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胜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如何才能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落实好“精准扶贫”,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精准扶贫”,须从三个方面做起: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正确思想引导。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引导、教育、培训等,从根本上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观念。组织政策宣讲会,在基层成立精准扶贫讲习所。利用集中宣传,采用村广播、手机短信、发传单及上门入户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宣讲效果。组织开展“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发展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积极倡导企业党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与贫困户交朋友活动,用企业人员的智力和资源,为贫困户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村规民约建设,农村移风易俗。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正德树人,净化民风。
1.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增强个体发展能力。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工技能培训,因人因才设置岗位,确保他们有长期、稳定的收入。精准培训,精准就业,搭建平台。建立长久的经济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贫困户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提高群众文化、科学素养。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大农民培训,拓展农民信息视野,培养有科技素质、有专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一是支持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对接。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对接,通过产业扶持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入股企业,与贫困户建立“保底分红”、“二次返利”、“优先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强化产业扶持力度,形成收入倒逼机制。充分结合家庭成员结构不同,因户制订贫困户增收项目。对于有创业意向的贫困户,帮助化解技术资金等困难。积极投入“三农”产业,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民职工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生态化、产品品牌化,增强农村经济集垒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性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政治素养,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评比。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注入“创新元素”,创新载体、方法、内容,不断增添党建工作的魅力和吸引力,利用新媒体拓宽党员活动阵地,在基层党组织建立设立“网络学院”、开设“微党课”等。
1.优化政策供给弹性。第一,结合国家级政策(例如国家发改委的主体功能分区、环保部的生态功能分区等)整合资源,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村实施不同类别的减贫支持政策,把“两项制度衔接”从户级层面扩大到行政村层面,在村级层面实行“应保尽保”和“应扶尽扶”,尤其是对列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和部分列入限制开发区的贫困村以保代扶,推行政策性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第二,在国家现有自上而下测算贫困人口规模基础上,同时采取自下而上的贫困群体识别参与制度,修正和确定贫困人口的规模,让所有贫困人口都能被识别和确定;另一方面,在推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中,把精准扶贫政策和要求(标准)融入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筛选标准中。在关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同时,对片区外的贫困群体采取一视同仁的精准帮扶措施,确保片区内外的贫困群体不仅被识别,而且得到精准帮扶。第三,在贫困户识别环节推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贫困群体识别方法,让社区群众代表(社区推荐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村民代表)和贫困户(申请者)直接参与到贫困群体识别过程,同时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地方民间机构、科研和大专院校等非关键利益相关者),确保贫困识别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并且可核查和可追责。完善建档立卡。
2.开展第三方评估。第一,保证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保障第三方开展入户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分析、数据核查、报告撰写等过程的独立性,确保第三方评估工作不受评估对象、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影响。第二,提高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第三,保证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应在抽样上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不同类型的县、村和户都有均等的抽样概率。同时,启用问卷录入管理和入户调查GIS 管理系统,每户农户的信息都进行比对,每个村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帮扶信息都进行高清遥感卫星影像比对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确保入户和村庄信息处理的科学性。第四,客观性是第三方评估的最重要的原则,将评估对象的真实情况调查、记录和整理是客观性的完整体现。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采用“六个一”的部署,形成调查问卷、调查录音、入户照片、入户录像、农户GPS定位和调查村落高清地图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客观呈现入户调查的全过程。在第三方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入户形成的调查农户资料,客观地反映农户的家庭和村落的实际情况,能够记录农户从识别为贫困户后,得到的帮扶情况。从帮扶措施是否符合农户实际需求,帮扶效果是否真实有效,帮扶责任人是否工作到位等等,全面反映“扶真贫”的过程。最后,要保证第三方评估结果公开,改变传统的上传下达模式为上下联动模式。
3.在主要依靠收入水平设立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多维贫困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贫困测度标准。多维贫困标准可以选择“健康状况”、“教育”、“生活水平”这三个目前比较常见的指标。具体而言,“健康状况”可以用“自评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指标进行衡量;“教育”可以从“受教育水平” “入学儿童”等指标衡量;“ 生活水平”则可以从“做饭用燃料”“厕所”“饮用水”“电”“屋内地面”“耐用消费品状况”等方面进行衡量。当指标体系的内容确定以后,可以结合各地的实际状况设计评价标准和权重,对目标群体进行评估,合成精准扶贫多维贫困指数,最终按照配额确定扶贫对象。贫困标准应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改变,我国现阶段可根据贫困现状和扶贫实力的增长,在着力于解决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将低收人人口正式纳人扶贫对象,一些发达地区在确定自已的扶贫济困对象时,可以试用更高的标准。同时从城乡统筹和地区统筹出发,我国应开始着手测定城乡可比和地区可比的贫困标准。重点关注贫困户的支出情况。拓展支出帮扶渠道,建立财政帮扶、社会帮扶机制。
第一,对发展生产而言。(1)为了改变贫困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应先做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准备。首先,加快贫困地区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防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失约风险。其次,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2)强化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推进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形成的联合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施行农村“三变”模式的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制度,加快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目标。(3)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和新型合作组织,通过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金融信贷服务、保险扶持、市场营销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形成利益关联机制。
第二,就易地搬迁而言。对迁出地,应加快生态恢复,明确土地使用权属。对迁入地来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迁入地区特色农牧产区业,特色种植、高效养殖、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扶持搬迁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促进脱贫。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新社区适应能力宣传。加大对贫困农户自建住房的前期跟踪和监督,防止因债返贫风险。
第三,就生态补偿而言。(1)推进生态补偿法制化建设,要总结积累各地的实践经验,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标准、组织体系、考核办法等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下来,促进生态补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2)拓展模式以生态修复及生态补偿为契机,促进农户生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发展生态产业。拓展政府主导生态补偿模式,形成政府直接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征收生态补偿税“三驾齐驱”。其次要推进绿色偿付、配额交易、生态标签认证、排放许可证交易、国际碳汇交易等多种市场补偿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3)探索碳汇、生物多样性、景观等生态功能(服务)的补偿机制,尤其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扶持碳汇林业、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减排固碳参与CDM项目。(4)充分考虑补偿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受偿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特点和补偿对象的生态特征;其次应体现补偿的动态性,探索基本补偿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补偿阶段、外溢补偿阶段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动态调整机制。(5)以“技物结合”作为主要补偿方式,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性。
第四,就教育扶贫来说。首先,提升基础教育水平,(1)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并优先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新建改扩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及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2)强化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强化师资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支持力度;以及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其次,加快培育职业教育。延长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周期,启动职教圆梦行动计划,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
第五,对社会保障而言。加大中央财政的统筹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农村低保的投入比例。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行中央调剂金制度,对贫困户提供缴费补贴,提高农村养老给付水平,加大机构养老投入,提高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能力。降低慢性病起付标准,加大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医疗人才的引进。加强医生职业道德约束,建立医师职业道德征信系统。农村商业保险。