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艳丽 付冬雪
[摘 要]本文以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结合“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让线上最新资源和线下师生互动达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完成教—学—导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99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2-0-02
0 引 言
2012年,在第5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杨首次提到了“互联网+”这个概念。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出“互联网+”的具体内涵,即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种行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郑重旗帜鲜明地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互联网+”成为新兴热词。“互联网+”在现代教育中已积极探索,如许多高校都相继开展慕课、微课等在线教育,网易云课堂和腾讯课堂也推出了很多线上课程,让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方式走向开放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取学习、共享知识。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是当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1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
所谓的“互联网+”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发挥互联网的“赋能”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创造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和实现工作的新型经济发展形式。“互联网+”不仅适用于生产制造业,还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催生了一些新型的产业形态,新的产业及服务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沟通方式、利益诉求渠道,网络舆情的非理性、网络行为的复杂性给服务型政府的良性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给经济形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结构变迁,不但改变了社会结构,而且让各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 “互联网+”时代给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2.1 知识数据化,很难找到有用的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让浩如烟海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并存储,更具有扩展性和可靠性,并且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导致授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受到极大挑战。如何从海量的信息挑选出有用的信息,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出优秀的教学资源,给现代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 数据结构化,让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融合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体进行碎片化学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世界不再隔绝,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使这些知识变得更加完整、更有秩序、更有关联性。传统的“灌輸式”讲授方法时刻处于不断变革和瓦解中,单一的知识传递方式需要向现代更为科学的多向度立体式转变。
2.3 结构数据的智能化,让师生深陷“互联网”泥淖
如何查找知识是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取知识的关键,数据检索是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的学习能力,数据在互联网时代就是“资源”,结构化的数据库就是“资产”,获得更多的知识就是“资本”。如今不管愿意不愿意,师生都深陷“互联网+”的泥淖难以逃脱,似乎离开了互联网时代的“资产”和“资源”,会出现不会教学、不会学习的尴尬局面,无论是搜索资料,还是完成作业,都深度依赖电子产品。信息泛滥使网络成为一个思想的“大染缸”,使师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受到挑战,很多与社会实践脱节的、传统的教学内容处于尴尬的局面,无法达到学以致用。
3 “互联网+”时代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没有在根本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度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以具体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教学环境为背景,结合教学各要素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其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的教学结构形式。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板书和多媒体器材的辅助,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器材等媒体仍发挥着辅助工具的效果。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的管控能力有所提升,但经常会忽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教学机构中,教师一味强调向学生灌输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思想被束缚,从而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4 “互联网+”时代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4.1 改革教学时间,改变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被网络信息包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手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和学习工具。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有必要分割传统的教学时间,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浓缩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有限的上课时间。在保证课程完整性、实用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TIM、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进行师生互动,变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可以加入在线游戏、有奖抢答等多种师生互动环节,创新教学模式,缩短教师理论教学时间,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4.2 创建自适应学习环境
自适应学习,主要指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实例或场域,通过学习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最终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校应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让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有效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让学习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求知伴随终生,让学习无处不在。
在保证网速的基础上,校园需要实现网络全覆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新闻资讯,随时关注国内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以及公众的满意度。
4.3 线上教学与线下指导紧密结合,无缝衔接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管理部门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会发布大量的公共管理信息,为政府与民众进一步沟通和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为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材料。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得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可以获得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材料及案例分析,可以获得国内外时事评论等资源。各种互联网资源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表现出来,为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提供了不一样的学习感悟。
线上教学主要通过在线教学方式将师生紧密连接起来,通过交流平台获得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等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辅导和答疑。线下指导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公共事业管理论坛,由专门教师负责管理与指导,保证论坛的专业性,师生均可发表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帖子。教师还可以设置具有代表性,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公共管理案例,形成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库,为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提供优秀、经典的教学素材。
5 结 语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获取、记忆、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各种资源的整合流通,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危机感。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需要改革高校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自适应学习环境,坚持线上学习和线下指导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导”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普遍性”三性合一的课程教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双敏.公共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杨月君,李妙然.基于网络课程视角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
[3]万方.网络互动在公共管理学课程重点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4]彭正波.“互聯网+”背景下的公共管理专业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5]孙晓华.“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以《广告设计》为例[J].艺术科技,2016(7).
[6]徐双敏.“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公共管理学》为例[J].高等教育评论,2015(2).
[7]张阿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高教论坛,2016(10).
[8]张雪英.“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