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妮
作为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土家族先民遗留下的文化和精神经历数千年的跋涉,穿越巫风蛮烟,荆丛林莽,顽强地寻找着生存空间。在岁月流逝中,众多的土家族子民已疏离真正的乡土,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渐成了“无根的一代”。身为土家族后裔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本土文化的传承者,让更多的土家子弟识得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文化魅力,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在语文课堂渗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成长深受特殊地域和人文精神生活的滋养。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滋养的介质,对于一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延续。本土文化的丧失,意味着这一方人失去了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模糊了故乡的概念,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乡愁”也便会成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痕,因而让本土子民重回岁月和大地,重拾先民精神内核,挖掘并传承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间高中教育理当肩担重任。
首先我们需要破除认知误区,认清传承本土文化并非专业文化研究者之要务,传承形式也并不是形成几本研究专著即可,真正的传承是需要一代代人肩负起使命,在意识观念、日常行为里主动地去汲取、内化、传承。而高中生正好是较佳的传承者,本土文化可以随高中生群体走出去、散开来。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会“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课标的制定者是将“语文”定义为“汉语文”。从民族教育的角度分析,当下实行的语文教学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缺失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尤其身處少数民族地区更应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丰富目前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以实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双赢。
此外,以课堂为主渗透本土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既符合课标的要求,也契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可在最新一轮的课改中找到生机。
二、渗透哪些内容
查阅诸多前辈关于土家族文化精神的研究专著以及大量地方文献之后,我们一定会惊叹于土家族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面对如此纷繁的文化宝库,我们一定要静心研读,精心挑选,将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结晶有序地展示给学生,并同学生一起感受、鉴赏、理解、传承和创造。根据调研,本小组成员最终拟定结合胡炳章先生的《土家族文化精神》、彭勃等编译的《摆手歌》等理论专著和文献以及本课题组员编译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慢慢剖开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核:宇宙观念、信仰文化和务实、人本主义与巫术精神、德性精神与人文伦理、无限的生命循环等。并以多样的形式创新性地再现部分民族文化。
三、渗透的方法
在选定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核之后,找到正确的传承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中课堂渗透本土文化的具体实施中虽有诸多困境,任重道远,但我们要排除万难,勇于尝试突破。
以下为笔者在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几条具体实施方法:
1.主题漫谈
每周教学中安排一两个课时,稽采话题性强、趣味性浓、韵味深厚的话题与学生探讨。诸如土家生死观之丧葬文化。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也是人类最突出的两大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每个民族都竭尽全力探索着有如斯芬克斯之谜的生死之谜,
2.应“节”而生
老师要时刻关注日历,借助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适时打开本土文化内容。
3.“广而告之”
师生准备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本土文化微展示,民间故事、打油诗、民歌、风俗文化、历史遗迹等皆可。
4.本土作家作品赏析
在文本欣赏时,节选本土作家关于本土文化的作品进行批评赏析,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例如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雨燕的《盐大路》,叶梅的小说集,黄光耀的“土家族三部曲”,彭秋潭50首《竹枝词》等。每一位作家的作品浸染着家乡的文化气息,是作家对特定地域、生活和文化的艺术反映和审美升华。学生在品鉴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内心的创作欲望,进行自主创作。
5.视频欣赏
随着主流文化的盛行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本土文化正在快速地消失着,民族文化体系的完整性被破坏,这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现象。好在诸多的文化传承者肩负起使命,开始拯救即将消失的民族瑰宝,利用各种媒介逐步建立起民族文化声画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搜集相关声画,通过影视艺术渗透给学生。
6.土家语言赏析
虽然土家族的文字已经失传,但是语言还在口耳相传,汉化的语言里依旧还留有地道的土家语言,我们在讲解课文理解语句时可以结合本土语言让学生更真切地去感悟文本的情感。
7.见缝插针
在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中,也可以多采用当地民俗文化使得课堂妙趣横生。诗词鉴赏中意象、时令、事件都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帮助学生置身诗境。作文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论据可以多给学生提供本文文化中的格言,民谚,民间故事,学生再结合其他论据进行论证,以期庄谐相生。
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有自己成长的一番水土天地,这水土滋养的不仅仅是这一方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滋养着一方人的精神生活。加强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既是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下各民族文化个体拥有的民族意识、文化心态等使其成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为学生搭建本民族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规划一般课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6JB45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