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明
距今123年前的1895年,清朝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等巨量国土、赔2亿两巨额白银时。面对清政府治国无方、软弱无能的悲惨现状,康有为不惜“身与名俱灭”,联合1300余名入京应试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发出了“维新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怒吼,要求改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寄望中国借此走上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之后的“戊戌变法”仅过百日,就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实力的疯狂镇压而昙花一现、胎死腹中。与此同期,“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成立“兴中会”,举起了以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为宗旨的革命大旗,先后发动了“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流血革命,最终逼迫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辛亥革命功成,中华民国建立。
1921年7月,阴雨连绵的上海法租界,12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代表全国50多名共产党员悄然集会,当受到租界巡捕骚扰时,这些热血青年毅然退至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正是这支被世人誉为“最强创业团队”的组织,高擎旗帜,唤起民众,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这个团队不怕挫折,不断求索,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经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他们当之无愧的选择,人民能不自信吗?
十九世纪初叶的欧洲工业革命正酣,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学理论陆续横空出世。其中以企业家和慈善家英国人罗伯特?欧文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当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血腥罪恶之后,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学说,这就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雏形。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正式提出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的领导集团为共产党组织。上个世纪,在以苏联为核心成员的“共产国际”领导下,全世界曾经建成了23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敢于分庭抗礼的“一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但由于“共产国际”的蜕变与解体、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堕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巨变,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低潮。
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剧陨落,使资本主义世界欢欣鼓舞,因此出现了诸如法兰西斯?法山等一大批唱衰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的所谓“专家学者”。中国共产党恰恰是在全球局势对社会主义制度异常不利的险恶环境下,高举旗帜,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在不断反复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完善发展了这一理论体系。陆续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全球震惊的进步,让世界投来赞许的目光,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由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自己选择并总结出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能不自信吗?
正确的理论作为社会形态存在的基础确定下来之后,适当而完备的社会制度就成为这种社会形态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振兴的根本保证。我国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最高权力机关的政体,并且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等一代代革命领袖不光在全世界首次喊出“人民万岁”,而且对人民的生活更是念兹在兹。无论出台什么政策,都要首先考虑“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在解决了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人民生活已经基本接近小康水平。与西方推崇备至的政党轮替制度下出现的派别、财阀轮流操控权力,进而带来的“你方唱罢我登台”、“为反对而反对”等各种社会乱象相比,其先进性昭然天下、不言自明。
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证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权力。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良好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群众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既体现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兼顾到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类阶层等多方面的协调有序发展,显示出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民不应该为有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东方大国而自豪吗?
五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涉及伦理道德,哲学思维、治国理政、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如《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群经之首”。全球近百年来的最著名的科学技术翘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家作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门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开国领袖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资治通鉴》推崇有加,曾发出“读了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充满了辩证法”的感慨;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也曾感叹“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除乱之术”。以上举例只是沧海一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完全有理由试问:“传统文化之光鲜夺目、历史弥新,舍我中华那邦敢当?”全世界人民也确确实实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甚至是“顶礼膜拜式”的尊重,仅以在全球134个国家已经建立500多所以传授中华文化为唯一目的的孔子学院一个事例,就可见一斑。
中国共产党在96年多漫长的烽火岁月中,通过率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劈浪前行的社会建设等伟大实践,逐步创造出了不畏艰险、勇于胜利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等。林林总总的革命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沃土,升华于激情燃烧岁月之旅程,因而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是全体中国人民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是引导华夏儿女再接再厉、不断前行的指路明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全体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真谛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历来倡导“洋为中用”,擅长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劳动人民博采世界优秀文化之长,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新型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文化品位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独特魅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永远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创造,不断在激烈竞争的全球治理过程中,摒弃西方腐朽落后却仍“不可一世”的落后文化,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在有如此光彩夺目、举世无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度之中,犹如经久不息地享受着和煦阳光与清澈甘露的滋养,中国人民怎么能够不永远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