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蓉通全球”之道

2018-11-20 05:37杨天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班列星巴克中欧

杨天

成都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首发,中欧班列(成都)境外连通城市增加至21个

2018年11月6日晚,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的一个场馆热闹非常,主办方原本准备的200多个坐席因观众不断涌入而临时增加了一倍。

这里举办的是成都市采购签约仪式暨对外开放政策说明会(以下简称“签约仪式”),会上的签约合作项目涉及智能制造、汽车整车、能源投资、服务贸易等诸多领域。这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第一场副省级城市的推荐签约活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们热切希望各位企业家朋友进一步提升与我们的经贸合作层次,把更多项目布局到成都,通过成都走进中国、走向世界。”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在当晚的签约仪式上发出邀请。

作为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內陆城市,成都是如何联通全球的?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成都是我们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的第一站。我们之前也考察了中国的很多城市,最后仍然选择了成都。”参加完当晚的签约仪式,俄罗斯人柯祖宝仍难掩兴奋。

作为上海集俄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俄方代表,他们刚刚与蓉欧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俄罗斯出口中心股份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

未来,他们将共同开展在国际通道及网络、蓉欧跨境俄罗斯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供应链金融、国内外物流等方面的合作,达成采购与合作协议。

此次签约仪式上,共有28家成都企业与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37家企业签订了进口产品采购协议,14个项目合作协议也集中签署。

据成都市商务委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成都已与22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

2017年,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41.8亿元,同比增长45.4%,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2018年,成都进出口总额继续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3517.4亿元,同比增长26.7%,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2018年1~9月,外商直接投资(FDI)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4.35%,是全国增幅的9倍。

作为四川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近两年成都吸引外商投资和合作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2018年年中,成都天府新区迎来了全球半导体“隐形巨头”ARM这只“金凤凰”。未来,ARM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ARM中国西部研发中心、教育研发总部和ARM智慧小镇等项目都将落地此处。

ARM中国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雄昂曾向媒体表示,他非常看好成都市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前景。ARM的落地将让其上下游产业在成都集聚,这会全面提升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生态系统环境,助力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目前,紫光IC国际城、格罗方德、成都“芯谷”等重大项目纷纷在成都开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基础产业的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认为,目前,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正在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

进博会期间,由星巴克发起的“星巴克@世界文化名城成都”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天府绿道、熊猫、太阳神鸟、芙蓉花、蜀绣、银杏、成都方言、诗歌、说唱俑等九大天府文化元素与星巴克咖啡实现了深度融合。这是星巴克首次与一座城市进行这样的合作。

作为世界著名的专业咖啡烘焙商和零售商,星巴克有一套非常严谨的选址标准。研究称,星巴克门店的选址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活力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很大关系,这个关系被称作“星巴克指数”。截至目前,星巴克在成都共开设门店120余家,门店数位列中西部省会城市之首。

“星巴克@世界文化名城成都”活动中,杜甫描写成都的《绝句》与星巴克咖啡深度融合。这是星巴克首次与一痤城市进行这样的合作

从蜀道难到立体大通道

2018年10月16日上午,中欧班列(成都)W439 X8062次列车从青白江的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十余天后抵达波兰罗兹。至此,中欧班列(成都)在全国中欧班列2018年度开行中率先突破1000列,再次位居第一。

与此同时,随着成都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首发,中欧班列(成都)境外连通城市也增加至21个。

戴尔是中欧班列(成都)最早的用户之一。

最初,中欧班列(成都)按照每周一班的频率,定期发运到波兰罗兹。在第一班中欧班列开行的当年,戴尔在成都成立全球运营基地,面向国内及欧美国家提供戴尔的全线产品。

“戴尔将全球运营中心设在成都,原因之一就是便捷的中欧班列(成都)。”戴尔全球供应链运营副总裁张耀华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使用中欧班列(成都)使我们产品的运输时间从过去走海运的两个月,减少到目前的两个星期,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张耀华说。

中欧班列(成都)的开行从根本上打破了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也是蓉通全球迈出的关键一步。

目前,成都已全面构建起向北至俄罗斯,向西至欧洲腹地和中亚各国,向东依托“蓉欧+”通道和长江水道辐射日韩、港澳台地区及美洲地区,向南至东盟的“四向”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形成通达全球、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化内陆枢纽。

曾几何时,成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枢纽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但随着历史演进,蜀道之难令深居内陆的成都逐渐失去对外开放与交往的优势地位。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释放的红利,成都如今成为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获得了连通世界的新动力。

除不断密织的铁路线网之外,成都国际航线的开行量也在几年之内持续增加。目前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总数110条,其中国际(地区)定期直飞58条,国际航线网络已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重要枢纽城市。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成都是唯一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主任杜进有曾向媒体表示,从2010年到2018年,成都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流量相继突破5个百万级数大关,这既是成都大力推进国际航空樞纽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成都对外开放水平显著跃升的重要标志。

未来,一只巨大的“太阳神鸟”又将让成都实现新的腾飞,那是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个2020年即将投入运营的西部枢纽机场,将承揽绝大多数的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为成都构建起“一市两场、国际多直达、国内强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

《全国“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全国门户枢纽第四城,成都通过构建“空中丝绸之路走廊”和“国际陆海联运走廊”战略通道,正逐渐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

跨越3000公里来成都创业

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见证了成都近些年的发展和开放步伐。

“成都市委市政府给了我们这些总部企业很多的关注和呵护,给我们打造了最好的营商环境。”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阮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他介绍,该公司有很多享誉全国的产品及模式,最初都是在成都得到支持进行试点孕育的。他表示,鉴于成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中航安盟的股东方也在持续加大对成都的投入及布局。

新加坡人张文轩将成都作为自己追逐创业梦的起点。2017年5月,张文轩背上行囊,来到距离新加坡3000公里以外的成都办公司。

“创业过程中,成都的政务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张文轩告诉本刊记者,公司注册等手续几天就全部办结了,同时,对于公司招募的海外科技人才,成都高新区还专设了海外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让企业能更快捷地融入这里的创业环境。

事实上。上海集俄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成都作为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的第一站,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看上了这里的营商环境。柯祖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此次三方初步合同的框架拟定仅用了2个月,这是“超乎想象的速度”。

“成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核心是制度创新。”成都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协调处副处长罗双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7月初。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对标一流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加快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是成都营商环境建设的目标。

据罗双发介绍,成都在证照分离改革过程中,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首证通”这项改革措施,极大压缩了企业在办证办照方面的流程和时间。

成都还专门编制了《成都市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以下简称“《攻坚计划》”),提出成都将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攻坚计划》指出,将全面推进企业办照“零见面”“最多跑一次”和“三天办结”的“013”工程,切实提高市场主体对成都准入环境的满意度。建立企业注册登记“容缺后补”制度,简化建设项目行政许可流程,实施“一家牵头、一口受理、同步审批、告知承诺、限时办结”,大幅减少施工许可证获取时间。

2018年6月2日,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召开。这个筹备期半年之久的大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成都的对外开放史上没有先例。

在这次大会上,成都提出将全面实施五大提升开放程度的行动,包括:全面提升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在蓉投资规模和水平;全面提升国别园区的承载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成都新经济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

美国驻成都总领事林杰伟受邀参加了此次对外开放大会。与成都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围坐在一起,听取成都对外开放的计划,这让他大感新鲜。

“据我所知,成都是唯一召开对外开放大会的城市,我看到成都对未来有想法、有期望。”林杰伟说。

(本刊特约撰稿曹宇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班列星巴克中欧
被玩坏的星巴克咖啡杯
星巴克为什么不卖酒了?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 000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