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群群
在我家橱柜里有一块珍藏多年的小案板。这块小案板是爷爷亲手给我做的。
我的爷爷生前是一个木匠。
那年中原地区闹饥荒,爷爷和奶奶拖家带口一起踏上了逃荒的路,在亲戚帮助下,他们在依山傍水的垣曲寻到了温饱,并在那里落户扎根。窘迫的生活让爷爷重操旧业,拾起了他青年时的手艺——木匠。
从记事起,老宅院最靠西的一间窑洞里就摆满了各种木料,紧挨着的一间窑洞是爷爷专门做木活的地方,每天天不亮他就上工了,终日在昏黄的电灯里凿刻着时光。切木料、摇墨斗、拉大锯、推刨子、凿切口等等,窑洞里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悠扬,有的短促,有的尖锐,有的低沉,在完美配合中演奏出抑扬顿挫的木活歌。
爷爷做木活的工具有几十种,五六个原木箱子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宽的、窄的、大的小的斧头铁青着脸闪着清冷的银光,刨子有长刨、短刨、弯刨、细刨、圆角刨等十几种,木锉也有二分、三分、四分长度不等,锯子有大的、中等的、微中、小的等几种,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型号锤子、角尺、凿子等工具。儿时最吸引我的则是爷爷用来在木料上弹线的墨斗。那装着粗棉绳的黑匣子里一倒入墨汁,我便知爷爷要弹线了,我总是飞快地跑去搭手,使劲儿将墨斗摇的“咕噜—咕噜”响,看它闹肚子似地拉出细细的墨绳,直到爷爷喊停,叫我拿稳墨斗,他用手轻轻一弹墨绳,微微泛黄的板材上便打下一条笔直的线痕。可别小瞧了这条线痕,它是一块木料的生命线,有了它,形状不一的木板只半分钟功夫便在锋利无比的电锯下被切割成大小统一的可用板材。其实由普通木料到有用之材,这期间在爷爷脑海中经过了多少衡量和盘算,我是不得而知的。爷爷熬制棕黄色扁球状的水胶时,我还会凑凑热闹把许多废弃木块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搭房子、做匣子等等,物质贫乏的年月里我幸运地拥有着最原始的积木。
午休时候,每每奶奶准备做饭,我和弟弟都会争先恐后的用竹筐去盛木花,房子里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木料香味,各种大小、各种材质的木花散落一地,大的卷小的卷,长的卷短的卷,像挂历中摩登女郎时髦的头发,慵懒蓬松,一脚踩上去松软至极。黑黑的灶膛似乎对木花别有情愫,就连一个七岁的孩子也丝毫不必担心生不着火的尴尬,只要大把大把地将木花喂进灶膛的肚子,擦一根小小的火柴,哧——哗一声,便让灶膛涨红了脸一口吐出红红的舌头来,噼噼啪啪撒了欢地唱起来。
爷爷做木匠活的手艺非常精湛,桌椅、长条板凳、木制沙发、床、柜子、箱子等等,都做得精细结实,远近闻名,一年到头上门请活的人非常多,少有日子停歇。爷爷不但心灵手巧,而且非常热心。村里谁家板凳坏了、桌子缺腿、新买了锄头需要安个锄把等,都会来找爷爷,爷爷不管手头的活有多忙,都会乐呵呵地应下来,总是及时耐心帮忙修好。
那年月,木匠是门很吃香的手艺,常有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十三四岁的小伙子由父母带着,背着一床铺盖,提着一吊猪肉、一瓶白酒、一条香烟,便上门拜师了,在堂屋里供奉的鲁班祖师爷像前一柱香、三叩首,就正式入门了,往后寒来暑往吃住都在师傅家里。
爷爷对学徒要求非常严厉,每天天刚蒙蒙亮,爷爷就在窗外叫学徒,十三四岁的孩子难免有贪睡的时候,爷爷总说:“匠人手下一厘功,背地要下十年功,家里人送你来学徒,学出个样子才好交待!”一两个月过去,不等爷爷叫,小徒弟自己就早早起床上工了。每日晚饭过后,爷爷还会教小徒弟画图纸,各种家具的图纸要画的熟记于心,各种角度、各种细节分厘不差。榫卯结构是木匠手艺的精髓,凸出为榫,凹进为卯,一凹一凸紧紧相拥便成就了两块木头的阴阳,一转一折巧妙衔接便彰显出木匠雅致的手艺。在制作过程中,爷爷会一凿一斧传授手艺,一榫一卯之间让小徒弟领悟到木匠手艺的灵魂和一丝不苟、实实在在的做人品质。
那时经常有人请活,爷爷拉着工具箱挨家上门去干活,学徒也就跟着四处为家,直到各种手艺基本上都掌握、各种家具物什都能独立制作也就出师了。爷爷中年时期收了六个徒弟,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打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搬家、结婚也开始兴起买时髦的衣柜、包头床、皮沙发和玻璃茶几等,木匠手艺的活路也就越来越窄,只是偶尔有人家做些桌椅板凳、案板、柜子等零碎木活会找上门来。
那会儿家境窘迫,爷爷虽已过七旬仍不肯停歇,只要有人家上门请活,无论工期有多急,他都会应下来,每日清晨五六点就开始忙碌,通常午间都不休息,辛苦劳作所得的微薄收入都用来贴补我和弟弟上学所用。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工作岗位,置办了简单的灶具,和同事搭伙做饭。已经80岁的爷爷特意挑选了一截柳木根给我做了一块小案板,朴实精致。爷爷说,“我一辈子和木材打交道,你看那深山里的松柏耐得下性子,生长虽然缓慢,但结实耐用,价值也高。你现在从事纪检工作,要学松柏,哪怕在最不起眼的岗位,只要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也能长成有用之材,还要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爷爷去世后,那块柳木案板便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在我心中,那是前行路上爷爷指引我方正做人、实在做事的一片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