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沧桑凝丹霞
——黎明丹霞旅游文化

2018-11-20 03:22:50杨世瑜
壹读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方山石鼓岩系

杨世瑜

丽江玉龙黎明丹霞展布于金沙江“长江第一湾”之西岸,老君山东麓半山腰。黎明地质体为丽江最古老的石鼓群变质岩系之上,叠加年轻的丽江组红色岩系的双层结构的地质单元。石鼓群在河谷中侵蚀出露呈现灰色斜坡谷地,其上覆的丽江组同时遭受剥蚀呈现红色方山赤壁丹霞景观。现今,构成了以别具特色的高原丹霞景象驰名的旅游地。

黎明丹霞旅游地·旅游文化谈

三江并流带于始新世至渐新世,在黎明一带,石鼓变质岩系剥蚀面上的内陆湖盆中沉积了一套磨拉石建造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红色岩系。其后,更新世地壳迅速上升,新构造运动把丽江古近系内陆湖盆的红色岩系抬升到老君山高原面,红色砂岩连同石鼓变质岩系遭受侵蚀。经历沧桑演变的黎明地质体形成了地域特有的高原丹霞景观。

黎明丹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是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黎明丹霞也是黎明旅游地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品牌。显然,丹霞文化是黎明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明旅游文化主体为丹霞文化,傈傈族等世居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文化。本文从旅游文化的视角赏析黎明丹霞旅游文化。

黎明丹霞景象·特色精品谈

(一)黎明丹霞旅游地质景观精品

云南丽江老君山群山层叠,起伏连绵,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以有冰川地质遗迹、新生代陆相红色岩系侵蚀的高山高原丹霞景观为特色。方山赤壁、丹霞峰丛、谷、柱、悬壁、龟纹状丹霞景观,与高原面,溪流、江河、秀丽冰川湖群,峡谷、多阶地河床、曲流,断层悬崖、构造岩、岩堆,雪峰、角峰、刃脊、冰斗、冰碛堤的高原高山侵蚀、刨蚀立体地质景观布局精美浓集,相互辉映。

1、方山赤壁

方山赤壁、断崖峭壁赤壁是黎明丹霞景观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构成各种造型景观的基础,方山赤壁几乎随处可见(图1)。

(1)方山赤壁连座峰丛。方山赤壁常成群成片、呈两层结构,上层为山体相隔、形似桌状的方山赤壁,下层则为石鼓群变质岩系或第三系砂岩岩系底部的砾岩砂岩组成的相对连续的山体。下层多绿树丛草柔和雅致,而上层则赤峰赤壁刚强端庄,二者相互映衬,更显丹霞景观刚柔多态。

图1 黎明丹霞方山赤壁

(2)三日峰。黎明狭长河谷南侧,高耸挺拔的方山赤壁连座峰丛。到冬季,斜阳南悬,方山峰丛遮挡了黎明谷地的阳光,谷地只能从峰丛间隙透射到阳光,农历冬至节令前后,从清晨到日暮,随着阳光的移动,透过峰丛,红日时遮时现,在潺潺溪流,郁郁绿荫的黎明谷地可观看到“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自然奇观。

(3)赤壁洞穴。赤壁拔地而起,直落谷地,犹似红色石墙,赤壁或呈紫色,或呈棕褐、黄褐。间或赤壁有深度不大多显椭圆状的洞穴点缀,别具洞天。

(4)变色彩瀑。赤壁多有明晰的近直立的沟纹,亦有隐现的近水平的条纹。赤壁陡峭、垂直节理常见,赤壁由不同色调的垂直条带构成垂帘状,犹如彩色幔瀑(图2)。

图2 黎明丹霞变色彩瀑赤壁

(5)断崖峭壁。赤壁呈延伸较长较稳定断崖峭壁赤壁,赤壁上多成组的隐晦的平缓层纹和陡峻的断裂节理纹群(图3)。

图3 黎明丹霞断崖峭峻赤壁

2、龟裂状石丛

老君山丹霞景观中有一类石体表面呈紫红色龟裂状、龟板状石丛的独特景观。石体表面龟裂状深浅不一,浅者仅几厘米,呈龟裂状;深者可达二、三十厘米,呈一个个乌龟状。

龟裂状石丛的黎明千龟山为一长宽各数十米、东高西低的龟裂纹状红砂岩斜坡,东端为峰顶向西撒开,犹如排列有序的千万只龟灵;大的龟板上又龟裂为小的龟体,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地在缓坡上接踵而行,活灵活现地从下向东方山顶聚集,神奇之至(图4)

图4 龟裂状图案石丛千龟山

3、石峰石柱

部分方山赤壁随着侵蚀失去稜角,山峰瘦缩,却高度依然,形成石峰石柱,展现独立群山中的挺拔雄姿。最具情意的为黎明的佛驼峰和擎天柱(情人柱)。佛驼峰高达八十米,直径二、三十米,下部相对平滑,而峰顶纵横龟板纹路组合有序,峰面凸凹有致,如似佛陀。

擎天柱石柱仅粗数米,在浓密的绿荫丛中昂首挺立,柱顶似翘首观望、高昂的头颅;圆锥尖柱如出土的玉笋,红色的蒙古包(图5)。

图5 黎明剥蚀孤峰石峰石柱

4、丹霞峰丛

红色砂岩除陡崖断壁外,还呈现高大宏伟的方山、桌状山、锥峰、孤峰或多峰状丹霞峰丛。谷底淙淙流水的原始灌木中,谷坡赭红赤壁如残垣断壁或似高大红墙,山脊山顶展现丹霞孤峰、丛峰,峰体轮廓刚毅凝重,翠屏赤峰,造型别致明快。

(二)黎明丹霞景致群落

1、黎明丹霞旅游地景观结构、组合

黎明河河谷下部剥蚀出露石鼓群变质岩系,上部为大片的丽江组红色岩系构成的黎明丹霞景观。黎明丹霞景观可大致以黎明河谷为界,划分为西部龟纹彩瀑群落)和东部方山陡崖群落。又可以景观形态的差异性特色性划分为西部的龟纹景观群、彩瀑景观群;东部的方山景观群、断崖景观群(图6)。

2、西部龟纹彩瀑群落

(1)龟纹群。以龟裂纹状、束纹状(交错层理)为典型。如龟裂纹缓坡千龟山,交错层理与纹层柱状峰佛陀峰,交错层理与纹层状束纹赤屏。

(2)彩瀑群。以平缓浑圆峰顶的峰林,瀑布式的变色彩屏赤壁为典型。

(3)方立柱,屹立的近方形、顶粗体细孤柱“情人柱”。

3、东部方山陡崖群落

(1)方山群。以平顶方山赤壁和锥峰峰林峰丛赤壁为典型。高大的方山峰林大都显露下部石鼓群基座和其上的丹霞双层结构特色,如三日峰。

(2)断崖群。以延伸较长较稳定断崖峭壁赤壁群为典型。

(3)圆锥尖柱群。以蒙古包状圆锥体和笋状尖峰为典型(图7),如“炼丹炉”。

图6 黎明丹霞景致群落

图7 黎明丹霞圆锥尖柱景象

(三)丹霞景致特色

1、红色砂岩岩系主导成景

缓倾斜至水平的红色砂岩岩系,发育垂直节理网络,共同制约丹霞景观发育;海拔2600-3700m的剥夷面上,新生代红色砂岩高原面上,风化剥蚀作用构成赤壁方山、峰林丹霞景观。

2、方山赤壁连座峰丛呈现双层结构

石鼓群变质岩系与其上红色岩系呈双层结构。下层石鼓群变质岩系或红色岩系底部的砾砂岩多成相对连续的山体,上层红色岩系山体相隔、形似桌状的方山赤壁丹霞景观;上层赤峰赤壁刚强端庄,下层多绿树丛林柔和雅致,二者相互映衬,更显丹霞景观刚柔多态(图8)。

图8 石鼓群与丽江组丹霞景观双层结构

3、方山赤壁峰林丹霞地域特色凸显

赤壁拔地而起,直落谷地,犹似红色石墙;垂帘状赤壁色瀑变异;龟纹状丹霞独领风骚。

由此可见,龟裂纹状千龟山、佛陀峰;束纹屏景致集中,独特、罕见、精美,观赏性科学性俱强;方山峰丛连座,与主沟谷排布方位配置有致,冬日太阳角的移动,构成“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自然奇观。随着季节和年份变化不同色调,犹如幔瀑的垂直条带悬崖构成的垂帘状变色赤壁。

4、黎明景致呈沧桑

黎明丹霞景致不仅造型优美精致,而且寓意丰富,蕴含了黎明丹霞亿万年的沧桑演变结晶(图9)。

亿载岩磐万年石,

岩磐奠基托红石;

龟簇朝阳竞争辉,

丹汁玉笔书霞光;

变颜色瀑现春秋,

断崖峰屏列石阵;

方山赤壁历沧桑,

苍龙守望红石容。

图9 黎明丹霞景观造型图系

黎明丹霞沧桑·古今谈

(一)成景要素与丹霞景象

1、岩性与丹霞峰林

古近系红色砂岩之下的古老石鼓群变质岩系为丹霞峰丛的基座;黎明丹霞上为陡崖方山,下为相对圆滑的缓坡斜坡双层结构;上为红色下多绿色植被覆盖。

2、岩层产状与丹霞峰林

具古夷平面,近于水平产状、岩性岩相较稳定的红色岩系垂直节理易贯通、侵蚀作用易崩塌后缩,利于形成顶面平稳的悬崖峭壁,形成典型的方山赤壁。

3、膏盐铁质与“变色瀑布”

内陆湖泊沉积的红色岩系常含膏盐及铁钙质,易溶于地下水析出被迁移,又在水份散发部位淀积,随氧化过程而变色。导致屹立赤壁呈现变化的颜色下垂条带,类似帘幔,又似瀑布的景象。

4、交错层理与龟裂纹景象

楔形交错层理频繁交错发育的红砂岩,每一交错层单元有其垂直于这一交错层的微细节理群,而且还由交错层理楔形聚拢部位向四周撒开而具放射状的趋势。优选多层次多级序多方位有序组合的龟裂纹系统风化剥蚀,构成了宏大的千龟万龟竞渡、千龟万龟龟群叠垒的总体图案,而每一大龟却又似由若干小龟组成,形如潮涌却井然有序的龟群“万龟同向”的千龟山神奇景观(图10)。

图10 交错层理与龟裂纹景象

(二)黎明丹霞沧桑演变

黎明丹霞涉及两套不同世代、不同岩性的地层,经历了三个地质作用的沧桑演变过程:

1、两套地层

(1)一是作为丹霞基底/基座的石鼓群/石鼓变质岩系

石鼓群的原始岩石为下寒武系-前寒武系(?),即为距今约513-543Ma前;变质年龄约距今258Ma。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板岩、片岩、千枚岩、变粒岩、石英岩等组成变质岩系。

(2)二是作为丹霞成景母岩的丽江组红色岩系

以石英砂岩为主体、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灰岩以紫色、砖红色为标志色的古近系始新统丽江组(又称宝相寺组美乐组)红色岩系;大型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含膏盐层及铁质。距今约56.5-32Ma.

2、三个/三次/三期地质作用

一是华力西——印支期构造作用,距今约258Ma,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使原先的前寒武碎屑岩系强烈变质成石鼓群变质岩系。

二是喜马拉雅第Ⅱ幕,距今约56.5Ma,古老石鼓群变质岩系夷平面发育山间断陷盆地,在湖相环境中,沉积形成古近系始新统丽江组红色碎屑岩系(厚约1300m)。(新近系未在黎明出露,在南部剑川一带出露,并形成丹霞景观)

三是喜马拉雅第Ⅲ-Ⅳ幕,距今约2Ma,丽江组红色岩系第四纪隆升为陆,经受轻微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固结成岩。并经受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运动,抬升遭受风化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现今的丹霞地质地貌景观。

3、黎明丹霞景观成景岩系

黎明丹霞成景岩系丽江组以厚大的紫红色,灰紫色夹浅灰色黄褐色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石鼓群变质岩系。随古内陆湖环境的多变,红色岩系从底部的底砾岩向上演变为砂岩、粉砂岩,相变大、多韵律结构,多发育交错层理,且含较高的铁、钙质与含膏盐。

4、黎明丹霞景观成景年代

距今约2.6Ma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黎明的石鼓群——丽江组,在横断山脉高原环境同时经受丹霞成景作用,形成石鼓群基座——丽江组红石盖层双层结构景致的丹霞景观。

黎明丹霞唯一性·独特谈

(一)黎明丹霞纵横比

1、中国丹霞旅游地质景观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发育典型、类型齐全、形态丰富、风景优美。有许多丹霞景观是中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名山旅游地。

中国丹霞景观主要分布秦岭——大别山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中生代——新生代红色沉积盆地。中国南部,广泛展布的侏罗纪白垩纪至第三纪以红色砂、砾岩层为主的红色岩系/红色砂岩,地层厚大稳定,多产状平缓,垂直节理裂隙网络发育。在温湿气候环境下,红色地层抬升,沿垂直节理裂隙系统经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红色暖色调、陡峭的赤壁、方山,孤立的石山石和奇岩怪石为特色的红色峰峰林峰丛丹霞景观。

2、“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南峎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典型地代表了从“青年早期”“青年期”“壮年早期”“壮年期”“老年早期”到“老年期”的“中国丹霞”地质地貌景观特征。

(二)横断山丹霞景观

横断山脉云岭山脉,在海拔2600-3700m的剥夷面上(有的海拔可达5000m),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红色砂岩由侵蚀作用、剥蚀作用和冰雪融冻作用复合形成高山丹霞。北起德钦甲午雪山,南经老君山丽江黎明、黎光,兰坪罗古箐,南至的剑川石钟山,呈一南北长约百余千米的带状丹霞景观发育地带,缤纷绚丽的高原丹霞景观群是三江并流带最有特色景观类型之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景观区,是具很高科考价值、观赏价值的高山丹霞旅游地质景观群。

其中,德钦甲午雪山是红色岩系构成陡坡峭壁的丹霞景观;兰坪罗古箐丹霞景观,海拔2700m至4500m左右,红色砂岩,构成孤峰、峰丛、陡崖断壁、赭红赤壁如残垣断壁或似高大红墙;剑川石钟山丹霞景观属于新近系红色岩系,构成峰丛状、群龟状、莲花状、钟状、锥状形态怪异高大的龟裂纹石丛石崖石坝丹霞景观;精美的石窟石刻与丹霞景观复合妍美;黎明丹霞景观属于古近系红色岩系,构成紧密龟裂纹群为特色的丹霞景观。

(三)云南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红色岩系

滇中古陆(元古代昆阳群)属于新生代断陷盆地红色岩系。元谋、陆良、元江古近系砾、砂、泥岩红色碎屑岩系,未经埋深固结,较松散。构成林柱状为主体、造型脆弱易变的土林、沙林景观。

滇南新生代断陷盆地红色岩系有临沧永德、景东文井新近系红色岩系,构成林柱状土林沙林景观。横断山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红色砂岩由侵蚀作用、剥蚀作用和冰雪融冻作用复合形成的高山丹霞景观。

(四)黎明丹霞的独特性

与中国丹霞、云南及三江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红色岩系类丹霞相比,黎明丹霞具有其独特性:

古老的距今逾五亿年的沉积岩系,经距今两亿多年的变质作用形成石鼓变质岩系构成距今三五十百万年的丽江组红色岩系的基座,间隔五亿年的岩系同时形成垂直谷壁上灰-红双色双层结构的丹霞景观。

以发育交错层理纹理的红色碎屑岩系为成景岩系,受垂直于层理的微节理裂隙系统和地域性垂直断裂节理裂隙系统耦合制约,风化剥蚀形成密集龟纹状丹霞景观。

以成景岩系中含膏盐铁质,随地下水析出淀积在陡峭的赤壁上,并随季节和年份,缓慢氧化而颜色变化呈“变色彩瀑”景象。

以古夷平面解体的方山赤壁排列方向与黎明地域地理区位太阳角的耦合性,在南北向深谷中形成冬至节令前后最为突出的 “一天三次日出日落”景象。

黎明丹霞脆弱性·景观生命谈

黎明丹霞的精美性、独特性、罕见性是特定的成景岩系在特定的生态地质地理环境下的产物。类似黎明丹霞景观的风化剥蚀类峰林峰丛林柱状景观,通常景观的发育,都可划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即幼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又称为从萌芽到衰亡的景观 “生命周期”。如像石林坚固成岩程度高的成景岩系,其景观生命周期远远高于如像土林较疏松固结程度较差的景观。

总体而言,黎明丹霞正值生命周期较为稳定的精美的壮年期。但也存在成岩固结不足的红色碎屑岩系峰林峰丛景观的脆弱性。如黎明河的向源侵蚀和侧蚀、丹霞景观的二次发育说明该地域在抬升剥蚀中;变色彩瀑景观说明赤壁随季节年份在变异中;赤壁的崩滑现象说明赤壁在退缩中。

龟状纹的千龟山景观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但其表面的纹沟却是随着天水的冲刷而在缓慢的变异中。这种自然的变异,人的一生短暂的时光不易察觉。但是,频繁的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却可在短时段内就会显现龟纹图案的加速衰亡。

图11 1999年与2016年千龟山丹霞景象对比

对比两张拍摄于1999年和2016年时隔十七年的千龟山丹霞照片(图11),显现历经千万年沧桑大自然造就的龟状纹图案在短暂时光中明显变异,粗糙然而细腻的龟状纹正被磨蚀的光面取代中。特别是一条形成中的弯曲“路径”,雨后汇集于低洼处积水中的细沙,何等的醒目,给人的视觉以极大的撞击。黎明丹霞何等脆弱!而这景象不是大自然的干预,却是还在有节制下(脱去鞋子)的游客,十七年攀登踩踏下龟状纹图案快速消亡的景象。

黎明丹霞是在特定条件下,大自然历经数亿年沧桑演变,千万年鬼斧神工的杰作,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我们何必一定要踩踏到独特罕见的龟状纹丹霞上,蹂躏具有生命周期、千万年龟龄的精灵“千龟朝阳”呢!如果我们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让其保存景象的原生性自然性,面对 “千龟朝阳”的景象,观赏其美仑美奂景致的奥秘性,思索“千龟朝阳”生命周期的沧桑演变。予己,可多得到美的享受,获得丹霞知识的启迪;予他人,可让独特罕见的美景遗存千载供更多的游客观赏,分享美的景致,分享美的启迪。

猜你喜欢
方山石鼓岩系
石鼓响了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特征、成因和研究意义
黔北马鬃岭铝土矿床含矿岩系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
贵州地质(2021年2期)2021-07-26 11:23:24
黑色岩系中多金属成矿模式分析
——以滇东北德泽地区筇竹寺组为例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3:06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0
石鼓沧桑
安徽省金家村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西部资源(2016年3期)2016-07-13 09:17:48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大众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40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