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着小鼓,手拿花鞭,寒冬腊月,我们也要被家里长辈逼着在屋外面练花鞭鼓舞。
我们家的花鞭鼓舞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最早是我的老爷爷从他岳父那儿学来的。经济困难时期,老爷爷身背小红鼓,走街串巷表演着花鞭鼓舞,以此挣些零用钱贴补家里的生活。红红火火的小鼓背起来,两支花鞭子上下左右化身为龙围绕全身,向后一甩来个“苏秦背剑”,抬起腿鞭子从腿间飞过是“张飞骗马”,打出狠劲儿的是“鲤鱼跳龙门”……饥饿与寒冷在鞭子的火光中渐行渐远,“家”被一只大手拂去尘埃,就这样度过了困难。老爷爷有三个儿子,这技艺在无数个晨昏中,凝成汗水和泪水,融进血液,成了年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缓缓流进岁月的漩涡。待三个儿子成家有了孩子,老爷爷又手把手教会了我爸爸。爸爸从小就跟着他爷爷住,听爸爸说,他们总爱去西边的小河旁,那里静,是艺术和自然和鸣的静。于是在淙淙的流水声中,花鞭鼓、手里的快板、嘴里编的成套的俗话一嗓子吼开,气吞山河。
我的六爷爷是老爷爷的大儿子,这套技艺就先从六爷爷开始学习了。转眼四五十年的光阴便在指尖游蛇般逃窜,花鞭鼓舞慢慢成了宝贝,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通花鞭鼓舞的爷爷们也越来越老了。
记得有一年春节,张家几十口人凑在一起吃团圆饭。六爷爷手里攥着三四对鞭子絮絮叨叨地说:“这是好东西啊!”然后叹口气,望着小红鼓出神。我那时不懂他的心思,后来他进了县第二实验小学、荣德学校,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还在老干部局义务传授花鞭鼓舞,越来越多的人高举鞭子,进了花鞭鼓舞的队伍,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领头人,就是六爷爷。我开始渐渐明白了,他就是要把这快要失传的花鞭鼓舞闹大,闹红火。他说过,有些传统文化如果太保守,就没了。
大概是因为爸爸跟着老爷爷学了几年花鞭鼓舞的缘故,年轻一辈中,他是打得最好的。两支鞭子在腰间转动,鞭鞭敲在鼓上,落在鼓中央,让人觉得活力四射。我见过他蹲在板凳上打的“高难度动作”,还有单手撑地转着圈打的,爸爸说,这叫“就地十八滚”。2016年10月,爸爸和三个爷爷被邀去了北京舞蹈学院,对花鞭鼓舞的每一个动作做了专门的分解研究。他说,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花鞭鼓舞的存在,让更多人喜欢花鞭鼓舞!
过年期间,爸爸和爷爷商量了一下,准备趁着热闹,给大家“耍”两下。他们换了演出服,拿来家伙什儿。小红鼓一敲起来,人越聚越多,鼓越打越猛如雷鸣,花鞭抡起像大火燎原,让人听了热血沸腾,看了振奋人心。仿佛一瞬间,树木发芽,麦苗返青,春天的温暖气息已扑面而来。
这花鞭鼓舞就在一代一代张家人的血液中缓步向前。在动荡年代中,它是坚持,是责任,是对生活的热爱。而如今,它正固守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地向外发扬。鞭子在岁月的舞台上沉稳地击打着鼓面,鼓声从未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