大的广月,像脸盆那样大,她拿着一把刀,一人一块地分,我战战兢兢地接过来,激动得都不知如何去消受它。那时候我生活在茶场,地域上比起乡下似乎有些优势,但比起小城,优势就消失了,模模糊糊夹杂了孩子的自卑在里边。很多年后,我碰到那个同学,她早想不起这茬事,不知为什么,我却深深地记着它,那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大最好吃的广式月饼。
八月十六过去了许久,孩子们摩挲着留在书页里的油印,回味月饼的味道。桂花在树上再也待不住了,风稍稍一吹,就要掉下来了。彩英阿婆拿出一块宽阔如席的印花蓝布,铺在树下,她吩咐小孩子们“一、二、三”帮她摇树,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滚落在印花蓝布上,朱红色的金桂碎米一般,红且圆润,阿婆收集在一个搪口杯里,她犒劳孩子们一人一杯茶,撒一点点白糖和一二朵桂花,孩子们用筷溜来溜去,把糖溜散,用筷尖尝尝味道,又香又甜。阿婆把桂花置于密封的瓶内,晾干待用,秋天的香气至来年的春天还不绝如缕。
把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白糖浸渍,拌在一起,就叫糖桂花。糖桂花是百搭,喜欢吃甜食的人,任意的甜食去搭一下,糖桂花都不会生气,吃起来又香又甜。元宵节,母亲煮甜酒酿汤圆,撒上星星点点的糖桂花,家里的狗闻香而叫,叫了几声又跑出门去叫,惹得邻居的狗不明所以地也叫了起来,此起彼伏,中了奖一样,喜气洋洋。路人好奇进门一看,原来在吃酒酿圆子,母亲忙盛上一碗,招呼他坐下吃上一碗。
桂花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百年前,是属于传统的美味糕点。把糯米粉搓成一颗颗小圆球,放进印糕板中,两块印糕板一夹,桂花糕就做成了,带着印糕板上鱼啊花啊的花纹,再放进镬里蒸上一蒸,桂花糕软糯又香甜,咬一口,滋味绵长。
蜜汁糯米藕是菜也是甜品,把人往死里甜的那种甜。把桂花、糖还有糯米拌在一起,塞进鲜莲藕的孔隙中,竖起来墩一下,让桂花、糖和糯米顺着孔隙下去,放入镬中蒸熟,再切成厚厚的一片一片,再淋上蜂蜜,不规则的藕眼里,糯米晶莹剔透,桂花的香气回荡在藕孔里,钻进胃中,引诱你去吃一块,又吃一块,一丝,又一丝拔出来,是我见犹怜的藕断丝连,这是属于《红楼梦》里的美食。
桂花盛开时,微小而肥厚的花瓣像小小的铃铛,金桂就是金铃铛,挂在树上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细细的响声,香气近嗅密集繁复,远闻似有若无捉迷藏似的。桂花有丹桂、金桂和月桂,还有几个我说不出的品种,花型小而椭圆,花瓣肥厚,丹桂和金桂香气浓郁,月桂淡雅可人。村东的阿军,父亲是大队干部,他家的庭前种着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取玉、堂、富、贵的谐音,想必有吉祥的意思在里边,可偏偏就不吉祥。生个大儿子是个傻子,二儿子阿军是个混世魔王,仗着父亲是大队干部,吃喝玩乐还跟人打架,把人打残了,把自己也打进牢里去了,哪里还有玉堂富贵,彩英阿婆说这是作孽啊,花神也护不了他。
桂花开放的那一段时间,虽然已经入秋,天气却蒸腾湿热,所以在江南有“桂花蒸”之称。母亲说起桂花蒸的时候,我还以为要蒸桂花糕,还巴不得多蒸蒸。阿婆说,这桂花蒸其实是秋老虎,吓得我再也不提蒸桂花了。
后来看到丰子恺有一幅漫画《桂花蒸》,朋友问我画中有没有桂花,是两个赤膊的男子坐在凳子上摇着蒲扇聊天,又问我是不是两个人商量着如何蒸桂花。我大笑。后来张爱玲在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里,一开头引用了炎樱的话,“秋是一个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厨里吹箫调,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热又熟又清又湿”,以声音状拟触觉,感官一下子互通了。
桂花蒸,多么诗意的说法,在桂花飘香的秋天,宁愿被它蒸上一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