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当代国际体系处于加速调整、变动态势。基本呈现美国处于体系顶极,其他主要大国升至体系上层的复合状态。学界主要基于既有的“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等共识思维来研究当代国际体系变动状况。国内学界和西方主流观点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多极化趋势”加快和“单一顶极”时刻持续观点的对立。研究发现,国际体系本体仍在延续,以主权为基本国际原则,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仍然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际体系要素发生着明显的变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仍基本保持着。
关键词:国际体系;多极化趋势;单一顶极;体系本体;体系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043-03
一、问题的提出
斯威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确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尽管随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基本也是维持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划分利益的均衡格局。1945年确定的雅尔塔体系,将国际体系带入两极对立的状态。此后50年里,国际体系一直在两极化的态势中运行。直至冷战结束后,当代国际体系才面临着加速调整、转型的态势。任何时期国际体系的设定,都是为当时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区域或国际活动提供基本的活动环境及约束条件。国际体系调整或转型的方向、速度和途径都会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影响各国际行为主体的活动政策和利益。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及模式复杂交错,互动机制不断加强,也会促使国际体系加速变更、转型。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崛起与传统力量中心相对衰落的态势加速,国际体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较为显著的变动之中。过去十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直接加剧了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构成一定的压力。当代国际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是什么因素促使国际体系加速调整、转型?在国际体系加速变更、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及趋势?
二、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国际体系是种抽象的概念,实质上是指以各国际行为主体为基本单元集合而成的系统网络。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国际体系是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按照既定的国际行为准则,有规律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统一集合体。学界关于国际体系转型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两块:一是研究体系本体转型,另外是研究体系要素的转型。前者指体系本身发生变化,后者指体系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杨洁勉将国际体系的界定分为学术类与政治类。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基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立论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侧重从学术理论层面来分析国际体系及其构成。国内有关学者则强调国际体系的政治性,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彼此进行互动的主要世界大国,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从侧面突出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等级制度结构。而国际体系转型不仅是指体系本身发生变化,同时指体系要素的变化。也就是说由于体系要素的变动带来体系本身的延续变化。从状态说角度来看,国际体系是对国际关系整体状况的一种概述,是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是指有规则、有机制并且分享共同价值和方向的一种稳定态势。
冷战结束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际体系转型或调整的既有判断主要围绕“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多极格局”等理念展开。但每当提及当代国际体系到底呈现怎样的状态或者是否已经转型,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在国际学术界存在一种主流的观点,冷战至今的国际体系仍是在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美国处于国际权力结构的顶端。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这种“单极时刻”的趋势和声音会进一步延续并增强。美国新保守学派代表人物威廉·沃尔福思认为单极状态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与人们以往的认识相反,它比多极或两极状态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西方主流声音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亨廷顿提出“单一多极”的国际体系观点,认为当代国际体系并不是美国单一主导的单极体系,而是美国处于体系顶峰,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处于体系中上层的复合体。约瑟夫·奈则认为,既然国际体系是一个复合体,不同单一国际行为主体在军事、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的极数。由此,可以做出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相对在各个维度上,所保持着更高、更为均衡的极数,而新兴国家在经济、科技维度上的极数增长较快,但文化、政治制度等软性维度层面的极数增长较为缓慢。
简而言之,以主权为原则、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依然是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但是,当前国际体系结构中一超走弱、多强易位的权力消长态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而愈发明显。
三、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因机制
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主要是从国际体系要素和国际体系结构变更角度来观察的。追究其转型的动因,主要从硬实力竞争、软实力较量以及区域因素三个维度来看。
首先,以经济和科技为代表的硬实力竞争加速当代国际体系变更、转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际行为主体利益融合程度加深。在原先国际体系框架下,各国际行为主体相互博弈的成本增加,由此寻找新的合作点和竞争机制,从而加速原有的合作体系机制变更、调整。国家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是国际体系产生、变动乃至解体的根本原因。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力的较量。历史上国际体系的确立,包括二战结束后确定的雅尔塔体系,都是大国间基于实力对比进行的利益分配。只是在不同的体系框架之下,能够以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大国数量上表现不同。另一方面,从经济和科技竞争角度来看,经濟全球化也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从而拉开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和主要新兴大国能够把握全球化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实力不断巩固更新。这样,世界主要大国始终往体系上层攀爬,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发展动力不足而落入体系边缘。
其次,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实力较量也是加速当代国际体系调整、变更的隐性动因。近年来,世界对传统东亚儒家文化复苏形势给予高度关注。与传统的西方宗教教义、情怀截然不同的是,儒家文明强调家国一体,突出大一统和社会稳定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在当下西方世界难民潮、民族自决活动迭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射,令传统世界中心国家得以警醒和反思。更让人注意到的是,以传统儒家精神文明为载体和以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为指导的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和学习,预示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再次复苏并彰显着无限的活力。这也为部分学者对当代国际体系变动、转型的观察提供文化层面的软性思维。
再次,区域动荡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和平”崛起。历史上每次国际体系转型都要经历战争或革命的洗礼。当代国际体系的变动也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区域摩擦与战火冲突。传统力量中心长期卷入中东地区,对新兴国家的崛起牵制力量不足。新兴国家则要求更多平等、自由的国际活动空间,由此推动国际体系不断地调整。当代国际体系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维持着的单极秩序,这种体系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无一国家可以全方位跟美国抗衡。没有任何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维度的极数都强于美国。然而,9·11事件爆发,美国再次卷入中东地区和反恐活动,随后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从这两方面来看,世界中心呈现出一定的衰落趋势。与此同时,主要新兴国家经济动能势头猛进,国内民生保障等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事务,主要新兴经济实体在这个单极体系上越爬越高。
四、结论与讨论
国际治理体系是指维护国际体系秩序的制度性安排,是与国际体系中的威胁性质高度相关的,其具体体现就是国际制度。冷战时期以及冷战之前,国际制度所要维护的一般限于传统安全领域,而自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上非传统安全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更是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二战后形成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难以应对新的挑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二战后所形成的一整套国际机制仍然在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陆续对原有的国际制度做了改革和增补,这其中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以及G20机制的形成为突出特征。但是这些改革和增补是在原有机制下所进行的,也就是说并没有突破之前国际制度的框架,所以就体系制度这一要素来看,当今国际体系制度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而且还将持续运作一段时间。
从影响国际体系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体系结构、体系制度和体系文化是构成国际体系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决定性的变化都会导致国际体系的转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就能导致国际体系的转变,那么事物和其构成要素之间就构成了替换关系,其实不然,体系结构、体系制度、体系文化都可以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而国际体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体系结构、体系制度和体系文化都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体系结构的决定性变化会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但是国际体系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体系结构的变化。举例来说,冷战后两极格局的变化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和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形成,但是并没有带来体系制度上的转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作用,洛克文化也没有演变成康德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三者在相当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际体系中体系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制度和文化观念上的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体系制度或者体系文化的变化也往往会导致其他两者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为此,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国际体系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但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丰.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角色定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30(02):1-16
[2]高金锢,顾德欣.国际战略学概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225.
[3]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01):1-13.
[4]秦亚青.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5-7.
[5]William 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J].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No.1,Summer,1999:5-41.
[6]Samuel P.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J].Foreign Affairs,Vol.78,No.2,March /April 1999:35-49.
[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01):1-13.
[8]ZakariaF.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the Newsweek,May 9,2005.
[9]麗萨·马丁,贝斯·西蒙斯.国际制度[M].黄仁伟,蔡鹏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