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胡建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提高质量而言,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中国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学生自主、自由学习机会太少;解题能力强,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力弱。基于此,我们课题组立足于“生情”“校情”,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抓手,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当前教学的追求。
一、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探究”活动设计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活动,它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探究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智慧和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分四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探究体验阶段→研讨表证阶段→实践活动阶段。
下面以“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探究”为例,介绍具体的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问题情境阶段——确定研究主题
【播放情境图片】图1:12月22日南通某小区日照图,10层以下没有太阳光照。图2:南通某小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光斜射在集热板上。
【小组讨论问题】小组讨论,说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将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投票表决,确定活动主题。(1)南通小区楼间距现状调查。(2)南通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使用调查。(3)测量南通正午太阳高度角。
【组长发言】确定研究主题:“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研究”。
【自由讨论,确定小课题】选取有价值的问题,确定小课题:(1)测量12月22日前后一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H并推导其变化规律(2)测量学校附近小区前后楼间距是否合理(3)实地走访了解学生所在小区太阳能热水器高度调节使用情况【小组自由选择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各小组自主选小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内成员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阶段:
1.测量正午竿影长度
活动准备:(1)时间:12月22日前后一周(天气晴朗);(2)地点:空旷的操场;(3)活动工具:竹竿(日影竿)、卷尺、直尺、指南针、手表、记录表、笔、粉笔、细绳。
研究性学习观测记录表
2.活动过程
(1)测量方法参考湘教版必修ⅠP18活动[2]。测量好竿影长度后,第一组:利用正切公式tanH=竿长/竿影长,求出H,比较H大小推导出南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第二组: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正午太阳高度的规律。第三组:建直角坐标系,绘画出竿影长的日期变化图,推导出南通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值;(2)三个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完成自己选的第2个小课题,第一组:到学校附近多个小区实地测量楼距L和楼高h,楼间距L=ctgH·h,冬至日,南通正午太阳高度最小(34.5°),计算出理论楼间距和实际测量的楼间距,比较判断楼间距是否合理;第二组:到小区居民家中采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小区采光情况,从而获得小区前后楼间距是否合理;第三组:通过自己所在小区询问、实地考察、网络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南通太阳能热水器高度调节情况。
第三阶段,研讨表征阶段:
1.各小组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包括以下方面:课题的名称、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实施的步骤、研究的结论、提出的建议等。
2.活动成果展示及综合评价
小组展示要点:(1)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各小组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详细的总结,特别是对学生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将活动精髓从“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研究”升华到“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人的培养上。
第四阶段,实践活动阶段:
第一、二组提出建议:
1.希望开发商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牺牲居民的阳光权,要以人为本保证住户基本的采光需求,楼间距设计要合理;
2.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第三组给出建议:目前太阳能热水器高度调节90%的家庭没有使用,集热板角度一年四季始终不变,如能学会调节热水器高度,集热板角度始终能和太阳光垂直,那样将会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也为改善南通大气环境做出贡献。
三、“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蕴含的地理核心素养
“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探究”是笔者所在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地理基础知识、数学知识、核心素养等方面。
1.测量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在有计划的测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会观察记录、小组合作,在活动中提高地理实践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2.活动结果分析,内化成科学精神
在测竿影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会影响竿影数值,如何使误差达到最小,学生第二天尝试了如下方法:(1)增加竿长高度,使误差数值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手表可以选电子手表精确到秒;(3)利用手机app软件测出南北方向。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分析活動原理,体现学会学习
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关;上午、下午日影长短及方位关于正午对称相等;一天中正午日影最短,影长与正午太阳高度呈负相关。在活动过程中“何时才会出现最短竿影”?“怎么确定某地测得的影长为当日最短日影”?弄清楚竿影长短变化特点、规律和地方时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4.多种方式测量,突出实践创新
在测量竿影长度上,第一组采用湘教版必修ⅠP18的活动方案,利用上午、下午日影落在同一圆弧上求角平分线,当第二天日影落在角平分线上来测量竿影;第二组与第一组类似,但多了以O点为圆心,画了几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最后确定竿影的位置时采用折中的点;第三组采用定时(12:03)测量竿影。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及建议
1.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构建: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小组交流、学科融合、开展开放式互动、实践体验等手段,从活动本身升华到人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
2.核心素养要开花结果,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活动时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精准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蕴含的核心素养,找准“问题点”,避免生搬硬套,以免学生降低了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2)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具有开放性特点,活动结果即使失败,但不同的学生参与的形式和得到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空间也不相同,核心素养的实现程度也是不一样的;(3)研究性学习活动结果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结果的评价也没有对错之分,评价时要以学生为本,正面积极的鼓励、引导为主,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