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兰
(福建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福建 福州,3500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词之一。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开放发展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福建作为沿海省份,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先驱之一。四十年来,福建依托国家开放政策,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宽领域和纵深化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内经济新常态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福建面临重大改革任务和发展对外开放新目标。因此,福建要在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合理利用各方资源,更加主动去迎合开放发展的需求。
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1979-1991年的起步阶段、1992-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1年的全球化全面提升阶段以及2012年以后的新一轮开放阶段[2]。四十年来开放型经济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使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1.开放型经济强势推进,迅猛发展
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和外资发展均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福建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2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 710.31亿美元,增长了843倍。出口从1.90亿美元增加到1 049.34亿美元,增长了551倍。进口从0.12 亿美元增加到660.97亿美元,增长了5 507倍[3];二是引进外资大幅提升。1979年福建实际利用外资仅83万美元,“三资”企业总共不超过100家,到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85.77亿美元[3];三是对外投资和交流合作取得突破进展。1980年福建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仅113万美元,到2017年发展为20.22亿美元。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16.66亿美元[3]。这两项“走出去”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2.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福建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工业化进程取得巨大进展,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6.142.521.4,2017年演变为7.648.843.6[3]。外贸和外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带动整体经济结构优化,对全省工业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十分突出。福建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端服务业为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福建经济飞跃式发展。1978年全省GDP为66.37亿元,居全国第22名,2017年增长为32 298.28亿元,居全国第10名;人均GDP从273元增长为82 976元,排名从全国第23名跃升为第6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从1978年的人均371元增加到2017年的39 0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7.54元增加到16 335元[3]。
1.对外贸易方面
贸易规模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下降。2012-2017年福建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9 843.58亿元增加到11 590.78亿元,增长了17.75%。其中出口额从6 175.68亿元增加到7 114.08亿元,增长了15.20%;进口额从3 667.90亿元增加到4 476.70亿元,增长了22.05%[4]。2012-2017年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下降明显,2015、2016年均为负增长,详见表1。
表1 2012-2017年福建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12-201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对象多元化发展。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36.38%,比2016年增长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14.05%,比2016年显著增长21.4%[4]。从贸易对象来看,福建对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市场的出口比重不断提升,且增速较传统市场快。2017年福建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1 441.7亿元、1 263.3亿元和1 209.5亿元,增长8.8%、5.4%和7.2%;对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出口130.6亿元、125.1亿元、110.3亿元和61.6亿元,增长127.9%、31.4%、39.1%和45.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 21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1.1%,增长2.4%[4]。
服务贸易发展良好,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迅猛。2012-2017年福建服务贸易额由126.67亿美元发展到217.42亿美元,增长了71.64%,年均增长11.41%,远超同期货物贸易年均3.32%的增速。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迅猛,接包合同执行金额由2012年的53 459.44万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195 585.42万美元,增长265.86%,年均增长29.62%[4]。
2.资本国际化方面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2017年福建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递增,增速越来越快。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85.77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8.2%,比2012年增长35.33%[4]。利用外资结构方面,制造业比重略高于服务业。
对外投资与合作情况。近年来福建企业积极“走出去”,2012-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除2017年有较大回落外,均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98亿美元,劳务人员合同工资5.29亿美元,到2017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2亿美元,增长127.31%,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8.90亿美元,增长68.24%[4],详见表2。
表2 2012-2017年福建资本国际化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12-201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市的比较
为了能更好地评价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将福建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市作横向比较。2017年福建对外贸易规模在沿海五省一市中倒数第一,仅占全国的4.17%,与排名靠前的广东、上海、江苏等相差甚远;外贸依存度与全国水平接近,在沿海五省一市中仍处于靠后位置;外资依存度全国第四名,实际利用外资额仍处于末端。可见,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详见表3。
表3 2017年福建与全国及沿海五省一市的比较
数据来源: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五省一市)》。
1.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以改革促发展
对外开放这一开创性的决策运用到实践中必须不断转变传统观念,突破思维定势,探索新路径。厦门是福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城市,然后是福州等沿海城市。1988年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龙岩、三明、南平等三个山区城市对外开放,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各种开发区、投资区、实验区的建立,都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结果[5]。在开放发展的实践中,福建有力推动各项改革,创新涉外经贸体制,使经济运行更符合市场规则,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2.抢抓机遇,主动调整战略
福建紧跟国家步伐,抓住每一次契机,推动开放型经济不断跨上新台阶。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凭借地域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出口,打开良好的开放局面;福建抓住中国加入 WTO 的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化,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取得突出进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福建主动调整战略,着力推动“走出去”,鼓励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3.先行先试,先实验后推广
福建灵活利用国家给予的优先、放宽政策,在经济特区土地成片开放,台商投资区、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中都先行一步,并不断累积经验,把较为成熟的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推广,使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4.强化组织协调,聚合生产要素
福建各级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各类载体平台建设,形成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台商投资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开放园区。一些重点开放区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载体,促进资本、技术、管理、服务等大量生产要素快速积聚,发挥了龙头、窗口、辐射作用,促进设备制造、特色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5.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凸显福建特色
福建沿海近台,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是台湾人民重要的祖籍地。福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取得的成就与海外华侨尤其是众多的闽籍台胞的作用密切相关。海外华侨和闽籍台胞对福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特殊作用直接表现为密切的直接投资和经贸合作,并形成“以侨引台”“以台引外”的侨、台、外互相促进、联合发展的开放模式。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福建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以新的思路来应对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1.全球经济曲折复苏,世界格局重新调整
自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已有10年,但全球经济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中心的发达经济体发展速度明显下降。然而,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上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大,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出路,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大转型时代。
2.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全球经济的低速发展说明上一轮产业革命的动能已近衰竭,难以继续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以大数据、互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即将引爆新一轮产业革命。在新旧动能的换挡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准备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将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组建新型产业联盟,推动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
3.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汹涌,全球经济治理失序
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且愈演愈烈,世界贸易的规模和增速明显萎缩,投资限制和贸易壁垒加大,各国贸易摩擦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全球经济治理发展滞后,无法适应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推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减弱。
4.国内经济新常态发展,传统开放优势逐步丧失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效率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升级成为应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由廉价劳动力、丰富资源和政策红利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逐渐丧失,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培育开放发展的新优势,是新常态下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紧要任务。
1.实现“三大转变”,树立开放新观念
福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树立新开放观。一是从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开放转变为以增强综合竞争力参与更高水平国际分工的开放;二是从以商品国际流动为基础的开放转变为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为基础的开放;三是从以依靠政策激励的开放转变为依靠制度创新的开放。
2.抓住“三大机遇”,打造开放新优势
新形势下实现福建开放型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要牢牢抓住“三大机遇”。一是要抓住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突破福建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价值链低端的局面;二是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机遇,打破福建长期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依赖;三是要抓住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机遇,以创新机制体制赢得开放新优势。
3.做到“三大注重”,开创开放新局面
福建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局面,抢占开放型经济发展制高点,要做到“三大注重”。一是要注重定位开放新目标。福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其目标定位应该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和对外开放影响力,以及提高开放型经济溢出效益;二是要注重把创新驱动作为开放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核心的全方面创新,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要注重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开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的新局面[6]。
虽然外贸传统优势不断丧失,但人力资本日益丰富,产业配套、制度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为福建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福建应在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保证“优出优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出口,实现从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向以质量、服务和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的转变;更加注重发展进口,借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契机,扩大进口,鼓励高技术、先进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服务外包、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以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参与国际竞争,尽快塑造福建外贸新优势。
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应该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循环系统[8]。一方面,福建应积极利用外资新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引进高质量外资,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引进外资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延伸、向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等。注重引进外资投向资源节约、环保型项目,大力控制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稳健对外投资,支持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走出去”,与东道国开展经贸合作、建立战略联盟。鼓励效益好、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福建当前开放型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开放相对不足,但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扩大服务业的开放是必然选择。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深化制造业开放,从劳动密集型领域向技术密集型领域拓展,从低端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深化,实现“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和“福建创造”的转变,引领制造业开放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坚持扩大服务业开放,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开放具体规划,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对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信息的研究,借鉴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应对变化,稳步推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产业更加全面和均衡发展。
为了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福建需要在巩固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福建应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重点建设21世纪海丝核心区,充分利用“9·8”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海洋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发挥资本、技术和先进产能优势,加强优势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探索在海丝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贸联络处,进一步扩大经贸交流;加强港区、航线和联运通道建设,推动“海丝”与“陆丝”对接[9]。
以国家对台大政方针为指引,持续深化闽台合作,依然是凸显福建特色的重点方向。一是深化闽台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完善与台湾行业协会、工商团体的对接机制,进一步发挥台商投资区、台农创业园区的承载功能,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完善闽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拓展海空直航,推动增加两岸直航货运航线,进一步提高“三通”服务水平[9];三是支持台湾青年来闽学习、就业和创业。探索建设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闽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闽台青年体验交流中心等,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闽;四是推动区域先行先试,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对闽台经贸融合模式进行创新,推进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融合融洽的共同家园。
自贸区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的新探索,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福建应把握国家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的契机,不断深化自贸区改革开放,持续推出各项制度创新举措,与国际先进规则和标准对接,重点发展商务、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并加快将成功经验向全省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推动做大、做强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平潭国际旅游岛、厦门航空维修基地等重点平台。建设两岸检验检疫合作试验区,扩大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源头管理和口岸验放范围,提升“三创”基地建设水平,促进货物、服务、资金、人才在两岸之间更加便利的流动[9]。总之,积极探索自贸区建设,持续推广建设成果,实现开放型经济由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