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哪嗬嗨的一方水土

2018-11-20 06:07张燕
红豆 2018年10期
关键词:长安古镇

张燕,女,来宾市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西南区青年作家班学员。

就那么轻轻地一吹,秋就来了。黄叶扭扭身子,秋凉就深了。

云淡风轻,高耸的西山拖着绿色的身子,远远地拥着千年古镇长安,一弯澄澈轻柔的江水,在垂柳下静静地荡漾瓦蓝的天,不时飞过的雁阵把天空衔得又高又远。

总听母亲说:那一年也是秋天,父亲从部队转业南下,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小镇。从此流淌着北方血脉的我,就在这广西的古镇土生土长了,从此我的生命与这个古镇相融。

长安镇位于融安县中部,是近代广西四大名镇之一。我一直固执地坚信,这是个生命的古镇,一个充满着思想与灵动、慈爱与气度,还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镇。

尽管,成年后为了工作我远它而去……

长安古镇的老街并不算宽,两旁的房屋是砖木结构的骑楼,中国传统建筑与歌特式、法兰西式、古希腊……异域风格相结合的楼房或整齐或弧形排列在一起,墙体大都已经斑驳。窗台下边长出青绿的蜈蚣草和凤尾草,在风中诉说古镇的岁月沧桑。而外墙的雕花刻画会让人联想,当时的装饰色彩一定是很典雅和辉煌的。长安骑楼街是典型商业发展的产物,为规避岭南较多的雨水,商家把商铺建成骑楼,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既可遮阳挡雨,又方便顾客。一楼为铺面,二楼为仓储,三楼用于居住。花窗、砖雕、牌坊、马头墙,这些中国传统建筑中点缀罗马柱、山花、板花欧洲装饰,呈现出古镇的繁华与古朴。每逢春节等传统节日,各家各户扎花灯悬于骑楼,灯火通明,绚丽多姿。记得香港回归那年,居民为庆贺这大喜的日子,家家又将彩灯悬挂在骑楼下,古朴中更显新时代气息。

在骑楼下唱山歌、唱戏则又成了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在伴奏以琵琶、扬琴为主,三弦、二胡、箫、笛为辅的文场开腔,琴声一响,听者便如醉如痴,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丝弦宜于表现叹息、惆怅的情。古镇的孩子,都是牵着大人手听着文场和彩调长大的。这有300多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它以唱的形式来叙述一个个民间离奇故事。孩时的我们都看过传统戏《放春牛》,彩调剧《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还有……好多故事多为名篇唱词的佳作的古体诗赋,文意极深,含蓄高雅。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半大的孩子就知道许多英雄故事。还记得儿时流传的顺口溜:看戏要看《粉桩楼》,几多英雄在里头,罗成被困牢房内,胡奎大胆卖人头……英雄的故事影响了古镇一代又一代人。这里的人们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爱憎分明和谐共相处着。

在街边骑楼下,凉亭、厅堂演唱文场是不需要舞台的,特别是在秋高气爽、月光朗朗之夜,文场在江滨或游船上演唱,真可谓“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欲飞来”。文场是高雅、精致的,但这古镇并不因为有了高雅、精致就鄙视通俗。相反,她以豁达大度的气势,融入古镇,造就了一座万紫千红的生命小镇。就这样一种下里巴人也能演唱的艺术,一种无论是贫贱、富贵都快乐无比的艺术,在长安古镇方兴未艾。文场与彩调常常是同行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哪嗬嗨”。歌舞并重,腔板丰富明快,身法手法简洁多变,且不受场地限制,场院村头,锣鼓一响,三两个演员即可演出,许多道具都可取自农家日常用具。因其表演均用桂柳方言,演出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唱词易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民众喜欢。往往演出中笑声不断,观众跟随表演者每唱一曲后缀“哪嗬嗨”声不断,调子成为真正大众的艺术,而那“哪嗬嗨”恰似一江春水,将古镇带进新的辉煌。

有人说长安镇是广西有名的彩调窝。按《辞海》“窝”意为“鸟兽昆虫栖息的处所。借喻人藏匿或安身之处”。一个“窝”字生动形象地告诉你彩调在融安深受民众喜爱程度以及呈现的繁荣景象。彩调之所以能在融安安身并遍布城乡,与长安古镇近代商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提升相契合,与彩调作为一种贴近民众的内容、生动朴实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轻松活泼的表演剧种密不可分。人们在农闲、逢年过节、喜事场中,都喜欢唱彩调、看彩调。

在这浓厚的氛围中,一位在中国彩调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傅锦华在长安古镇诞生了。她就是电影《刘三姐》的配音配唱者。

就是这位古镇艺术的代表人物,在解放初期就进入过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演出,使古镇彩调这个来自广西民间、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泥腿子艺术第一次从农村土台子走进京城,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剧种,古镇长安也因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熟知了。

1960年,彩调剧《刘三姐》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剧组足迹横跨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演出五百多场,轰动全国,被誉为戏剧史上的里程碑。随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刘三姐》拍成电影。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引起巨大轰动,在港、澳及东南亚被誉为“山歌之王”,当年它在香港放映时曾和好莱坞电影打擂台,创造了连映数十天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刘三姐》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座丰碑,成为广西毫无争议的文化符号。而把山歌唱得如春江水的“刘三姐”就是长安人傅锦华。作为第一代刘三姐之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的代表性传承人,2005年“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庆典”,她获得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这是古镇长安传承的艺术发扬光大,这是一份只属于古镇长安而谁都无法复制的荣耀与骄傲。以至在后来的岁月里,许许多多寫古镇长安的文学爱好者,在作品中都会为这份荣耀与骄傲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安古镇骑楼街,因和着彩调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因和着那一声声高喊的“哪嗬嗨”而深深烙在人们心里。

那边,七八位五六十岁的老者,在骑楼下唱彩调,他们脸上皱纹横陈,那是沧桑岁月留下的曲谱。二胡、扬琴、琵琶、唢呐、笛子还有锣鼓在曲虬筋突的手中发出欢快的乐曲。“打开东门送花来,叫声哥哥请进来。”“哥哥就进来。”“妹妹笑颜开。”……“摘一朵牡丹花,妹妹爱不爱。”“妹妹我都是爱,无人摘下来。”……《王三打鸟》这经典的调子清脆、欢快,在骑楼间穿行回荡,似八月三角梅亲切撩人。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表演者,都神情专注,旁若无人。

伴随“哪嗬嗨”那穿越时空的声音,我穿过小镇那悠长的石板小巷,随便走进一间,房子都是百年老屋。青砖小瓦,门楣刻画,窗格雕花,但内部木梁已经衰老,走在木梯木板上,吱吱嘎嘎,一股陈年的味道在空中弥漫。晒台上,却是一溜儿十几个花盆,芦荟、千年矮、小叶榕绿意盎然着,一丛三角梅斜斜生出,攀墙而上,叶少花多,一朵朵红艳艳的花旁若无人地开放,娇嫩的三角花瓣,包着三根暗红的花蕾,花瓣形如叶片,水样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文脉与人们富足的梦想在秋阳下繁荣与传承……

悠长的石板小巷让我想起小时,背着书包穿过骑楼街,两旁的商铺散发诱人的香味、悦耳的音乐,勾引我们这些半大孩子的脚步。我知道在欢快的调子声中,傅家滤粉的烧炙又出炉了,古镇的孩子没有不喜欢吃滤粉烧炙……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年长安镇方圆十里数日无雨,水利不济。农民为了祈雨灌田,就以制作滤粉的木滤瓢祈敬社王,借制作滤粉时米浆从有眼的木滤瓢连绵不断流下的样子以祈老天降雨之吉兆。说来也巧,不日老天便连降大雨,灌溉了久旱的农田,成就当年五谷丰登。事后,人们便把这滤粉奉为吉祥之物。从此,每年社日,家家便做滤粉祭社。逢年过节或亲友莅临,也都以滤粉款待。年长日久,滤粉便成了长安一道美味小吃,早餐吃滤粉烧炙便是长安人的最爱。在古镇人看来,那烧炙滤粉的味道是人间最美的美食了……

从小就听过一个有出处的故事:一个少小离家的古镇人,到死也没能回到家乡,临终前对家人說:好想再吃一次家乡的滤粉烧炙,好想再听一次《王三打鸟》高喊那一声:“哪嗬嗨”……是啊,那是思乡的味道;那是古镇给予人们无法改的乡愁……

悠悠融江水,一条生命的河流流淌在古镇人的心里,那传承的美食与地方文化深深烙在小镇这一方人的心里。

古镇,总有长长的青石码头,一路延伸扎进江水里,江水清澈而无虑地抚摸水一样的青石板。水草在秋后愈发疯长,随着江水柔柔地伸展腰肢,有时互相缠绕在一起,给人无法下脚。那株榕树,有几百年了,凸起的根茎在青石板的缝隙里穿行,就像鱼虾在水草中自由游动一般。我时常坐在码头上,看街房大叔担着大水桶,赤脚走上青石码头,水桶像担着两面镜子,时光从面前悠悠晃过。而对面洲上的乌柏树叶,在风中渐渐涨红了脸,倒是河两岸的篙竹依然青翠着。随着一阵清香袭来,我知道运金橘的船又到了。每年这个时候,便有满载一船黄灿灿的橘子,从浪溪江汇集到码头上。我有一种微醺的感觉,就像邻家阿哥笑我一样。

离开家乡,经历太多的时候,其实已不再是过去的自已。喜欢“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我”的感慨。人到中年了偶尔还会把自己想象成戴望舒《雨巷》里的女主角。周围的人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我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而我就是那个结着愁怨的女郎。那淡淡的愁,深深的寂廖好像全渗到我心底里去了,无边的诗意在我周边散发。常常也让精神“出轨”。想往日情投意合的同窗,想今天推心置腹的网友,淡淡的思念,淡淡的牵挂,淡淡的甜蜜……

用融江河水浇灌的金橘,那酸甜苦涩的特有味道是任何地方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那味道是今生无法忘怀的,那是人生的感觉,也是家的味道……

抬眼眺望,融江如一条玉带缠绕古城。

融江,那是古镇的生命之河。行走在千里融江,拾一枚河中彩石,细细抚摸,仿佛触感到融江的清清水流、岭南这片美丽土地的神韵。千百年,融江河不仅润育了美丽的山水,而且形成了种类繁多、藏量丰富的奇石资源,红碧玉、水彩石、蜡石、青石、金纹石、梨皮石,其中又以红碧玉、腊石、水彩石最为有名。亿万年的风雨侵蚀、流水浸润,这些奇石不仅石质细腻、色彩斑斓、纹理奇特,而且造型千姿百态、神奇瑰丽。人物、鸟兽、花木、山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它们一一呈现在这些奇石当中,赋予它们生命,生动传神。有的如鹤鸣九天歌盛世,喜鹊登枝庆丰年;有的似龙凤呈祥金狮舞,老牛嚼草看夕阳。一江奇石从形、质、色、纹以及内涵、神韵无不浓缩岁月的精华和灵气,又给予融江万种柔情、硬朗风格。融江石成为现代石都柳州光彩熠熠的一部分。

丹洲、大洲、鹭鹚洲,如三颗彩玉石镶嵌在三十多公里的翡翠江面,而最大一块彩石则是长安古镇。因之商贸兴盛、文化繁荣,使之成为广西近代四大名镇之一。一条河流成就了一个古镇,一个古镇的繁华赋予了生生不息的生命……

回望古镇,我在多血质的江水里泅渡,盘点沧桑过往。渔舟唱晚,哼一阕江南小曲,唱“哪嗬嗨”的欢快彩色调子。风也是快乐的,风穿过千年河道,把一条河流激荡得风生水起。一条河流的生命与古镇的兴衰融合,与近在咫尺的巍巍西山的黛墨丹青融合,与阳光的温暖月光的透明、与另一种血脉相融合。千百年,河水静静地奔流,在旷远的天空下,在我的生命中。

我这时想到从北方来到南方背井离乡的母亲,为什么会常常叨念那一年的秋天,那融于血液的乡情其实早以成为血脉……

一片饱经风霜、典雅古朴的房舍在透明的阳光下起伏,沉稳、安然,虽然马头墙上的野草将近枯萎。这古老斑驳中,不时闪现红的、黄的、紫的花朵,生机盎然,水灵灵地亮着、开着,与手撑花伞的姑娘、银铃般的笑声生动着古镇幽远的小巷。幽香随秋风在鼻翼流动,分不清是花香还是来自姑娘的芬芳,抑或古镇那沉淀千年的气息。

眺望巍峨西山,眼前飘荡的是农家的炊烟,嬉戏的鸭子,散放的耕牛,盛开的野菊、桂花,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回首东望,是古镇新区,宽阔的街道,整洁的屋宇,绿树成荫的小叶榕,秋阳点金,车流如织。

这生命的小镇如秋天花开,不似春花之娇柔,也不如夏花的热烈,更不像冬花的孤寂。经过风雨的洗礼,许多绿叶、花朵凋零风中,有的果实收获,只余残枝。独秋花顶着秋凉杀伐,在大雁南迁的鸣叫声中,开出一种成熟内敛的安详、坚韧沉静的透彻。

春华秋实,这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固有印象,但秋花却给季节更替另一种诠释,给萧索单调的寒秋平添一抹亮色,伴随着“哪嗬嗨”这穿越时空的声响,给秋霜里的古镇生命一掬温暖,平静中把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铺展得绚丽多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豁达、敞亮。

回首中,喊一句“哪嗬嗨”,将这方融入血液的水土写意成永远的至爱亲情……

责任编辑 谢 蓉

特邀编辑 张 凯

猜你喜欢
长安古镇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摔琴扬名
意林双周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018.5.16—2018.5.31)
西游新记 2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