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一、古诗词教学对涵育学生人文底蕴的价值分析
2016年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笔者认为国学对于涵育学生人文底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古典诗词堪称国学传统中的精粹,诗人优雅的语言、高雅的情操、深沉的情感、超脱的逸趣对学生的审美趣味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化知识的积淀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涵育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如何做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教师要围绕着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转变教育观念——从以前的以应试为主导,转变成以素养为先导。应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语文教学应注重引领学生成长,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高雅的审美情趣。
其次,只有教师的生命状态是真实的、健康的、丰富的,才能实施生命教育。因此教师要让自己在知识上,有着丰厚的积淀、广阔的视野、卓越的见识;在道德上,具备高尚的人格,追求公正、善良、宽容等美好品质;在精神上,有积极的人生追求,坚定的人生信念。同样,教师热爱古诗词,才能以自己的热爱去感染、带动学生。
三、用古诗词教学涵育学生人文底蕴的路径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并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到滋养?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创造,改变诗词教学零碎不成系统的传统模式,尝试将古诗词教学系统化。笔者认为教师对于三年的教学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大体遵循“记诵——领悟——赏析——表达”的思路,立足课本,放眼课外,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累,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诗词素养、涵育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趣味激发,以卓越为目标
笔者从高一开始着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我以身示范,在课堂教学中锤炼诗意的语言,早读与学生同背诗歌。同时以偶像引路,利用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观看湖北卫视《中华好诗词》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视频,让学生感觉到诗词歌赋充满魅力,饱读诗书能为个人形象加分。学生渴望追求卓越,向更好的自己迈进。有足够的内驱力,学生就能由苦读变得乐读。
2.贵在坚持,在背诵中浸润
有了前期的铺垫工作,教师要求学生读诗背诗就轻松很多。寒暑假,我建议学生每天读背一首诗,一个暑假大体可完成40首,寒假20首,每周如果能记诵两首,一学期下来大约可背诵40首诗;长期坚持,三年时间学生便可受足量的诗词的熏陶。背诵的篇目不做统一要求,但可建议学生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可喜的变化与提升。在坚持的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上也有所改变——背诗的过程既是情趣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
3.形式多样,用活动来强化
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还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为了形成班级良好的赏读背诵诗歌的氛围,教师可考虑开展多种活动让读背诗歌的习惯在班级持续发酵。如每班每周两名同学担任“诗词推介大使”,负责为同学推介两首经典诗歌;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因声求气,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节奏之美语言之雅;时机成熟还可以开展诗词创作比赛,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校刊之中。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助于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
4.教师点拨,以方法促提升
学生背诵诗词的过程,教师也不能缺位,教师此时的作用主要是方法指导,站在理论的高度点拨学生,让学生获得提升。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诗歌最大的障碍在于诗歌语言:它是以文言写成的,这对学生来说是第一层陌生化;诗歌的语言有凝练、跳跃、含蓄等特点,这对学生来说是第二层陌生化。老师须引导他们读诗不能“不求甚解”,要读懂“诗家语”。把握“词类活用”“语序颠倒”“成分省略”等现象,以准确理解诗歌字面之意。其次,诗贵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应学会从字面意思去领悟丰富而深远的言外之意。教师高屋建瓴的点拨将带领学生走出都品读诗歌的困境,这是一个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
5.读写结合,在感悟中成长
古典诗词的赏读,除了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欣赏水平,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浸润中内化,在内化中被唤醒,生命得滋养。阅读只有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点燃了学生的思想,才算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文本情感与思想价值,引导学生去思考,用文字去表达,养成读思写结合的习惯。在这种坚持中,学生将受益匪浅。如在读《氓》的时候,笔者由卫国女子从痴情纯真的女孩儿成长为坚强成熟的女人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女性的獨立意识。学习屈原的《离骚》,从屈原品性高洁孤标傲世的形象,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存之孤独境遇。作为文化传递活动,教育不是机械地授予,而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通过对话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顿悟”与“生成”,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在新时代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理念下,在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纲要的指引下,教师应该学着做学生灵魂的唤醒师,在各类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求自我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突破。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清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