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金融竞争力比较及合作前景分析

2018-11-20 07:12易小丽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大陆金融

易小丽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两岸经贸合作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互补的经济格局。据台湾“关税总局”统计,两岸进出口货物贸易额从2000年的305.33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 310.1亿美元,增长了近4倍之多,两岸贸易关系十分密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两岸对资金往来、货币兑换、结算等金融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两岸金融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两岸加入世贸组织(WTO)前,金融合作以间接往来为主;二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前,两岸金融合作稳步发展;三是当前两岸金融合作快速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与两岸金融合作发展阶段相呼应,入世以后学者对两岸金融合作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邓利娟[1]阐述了入世后实现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针对两岸金融关系中存在的金融业务直接往来、互设金融机构、货币兑换等主要问题,提出要开创入世后两岸金融合作的新局面;林竞君和叶李伟[2]分析了入世以来两岸金融关系的变迁,认为合作仍是主流;衣长军[3]基于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现状和客观要求,认为政策限制、官方协商平台缺失、技术与制度标准不协调等问题是制约两岸金融合作的瓶颈。随着2008年台湾岛内政局的重大变化,两岸经贸关系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ECFA签订后,两岸金融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叶耀明和曲伟玮[4]深入探讨了ECFA签订后两岸金融合作的新变化,认为ECFA有利于发展两岸贸易平衡、改善两岸投资关系、为台资金融进入大陆创造有利条件,应从加快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扩大与台资银行的合作领域、推动两岸银行间直接通汇、建立两岸货币回流渠道和清算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两岸金融合作;龚天行[5]认为,待ECFA生效后,台湾金融业将面临新的契机及挑战。除了对两岸金融合作总体形势进行探讨外,学者们还对两岸金融合作的具体内容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讨。李梁坚和杨智勇[6]通过对台湾银行业投资大陆进行SWOT分析,探讨了两岸银行业合作的前景;刘义圣和林菁菁[7]主要分析了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的运营给两岸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章和杰和李璐[8]提出通过互联网金融实现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合作。

从已有研究来看,两岸学者们主要从实践操作层面出发,研究两岸金融合作机制的完善、制度的设计、合作的障碍以及重大事件或政策(比如ECFA签署)的影响等,对两岸金融合作的内在机理和动因分析不够深入。曹小衡和阮向前[9]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风险投资等四个行业比较了两岸金融竞争力,但只是一种描述性分析;罗薇薇和曾五一[10]从金融规模、金融深度、金融外部环境、金融开放度四个维度分析了两岸金融竞争力,结果表明两岸金融合作有互补空间,但他们的指标体系包含较多变量,变量间相关度较高。笔者试图从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内外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出发,剖析两岸金融合作的内在动因,阐述两岸金融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通过构建两岸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深入分析两岸金融合作的现实条件,以进一步寻求两岸金融合作的空间,共同提升两岸金融竞争力。

二、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金融竞争力分析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机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但IMD是基于国家层面,把金融体系作为国际竞争力的八大构成要素之一进行评价,本质上并不是对金融体系竞争力的专门研究,而WEF在指标选择上以定性指标为主,过多依赖企业家的问卷反馈,主观性较强。金融发展不仅涉及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造,还与整个金融环境有关。一个完整健康的金融系统通常包括金融体系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强调金融组织内部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双向循环、良性互动的关系。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引各类资金流入,打造资金洼池,从而提高地区金融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反之,一个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资金流入缺乏安全保障,最终导致资金外流,从而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涉及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要系统分析评价这些因素,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尽管IMD和WEF使用的指标体系较为权威,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在参照国内外现有的金融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和数据可获得性,选取金融生态环境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竞争力两大类指标进行分析,每个大类指标下设若干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描述两岸金融发展状况,对金融竞争力评价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一)金融生态环境指标

金融生态环境代表的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一个地区的金融体系只有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下才得以将其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来。自2004年周小川在国内首次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对金融生态问题展开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关于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由于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较为宽泛,许多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构建,得出了不同的评价结论[11-12]。参考现有文献,结合两岸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构建包括经济基础、财政稳定、对外开放、人口素质四个方面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其他文献不同的是,笔者所选取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侧重于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财政收入、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没有足够雄厚的宏观经济作支撑,金融竞争力就不可能快速提高。纵观大陆省域经济发展现状,诸如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实力也得以提升,金融竞争力也远远强于其他省份。

(二)金融体系指标

金融体系是在金融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IMD指标体系,金融体系竞争力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金融规模体现的是量,金融效率体现的是质。在评价金融体系竞争力时,要同时兼顾质与量。一个地区具有金融竞争力,不仅仅有金融规模的扩张,还涉及金融效率的提高。金融规模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保险业保费收入和赔付金额、证券业上市公司数及其市值,金融效率可以用金融贡献率、保险深度、证券化率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贡献率等于贷款与GDP之比,能够反映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保险深度等于保费收入与GDP之比,能够反映保险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证券化率等于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与GDP之比,能够反映地区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分类和总结,指标体系构成详见表1。

表1 两岸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海峡两岸金融竞争力比较

已有文献对闽台金融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福建与台湾金融发展状况,探讨二者合作的空间和前景[13]。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福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最大的亮点。然而近年来,福建对台经贸往来的优势有所弱化。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两岸贸易额排名靠前的是广东、江苏和上海,这三个省市对台贸易额占两岸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14],且中西部地区对台贸易额也在迅速增长,这意味着要全面比较两岸金融竞争力状况,就必须充分考虑与台湾地区发生密切经贸关系往来的这些省市。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选取了2016年大陆30省市的数据(不包含西藏),并与台湾金融竞争力进行比较,以期揭示两岸金融合作的动因。数据来源为各地区统计年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CEIC全球经济数据库等。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一)从整体评价结果来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台湾和浙江金融竞争力强

按照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要求,从15个变量中提取3个主要因子,这3个因子可以代表原有变量绝大多数特征信息。3个主要因子累计贡献率为0.8957,说明这3个主要因子能够反映89.57%的总体信息,可信度较高。为了对海峡两岸金融竞争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对3个主要因子采用默认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从综合因子得分来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金融竞争力较强,排在大陆前四名的位置,排名靠后的青海、宁夏、贵州等地经济发展相对靠后,对其金融竞争力形成一定阻力。广东金融实力位居大陆前列,为进一步加强粤台两地金融产业的合作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比如举办穗台金融论坛、广州“金交会”,为两岸金融合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更加清晰了解海峡两岸金融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将大陆30个省市和台湾分成四个段位,竞争力分别为强(综合得分>0.5)、较强(0<综合得分<0.5)、中等(-0.5<综合得分<0)、较弱(综合得分<-0.5)。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台湾归为第一类,这些区域的综合因子得分均大于0.5,金融竞争力强;大陆的其他省市金融竞争力处于较强或中等类别;宁夏和青海金融竞争力较弱。

(二)从主要因子得分来看,海峡两岸金融竞争力各有优势

基于表2的实证结果,大陆与台湾在3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排名有所不同。首先,第1个主因子涉及人均GDP、人口素质、金融规模等相关指标,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在第1个主因子上得分靠前,说明大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规模上已经逐步缩小与台湾的差距,部分地区甚至超越了台湾。金融规模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度较高,大陆经济发达、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第1个主因子得分较高,表明大陆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金融竞争力得分较高,金融业较发达。比如,广东、江苏、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不少台商台资。其次,第2个主因子涉及第三产业占比、金融效率等相关指标,台湾在第2个主因子上列居首位,说明台湾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优势。近年来,台湾服务贸易规模迅速发展,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热度也较高。一方面服务业发展是大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发展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台湾服务业发展成熟,拥有先进的服务管理水平,两岸服务业相互开放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为此,2013年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涉及通讯、旅游、金融等多个服务行业的开放,其中大陆方面开放力度非常大,允许台湾的银行在福建设立异地支行,在大陆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保险业、证券业也给予了大幅开放。这本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协议,可是由于台湾岛内的极力阻拦,一直无法通过。这既不利于深化两岸金融合作,也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就目前两岸金融合作来看,更多的是大陆对台湾开放金融市场,而台湾出于对大陆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大陆金融机构入岛“挤压效应”的担忧,开放度并不高。再次,第3个主因子涉及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等指标,台湾该指标得分最低,说明其在对外金融开放特别是对大陆开放方面相对保守和谨慎;相反,大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批复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台资贸易、咨询、文化创意、信息科技企业选择落户区内,与此同时,台湾金融业也相继在自贸区内设立机构开展业务。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及政策红利对台商、台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给上海带来了新一轮的“台商投资热”。

四、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前景分析

两岸金融竞争力的比较与分析发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提升金融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两岸金融合作滞后于经贸合作,其原因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开展两岸金融合作,大陆方面要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金融体系竞争力比较发现,大陆金融规模相比台湾具有明显优势,说明大陆金融市场需求较大。台湾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在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说明台湾管理先进。为了进一步深化两岸金融合作,两岸应取长补短,共同打造现代和谐金融。

(一)积极协商,实现金融合作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都有利。然而两岸现有的金融合作层次并不高,还需继续努力,开展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需要两岸积极配合,共同协商。大陆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台湾方面,要尽量改变长期以来对大陆金融合作的限制性思维和做法。造成两岸金融合作不对等开放的原因之一在于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两岸金融业发展阶段也不同。数据显示,台湾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远超过大陆。与大陆相比,台湾金融体系市场化较早,管理理念更先进。台湾金融业进驻大陆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市场,寻求利润;而大陆金融业进驻台湾,除了更好地服务大陆台商之外,主要是想通过与台湾金融业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提高金融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两岸合作空间。在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阶段背景下,为了寻求共同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二)扩大开放,实现金融合作广泛对接

目前两岸金融合作主要集中在福建省、长三角、广东省等地区,合作的内容较为有限,包括互设金融机构、货币兑换、结算等。2012年8月两岸货币管理部门正式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此举不仅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便利,也给两岸金融合作带来发展机遇。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后,两岸金融机构可以互开相应币种代理账户,办理多种形式结算业务,这为台湾金融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降低了两岸民众和企业在汇款、贸易、投资等方面的交易和结算成本。未来两岸金融合作要进一步完善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快速发展。如今,两岸金融合作随着两岸贸易投资的地域转移逐渐向其他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展开,未来可以在充分吸收福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先行成果经验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引导两岸金融合作向大陆更广阔的内陆地区进行转移,促进两岸金融业转型。

(三)加强监管,实现金融合作安全有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陆部分省市比如福建、浙江等,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数据来源于《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金融风险系数较高。为了积极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深化发展,必须健全两岸金融监管合作。2010年初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正式生效,两岸银行业、证券业、保监管机构都将据此建立监管合作机制,但该备忘录并不具备法律效力。2015年,福建银监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试验区机构、试验区新型业务、试验区涉台业务、试验区非居民业务和试验区创新动态等5个维度的数据和信息[15],该报表制度也是福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未来随着两岸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金融监管合作也要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竞争力大陆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IQ大陆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北方大陆向
日本竞争力
冰之大陆
P2P金融解读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