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散文二题

2018-11-20 06:07林波
红豆 2018年10期
关键词:山里人远山

林波,1972年2月生,广西陆川人,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部分作品获省、市级奖励。

怀念远山

我自小生长在大山深处,家乡群山环绕,连绵不断。幼时许多天真的期盼和美好梦想,大概都是徜徉在群山之中产生的。我从那桂北大山深处走向这山外世界,常感觉应该是得到山风的抚爱,山的孕育,山魂的启迪……

那是一片瑰丽迷人的远山啊,那样高大兀立,那样云雾缭绕,那样峰峦叠嶂……

山陪伴着我成长。

孩童时,我常邀着小伙伴走进群山的怀抱,去领略山的瑰丽。家乡的山绵绵不断,峰奇岩秀,踏上盘曲蜿蜒的山径,就恍如踏上云雾中的天梯,缥缥缈缈,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中。山里林木葱笼,山风习习;奇岩并立,山岚缭绕;苍崖环翠,鸟语花香,我常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山是神秘诡异的。

我永远忘不了攀登猫儿山历险的那一次。猫儿山,华南的第一高峰,海拔二千多米,终年云雾缭绕。只为领略山的雄姿,体验登巅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高三那年,邀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在某个清晨向猫儿山出发了。沿着盘曲的环山公路往上走,历尽千辛万苦,在午后到达了山的顶峰。站在山巅,极目远眺,放声狂呼,声音在山谷里久久回响,尽情渲泄年轻的心绪。此时,山还是那座山,但天气却变得诡异起来。这苍凉的大山,云高雾重,骤然间气温下降,已有冷意,“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空气浓湿得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远处不时传来似狼非狼的嚎叫,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原始森林么?返回时,我们是骑着自行车下山的。突然間,我的自行车制闸失灵,车子像脱缰的野马,极速向山下飞奔,我头脑瞬间变得空白……情急之中,我将车头一拧,朝山路靠里的一片竹林冲了过去……人和车都倒了,不过人却安然无恙,我脱险了。那是一次与死神最近的接触,似乎可以触摸到它的脉搏。山既拥抱了我,为何让我如此的历险?那救了我生命的,又是山魂的力量么?许多年后,我还有这怪异的念头。

山孕育山里人的希望。

山以宽广的胸襟毫不吝啬地赋予山里人生活的全部。那一片浩大的群山,生长着极其丰富的各式各样的经济林木,如毛竹、银杏、山葡萄等,它们给予山里人最丰厚的回报,这些就是山里人生活希望之所在。感激那一片山,是它的慷慨赐予,支撑山里人的生活,支撑着我们山里孩子的学业,得以沐浴文明的春风。

山也是纯朴的。

山沉默无言,培育了山里人豪爽纯朴的性格。10多年前,两位纯朴、憨厚的村民在猫儿山采药时,偶然发现了二战时期美军失事的飞机残骸。后来在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山里的村民不计报酬,冒着生命危险,攀岩而下到当年失事地点收集飞机残骸和机组人员的遗骨、遗物,最终让盟军的机组人员得以落叶归根,魂归故土。巍巍的远山啊,您见证了中美盟军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历史,历史翻过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年轮,阅尽了人世间多少风雨沧桑,而您却依旧青山含笑,纯朴如故。

我不知不觉对远山越来越怀念。因为这,我曾不止一次去攀登位于小城东面的东山,妄图寻找昔日的足音,可它相对家乡的远山而言,实在是太渺小了,远没有远山的雄壮瑰丽,我不免黯然神伤。遥望着山峦,我若有所思,总觉得在苦苦寻觅着什么,刹那间,我只知道,远山,那云雾中的远山以一种真实和坦诚向大自然裸露自己,表现着生命,赋予生命的精彩。

走过的脚步,是如此的轻盈;回首时,已是刻骨铭心。深情地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天边那远飞的孤雁,能否带去我对远山的一片思恋?

永恒的友谊关

一种对友谊关崇敬的情愫,从中学读书伊始,就集结在我的心田。那时,捧读着散发着墨香的历史书卷,我知道了在八桂大地的凭祥边关有着一座与山海关等并称为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岁月如梭,领略雄关的夙愿却一直未能如愿。

如今,我终于见到您了,目睹了您巍巍壮观的芳容。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中越边境,距市区17公里。据碑记记载,友谊关始设于汉朝(一说始设于明朝),初名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简称南关),明初置镇南关。1953年1月,政务院改镇南关为睦南关。1965年1月,国务院批准改为友谊关,并由陈毅元帅题写关名。友谊关城楼高为三层,大多由青砖、石条构砌而成。城楼正中央是一高约10米左右的拱形关门,以便人、车通行。关门上镂刻“友谊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城楼顶端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迎风招展。

面对雄关,总难免有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之情。此刻,我徜徉在友谊关的城楼上,就好像走进了心中那神圣的历史情结,一股从远古飘来的浓郁幽情弥漫在我的四周。我想,既称之为关,大概设置之初就应有以城墙拒敌的用途吧?据史载,友谊关在明朝便建有关楼,设置两重关门。关楼两旁筑有连结左弼山和右辅山(金鸡山),山上设置有炮台。可没落的统治者又何曾会想到国弱怎么能以墙拒敌于国门之外,友谊关遭受的几次浩劫就证明这一点。史载,1885年2月23日法军入侵时,关楼被毁;1939年12月20日,侵华日军占领镇南关,烧毁关楼,并拓印“镇南关”三个大字寄奉日皇请功,24日撤退时又劫走“南疆重镇”石刻横额。现在的友谊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重新修建的。

金鸡山就在不远处,我攀走在通往金鸡山的右蝶墙上,可惜我没能到达金鸡山,也未能看到古炮台。想到炮火,便不由想问,千古风流人物还在吗?英雄还在吗?

英雄还在,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自古英雄多佩剑,那身披铠甲,剑气如虹,长须飘飘的冯子材是何等的临危不惧、老当益壮,一场酣畅淋漓的镇南关大捷振奋了国人几多爱国情感;孙中山先生是英雄,却不系宝剑,也许你看不到他白衣长剑的潇洒身姿,但l907年镇南关起义时的慷慨陈词更是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抗争精神;1949年12月l1日,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把五星红旗插上镇南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只要你站在友谊关的城楼上,眼望群山,一定会感受到历史的硝烟,感受到他们。他们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与友谊关一起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友谊关是中越两国的桥梁和纽带,抗法援越和抗美援越时的各种物资都从这里通过。我拾级而上,来到二楼的陈列室。室内摆设着当年周恩来总理与胡志明主席在友谊关会晤时的藤椅、沙发及茶具,墙上挂着两位领导人会晤时的照片。椅、沙发、茶具已褪色了许多,与现在的豪华家具当不能比拟的,但它们却见证了中越两国领导人亲切会晤的那历史一刻。

来时天空还飘着雨,不觉中,天已放晴,初冬的暖阳,照在脸上,暖烘烘的,我尽情享受着这祥和的上苍恩赐。但城墙的枪疮弹孔仿佛又在告诉我那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南望越南谅山,不由让人想起那一场发生在l979年的战争。探究其发生的根由已是多余,我只知道,那一场战争,留给中越两国人民的只是心中一道永远的痛。

硝烟散尽芳香来。如今,看不见刀光剑影,看不见烽火狼烟,也听不见鼓角铮呜,铁蹄杂沓。中越恢复正常关系后,两国本着互利原则,互通有无,边境商贸日益频繁,经济往来也日渐增多。一时间,这边陲小镇,成了众多商家巨贾投资的热土。这一切的一切都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站在巍巍的友谊关上,眼望着南来北往的商客,一片和平盛世。轻抚着古城墙,周围的木棉花并没有开,但我此刻的心情却清朗了许多。战争带给人民的只会是沉重的灾难,只有和平,才能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共谋发展,这就是友谊关昭示着我们的。

人生易老,友谊关不老。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不会老,也愿两国友谊如滔滔江水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 谢 蓉

特邀编辑 谢小敏

猜你喜欢
山里人远山
《愚公移山》新传
大山里的教育,始于“山里人”
山里人的实在
远山·红叶
扶贫
一人行歌
当雾霭遮住了远山
雕像
山里人
鲶鱼换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