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微 季春莲 许秀娟 赖志珍 胡马洪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本研究采取电针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8例,因7天内死亡、自动出院及不配合治疗而退出的18例。最终完成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29±10.12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19.86±2.05分;C反应蛋白(CRP)122.47±25.31mg/L;肠鸣音1.11±0.32次/分。对照组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31±12.02;APACHEⅡ评分19.49±2.59分;CRP124.70±37.89mg/L;肠鸣音1.14±0.36次/分。两组资料均衡(P>0.05)。
两组患者均予液体复苏、抗感染、维持循环、治疗原发病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另予针刺足三里、天枢、上巨虚,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调至疏密波,治疗强度以肌束轻微抖动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上午1次,30min;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每侧0.5mg,每日下午1次。疗程均为7d。
3.1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清CRP、肠鸣音次数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清CRP、肠鸣音次数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血清CRP、肠鸣音次数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分)19.86±2.05 17.94±2.00△19.49±2.59 18.31±2.87△CRP(mg/L)122.47±25.31 88.47±24.69△#124.70±37.89 107.60±33.78△肠鸣音次数(次/分)1.11±0.32 2.77±0.60△#1.14±0.36 2.37±0.55△
3.2 两组达到目标喂养(即在入科后1周内能量供给达到20~25kcal/kg/d)的情况及28天病死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达到目标喂养率及28天病死率比较[例(%)]
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对胃肠功能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现代研究[1]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改善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的损害。天枢穴乃大肠经募穴,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是腹部要穴。上巨虚同属足阳明胃经腧穴,是大肠经之下合穴,主治腹泻、腹痛、便秘、痢疾等胃肠病症。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三者合用,诸穴相互协同,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兴奋抑制状态的胃肠运动、减弱过度兴奋的胃肠运动,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研究证明,足三里穴位注入新斯的明可改善腹部手术术后腹部胀气[2]。本研究将新斯的明注射液注入双侧足三里穴位中,同时每日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三穴。结果显示患者肠鸣音次数明显增多,达到目标喂养的比例明显增高,胃肠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患者可早日实现目标喂养,有效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足阳明胃经腧穴的刺激,疏通胃肠气机,使得胃肠收缩活动增强,促进处于抑制状态的胃运动恢复,并协同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增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促进胃肠蠕动及排气排便,从而改善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